【专栏说明】红色热土耒阳,居住着一群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已经英姿勃发、投军报国,在抗日和平、解放和平和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战场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后来解甲归田、深藏功名,如今英雄迟暮,垂垂老矣。为了抢救他们的历史,2021年2月—6月,白文科和王宜泽牵头发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市民协开展老兵口述历史采写活动,组织二十多名民协会员分成7个采写组,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深入城乡寻访老兵,共采写187人,对老兵拍照、录音、笔录。活动引起众多媒体关注,《湖南日报》、《衡阳日报》头条报道。我们整理老兵口述经历,查找档案史料,严谨考证、研究,反复修改,最终确定109篇,汇编为《百战归来——耒阳老兵口述历史》。经省委党史办、省档案局专家组审定,原计划2021年底出版,由于缺乏经费未能如愿,却有十多名老兵先后离世,成为他们的遗憾。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此事很注重,虽然市财政经费困难,目前正在想办法把书尽快出版。
与老兵对望,就是与历史对望。值此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特在本公众号开辟老兵“口述历史”专栏,连载这批文章。每期根据篇幅长短刊登1-3篇。愿以这本著作,向敬爱的党献礼,也献给每位参战老兵——那些人民的英雄、祖国最可爱的人!
王英湖:用炮火打开胜利者的道路
口述/王英湖 整理/白文科
【人物简介】王英湖,男,1929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出生于耒阳县余庆乡石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九岁上小学,后考入县立初级中学,1944年日军侵占耒阳后停学,日本投降后重新恢复学业,先后在衡阳市船山中学、湖南省私立明德中学读完高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49年秋,在明德学校参军,进入中南军政大学读书。毕业后分配到炮兵第2师31团三营担任文化教员。1951年3月随部队入朝作战。回国后,历任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76年3月转业到地方,曾任耒阳师范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顾问,享受副厅级干部待遇离休。
1950年6月,我从中南军政大学毕业,分配到驻扎在河南许昌的炮二师三十一团三营任文化教员。战士们大多数是北方翻身农民,不识字。就在他们如饥似渴学习文化之际,朝鲜战场迸发,烽火很快烧到了鸭绿江边。唇亡齿寒,四个月后,党地方审时度势,迅速组建意愿军抗美援朝。我们炮二师三十一团奉命北上,在黑龙江省海伦县改装,充实了配备,开展战前集训,预备入朝作战。
突破敌人封锁线
1951年3月下旬,炮二师三十一团在牡丹江市举行入朝作战誓师大会,喊出了“打响出国第一炮,朝鲜战场立功劳”的口号。数百辆光芒耀眼的簇新汽车,牵引着威武的大炮,载着不戴帽徽、领章的干部战士,分五个梯队,从宽甸县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
4月1日傍晚,我们三营的车队来到鸭绿江边,江水苍茫,山峦崎岖。我听见营长王界业下达命令:“车辆,预备过江!”我全身触电一样,登时涌起“勇士一去不复返”的依恋之情。我在心里默默地念着:“别了,亲爱的祖国!”敌人依仗空中绝对优势,完全控制着制空权,敌机狂轰滥炸。三营跨过鸭绿江以后,车辆都要闭灯行驶,遇到急弯深沟险要之处,由车长身披白布床单指挥车辆前进。我们所到之处,许多村庄、城镇被敌机炸成废墟。当地老百姓挖防空洞栖身,或穴居野外,到了晚上就在公路上挑土填弹坑,或者抢修桥梁,保持车辆通行。敌机疯狂,我们在敌机轰炸扫射中前进,每天拂晓宿营,不管时间多紧,人员多累,都要挖好掩体,搞好伪装,才能做饭、歇息。
从谷山到新溪那段路程,属于敌机重点封锁区域。两边山头的树木柴草被敌机扔的凝固汽油弹,烧得大火熊熊。黑幕中,公路上,步兵、炮兵、战勤民工都在向前开进,真是路有多宽,队伍就有多宽,大家都在赶往五次战役的最前线。我们在公路上缓慢行驶,多架敌机咬紧我们不放,在低空盘旋,朝着公路投弹扫射。我们只要加大油门往前冲。我乘坐的是营部高射机枪班的车。敌机扔下一颗炸弹,在附近爆炸,弹片嗖嗖地落在车边的公路上。天空忽然明亮起来,敌机扔下几十颗照明弹,公路、山川,一片雪白。敌机沿公路追着车辆爬升扫射,炸弹爆炸的咣咣声,搞得山摇地动,震耳欲聋,很是紧张、恐怖。面对敌机的疯狂,我在车上大声地对大家说:“不要惊慌,沉着英勇,坚决冲破敌机封锁!”高机班党小组长续文发站在车门踏板上,两眼望着前方,指挥汽车前进。车速加快了,车后灰尘冲天。就这样,我们一路前冲,前进三四十公里。汽车快到新溪时,一架敌机从天空爬升下来,咕、咕扫射了几棱子,车胎被打坏冒气,司机黄臣马上把汽车停在路边,让车上的同志们迅速下车荫蔽。我的脚刚落地,就听到有人急促地喊:“王教员啦,王教员啦!”我发现续文发中弹倒地,鲜血流在地上。我立即回答他:“坚持一下,我马上拿急救包来。”敌机像秃鹰一样,疯狂地扫射着,子弹从我的头顶擦过,打在地上,火星四溅。我不顾一切敏捷地上了车,从行军袋里拿出急救包,将续文发的伤口包扎上,把他背到路旁防空洞荫蔽。续文发的两条大腿被四颗子弹打穿,鲜血湿透了棉裤,不能坐车了,首长让我留下来照顾他。防空洞里寒气袭人,我把外衣、绒衣脱下来给他铺上盖好,本人仅穿着贴身的背心和短裤,冻得缩成一团,蹲在续文发的旁边,不断地安慰他说:“我们会给你报仇的,你安心休息吧!”续文发非常坚强,一直未哼一声。天亮以后,我从外边找来空罐头盒,抱着他解了大小便,还从当地友军处找来热饭、开水给他吃喝。晚上,营部派来车子把续文发送到野战医院,把我接回了部队。
我们炮兵三十一团划归第十九兵团指挥,刚到达集结地楸川里,就接到作战任务:一、二、三营各配属一个步兵军,参加第五次战役作战。三营是全团先头部队,由孟文彬副团长率领,夜行晓宿,夜夜追击南进。我们营部几个文化教员组成担架组,与营卫生所一起担任抢救伤员。黄昏以后,各连从住地出发,进入发射阵地,担架组在营指挥所附近荫蔽待命。当时战地沉寂,只要稀疏的枪炮声,待各连占领好阵地,营指挥所命令发射。登时,火光闪闪,炮声隆隆,弹片嗖嗖。我第一次参加战役,开始有些心慌,很快就镇静下来,等待接受任务。这时,各连发射几发炮弹,敌人逃窜了,战役结束。我们从斗日场过临津江,夜夜行军,继续追击南进,直抵汉江北,在内阁里占领阵地,向汉城附近的议政府之敌射击。战役紧张激烈,我们头上有飞机不断投弹扫射,地面有敌炮和坦克打过来的炮弹连连爆炸,弹片横飞,火光腾空。教导员吕广谋问我害怕吗?我坚定地回答:“没什么可怕的。等着你下达任务呢!”可是,等来等去,我们不断没有救护任务。当各连炮火急促射击刚刚结束,上级就下达了向后转移的命令,我们便撤出阵地。
两天后的黄昏,天下大雨,山路泥泞,高机班的汽车出了毛病,战士们徒步撤走,留下我和司机黄臣看守汽车。雨夜的深山沟,显得阴森,不时响起一阵阵的枪炮声,我对黄臣同志说:“如果敌人来了,我们有枪支、手榴弹,一定和它拼到底!”在这空寂的山沟里,我们看守了一夜车。黎明时分,高机班战士又回来了。他们没有赶上大部队。车辆毛病没有排除,每个人都很焦急。我对大家说:“要沉着,先找个地歇息、做饭再说。”说完,我在附近发现一间破房子,不顾一夜未眠的疲劳,吩咐战士们好好休息,留意警戒,我去寻找友军。顺着山路,我走着走着,远远听见炮声,草丛中有条电话线。我高兴地跟着电线向大山高处快步走去,在山顶大岩洞找到了步兵师的指挥所。我高兴得连跑带跳往回走,路上碰到团部侦查参谋姚文玉,他告诉我三营所在位置。我根据他提供的路线,翻山越岭跑了七十里路,在太阳落山前找到营部。营部立即派出一台汽车,将高机班的战士和出毛病的车辆拉了回来。
此后,我意愿军八个军展开全线阻击,粉碎了李奇微的反扑“闪击战”和东西海岸登陆计划,歼敌8.2万余人,结束了第五次战役。我们团转移到二线阵地宿营休整。总结会上,领导和同志们一致认为我临危不乱,脱险不惊,英勇地救护伤员,看守车辆,出色地完成了战役任务,给我记三等功。炮八师政治部派专人整理材料宣扬我的事迹,并将该文编入《功臣集》一书。
【王老撰写的回忆录《胜利者的道路》】
用生命保证电话畅通
在战炮连队,最艰苦最危险的当属电话兵。每占领一个阵地,他们要肩扛三拐线,一部单机、一支枪,约有六七十斤重,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架通上级指挥所连接连、排的电话线。在战役中,其他的战役员有防空洞、掩体掩护本人,他们要冒着敌机、敌炮的轰炸,奔跑于封锁线上,接好被炸断的电话线。战役越激烈,敌机敌炮越疯狂,电话线被炸断的次数、次数越多。因而,他们的伤亡也大。
为了战役的胜利,为了本身的安全,我们三营营部电话班不怕苦累,边战边评坚持不懈。他们学会利用地形地物、利用敌炮射击的时间差、利用弹坑来掩护本人,学习横渡江河、攀爬悬崖陡坡、穿越交通要道的架线手段,并且总结出了一套经验:在敌人经常打“空炸”的地方,将线路埋在地下;“瞬发”或“延期”的地方,将线路架在空中;封锁最严密而有可能绕过去的地方就绕过,无力地保证了线路畅通。电话员马伯生平时学习刻苦,善于动脑筋总结实战经验,技术水平提高得快,架线、撤线都是在抢在前面。
马伯生1949年参军,只要十八岁,天真活泼,红脸蛋上总是显露笑容。冬天穿着破烂的薄裤子,北风像小刀子一样往肉里钻。他好学上进,加入了青年团,爱读书,对英雄模范人物的连环画更是爱不释手。张思德、刘胡兰、董存瑞,这些英雄人物成为了他举动的楷模。他诚挚地对党员班长张会鹏说:“请党组织给我最艰巨的任务,我合理营指挥所向七、八连下达射击任务时,电话线突然被敌炮炸断。他背上单机和战友张本照走出防空洞,弯着腰、拉着地下的线向前飞跑。凭着他平日苦练出的过硬本领,摸着黑一口气接好了四处断头,合理第五次拿起线头时,敌人打来的一发炮弹在他身旁爆炸,他的右膝盖骨被炸碎,只剩下一条筋连着,他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站起来。一阵阵的剧痛向他袭来,他咬着牙,用两手向前爬着,左脚蹬着地,极其困难地向前爬了几米,找到另一节断头,用力地把两个线头一起拉,最初用牙齿把两个线头咬紧。电话畅通了,我们的炮火怒吼,敌炮登时哑巴了。张本照看见马伯生躺在地上,周边是血,动弹不得,嘴里还断断续续地哼着:“接.....线.....”
马伯生光荣牺牲了!他用生命保证电话畅通、战役胜利,被追认
【白文科与王老及其子女合影】
在马良山战役中成长
1951年11月,马良山战役打响。部队进行整编,连队取消政治干事编制,设文化教员一人,超编的文化教员集中到团指挥连学习军事技术,预备改做其他工作。与我同批来团的八十多名文教,仅留我从营部调到九连继续担任文化教员。
九连前进观测所与步兵尖刀排在同一条坑道里,炮兵的观测孔也是步兵的瞭望孔,对面山头敌人的坦克炮瞄准着这些地方,它们发现这里一有动静,坦克炮弹就短促而快捷地打过来了,观测员们就得立刻从观测台上滚到坑道里来,很是紧张危险。这里用水十分困难,要到山下一个被敌人摧毁了的村庄边的水井里去打。白天,敌炮封锁着那里,晚上敌人进行扰乱射击,观测员们只能利用晚上时间去取水,做饭就愈加困难,基本上是吃饼干、炒面,一个月难得洗上一次脸。头发、脸、手脚、衣服上都是一层厚厚的黄土。于指点员派我带些食物前去慰问。一路上,我或冲刺,或卧倒,或蹲跳弹坑,终于冲破敌人层层封锁,来到了前进观测所。同志们见到我非常高兴,问这问那,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一边吃着我带去的东西,一边让我观看对面山头的敌人。我看到敌人的坦克,敌人吃完罐头以后把盒子往我们这边扔,还看到敌人搂抱着韩国女人跳舞。我气的不得了,便问观测所的同志们为什么不用炮火去打?他们说,运输线路不畅,炮弹供应不上,要节省着用。回到连队,我把前观情况告诉战士们,他们都很感动。
九连在大谷洞的阵地,属于山头斜坡的结合部,四周树木较多,利于伪装。敌炮打过来,不是落在前面山头,就是落在青面山后,很难命中我们的阵地,因而九连在这个阵地坚持战役了半年多。敌人曾多次派出两架炮兵校正机,在阵地上空盘旋侦查,指挥敌炮轰击九连阵地,它不只没有见效,反而被九连利用空炸信管以榴炮弹打校正机,在空中发出轰雷般巨响,冒出一大垛黑烟,弹片在空中向四面炸裂,吓得敌机慌忙逃窜,再也不敢轻易飞来侦查指挥了。
敌人黔驴技穷,无耻地使用了毒气弹。这天上午,九连以猛烈的炮火轰击敌炮阵地,把敌炮打成了哑巴。之后,九连阵地忽然发出几声巨响,有一发敌人打来的炮弹正好在阵地前面爆炸,就闻到一股怪气味迅猛地从炮口向阵地里面冲来,正在战役着的战士们登时喘不过气来,失去了战役力。我和于指点员闻到怪味,意识到敌人放毒气了,马上前往坑道,戴上口罩,用水把毛巾打湿,叫来卫生员、文书等人,迅速跑进阵地。我们看到副班长、瞄准手李友端怀抱瞄准镜,已停止呼吸,班长周俊德、炮手高永明等一班人都昏迷不醒。这是敌人使用了窒息性毒气弹。我们尽快地把伤员们安置到通风的地方,并迅速向上级报告,组织医护人员抢救。到了下午,伤员们都已苏醒,但神志已不太清楚,便立即送后方医院医治。李友端同志由于中毒过重,光荣牺牲了。我带领二排的同志们把李友端烈士安葬于葛云里到大谷洞中途的一个开阔地方,并立碑记册,待战后统一安置。安葬好后,我们在墓前向李友端同志鞠躬告别,大家泣不成声。
李友端同志的牺牲,激发了指战员们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在以后的战役中,我们愈战愈勇,越战越强,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马良山反击打败利后,九连荣记集体三等功,遭到意愿军炮兵司令部和炮八师首长的表扬。我积极整理立功受奖人员材料,宣传英勇作战的英雄人物事迹,组织文娱演出庆祝战役胜利。正在野鲜前线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张涛到我部采访,便以《打开了胜利的道路——记马良山反击战中的炮兵》为题,写下长篇通讯,登载在《人民日报》,报道炮兵三十一团的战役事迹。我看了报道后,心里感到无比的喜悦和骄傲。
天地悠悠,岁月匆匆,转眼间七十多年过去,抗美援朝和平中的许许多多情景和英雄人物、战友抽象,那种艰苦生活和胜利喜悦,总是激动着我的心弦。翻开过去采访时的记录本,我心头依然热血沸腾。炮兵三十一团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必将永载共和国的光辉史册。
【现年99周岁、虚岁100岁的老英雄刘洪金】
刘洪金:上甘岭战役的幸存者
口述/刘洪金 整理/白文科
【人物简介】意愿军15军入朝作战,在45师135团三营七连担任班长,在上甘岭战役中荣立三等功,此后又立三等功1次。1954年5月回国,12月退役回乡。
1923年农历十二月初四,我出生于耒阳县大和圩瑶洞村。这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土地贫瘠,条件艰苦。因家境贫寒,我只读了初小就失学在家,帮父母做家务,到田野劳作,十几岁到地主家唱工。后来,父母相继病逝,我挑起了家庭重担。
阻挠德段的遥步桥安装炸药,预备炸毁遥步桥。地下党获悉消息后,指示北江第一支队第二团肖国全武工队自动战役中自动转机点。
【白文科一行采访刘老】
48军、126军,俘敌万人。紧接着,我们长途行军近三千里,进军云南。1950年4月,云南军区成立,我们15军隶属云南军区建制,其中,第43师留驻当地展开剿匪斗争,我们45师与44师开赴川、滇、黔、康边境地区参加剿匪作战。在贵州剿匪战役中,135团三营李锁贵排歼敌一百多人。我在手臂和腿部三处负伤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在阵地,骁勇杀敌,毫不怕死,用炮火打开胜利的道路。战役结束后,我部荣立集体一等功,李锁贵荣立特等功,被授予“孤胆英雄”称号,并提升为八连副指点员。我个人荣立二等功,提升为班长。
意愿军,奉命参加抗美援朝和平。我们从丹东跟随汽车从桥上走过鸭绿江,这个桥虽被美军轰炸多次,但仍然能通车。我记得在离开时,往祖国的土地上抓了一把泥土,用纸巾包了装在背包里。黄昏过鸭绿江,我心里有些紧张,担心美国飞机。这时,我看到苏联的高炮部队。一个苏联步兵迎面走来,伸出大拇指给我说了句:“抗美援朝”。到朝鲜战场后,我由炮兵转为步兵,调入135团三营七连担任一班班长。我复员证上的部别标注为“0925部队0065部”,代号“密阳部队”,就是意愿军15军45师135团,我记得团长姓刘,连长姓李,指点员姓林。(经查史料,135团团长刘玉明,政委李尚文,参谋长王凤书,第三营营长郝来飞,教导员邵福旺。第七连李连长,指点员林文贵。)我们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平(康)、金(化)、淮(阳)地区防御作战以及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地形特别狭小,只要两个高地,共分为十二个阵地,高地主峰前面的突出部是9号阵地。最后,守护两个高地的是一连、九连和八连的一个排。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时,美军突然对两高地实施猛烈轰击,火炮、坦克和飞机,炮弹像下雨一样。战役打响一个礼拜,打得好惨,山头被削平,地皮矮下两三米,犹如从地狱里走了一趟。很快,一连、九连伤亡殆尽。师长崔建功下令各营、连都上去,并且说:“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剩下一个班,我当班长,我牺牲了,副师长是第一带头人!”我团一营打得只剩下三十多人,二营五连除了连长、指点员,一百多个战士全部牺牲。二营六连指点员、副连长和两个排长牺牲。六连通信员黄继光在紧要关头,舍身堵枪眼,胸前一个大洞,躯干形同焦炭。
六连万连长负轻伤,下火线前,叮嘱三排排长陈建德要守住阵地。陈排长向他保证:“连长你放心,人在阵地在!”战役依旧激烈,只剩下陈排长和班长。班长牺牲前,也是跟万连长一样的吩咐。他再次保证:“班长你放心,人在阵地在!”他独自顽强坚持了两昼夜,击退敌人一次次进攻,直到增援部队赶来。三营八连仅剩下十一人,战士龙世昌把爆破筒塞入敌地堡,谁知刚塞进即被敌人推出,他见此情况毅然用本人胸膛抵住爆破筒,与地堡内的敌人同归于尽。
我们三营七连同样打得异常惨烈。敌人疯狂又猛烈的炮火,让我觉得五脏六腑都要吐出来一样,许多战友被震死。我们连长、指点员和副连长王文田都牺牲了,张计法接任连长。美军炮火异常猛烈,如果在阵地上一下投入兵力越多,那么伤亡也就越多越快,所以只在表面阵地上同时投入三个人,一挺机枪,伤亡一个就从坑道里补充一个,利用纵深的坑道,一直顶住了美军的进攻。阵地丢了,我们夺回来;敌人反攻夺走,我们又夺回来,反复拉锯。我指挥的一班十四人,打退美军三次冲锋后,牺牲十一人,就只剩下我和两名受伤战士,我腿部受伤。我们仍然顽强坚持战役。副班长李忠先拖着两根爆破筒,爬向敌人火力点,子弹溅起的沙土和石块,扑打在他身上。他利用弹坑作掩护,猛地跃身投出爆破筒,将敌火力点炸毁,并拉响第二根爆破筒跃入敌群,与十几个冲上来的美国兵同归于尽。45师所有的机关人员和勤杂人员都派上了战场,兵力还是不够,军长秦基伟把本人的警卫连派出增援,全连96人,只要24人活着回去。我们团部警卫排、通信连乃至炊事员都派上了战场。军首长购买了几万斤苹果,慰问坚守坑道的战士。送进坑道一个苹果,牺牲了许多运输队员,战士们难过得谁也不肯吃。我摸着苹果,哪能吃下去呢?这都是战友们用命换来的哪。
【刘老的立功证书,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嘉奖1次】
最要命的是山头上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而使用的马克沁重机枪也需要水。这枪有两只脚,好重,得有两个战士一边一个帮忙抬,每次打完150发子弹后,就得挪个地方换弹匣,如果稍缓一步,敌方的炮弹很快就会倾泻过来,将先前的地方炸出一个大坑。长时间的射击后,枪管都烧红了,必须不停地加水冷却后才能使用,否则会爆膛。于是,水,成了奢望。我们只能组织战士在晚上偷偷爬下山去山沟里取水,但敌人晚上不时发射照明弹,一发现有动静立即用火力压制,一些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爬到了山沟里弄到一点水,回来时却献出了生命。这些水送到坑道后,战友们倍感珍贵,大伙都舍不得喝,宁愿喝尿也要把水留着给机枪冷却。
敌人的攻击连连被我军击退,成片的尸体堆积如山,只得呼叫航空兵火力援助。美军出动了二十余架B-26轰炸机投掷凝固汽油弹,阵地成为一片火海,身边的泥土就像炒熟了似的,烧成白色焦土,异常滚烫。但135团的将士们全然不顾这些,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坚守了一个多月,硬硬地抵抗住了美国侵略者的疯狂冲锋,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上甘岭战役结束后,我们七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被誉为“能攻善守的英雄连”。我个人荣立三等功。
1953年1月,我15军奉命调到元山地区,担任海岸防御任务。期间,我因为吃苦耐劳,爱护物资,没有受损,贡献突出,再次荣立三等功。次年5月,我军回国,在河南开封休整。十二月,我光荣退役,回到家乡耒阳县大和圩,长期担任农村基层干
如今,我98岁了,跟老伴生活得幸福安康,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很孝敬。想起当年在上甘岭牺牲的战友们,我能活到这样的高寿,心里很知足。感恩党的好政策,也感恩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领导,经常来探望我。今天,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欣欣向荣,这一切都是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上甘岭战役的幸存者,我常常怀念他们,想起他们就止不住地流泪。我希望子孙后代不要忘掉他们,不要忘了这段历史。(本文已发表《文史博览》)
《百战归来—耒阳老兵口述历史》审稿组
1.湖南省专家组
胡振荣(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彭岗(省委党史研究院二级巡视员)
刘文典(省委党史研究院综合部主任)
禹丁华(原湖南省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龙琛(湖南省档案馆利用部副主任,原《档案时空》杂志编辑)
2.耒阳市初评组
李乙平(耒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李志超(耒阳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主任)
何丽娟(耒阳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王宜泽(原耒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
白文科(政协常委、市文联副主席、市民协主席)
耒阳市参战老兵口述历史采写组
总策划:耒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耒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总调度:王宜泽、白文科
担任采写工作的总调度、相关工作协调和后勤保障。
红1组:白文科、赵娟、谢玲玲、谷新则、朱柳婕、邓广义
红2组:谭小郴、周治中、蒋从陆
红3组:梁莹玉、贺清华、刘少斌
红4组:张育宁、虢应章、谷贤文、严志刚
红5组:龙鸿发、黄海峰、雷小专、李仕俊
红6组:曾传林、谷彦平、刘小朋
红8组:欧阳本法、龙建威、张小兵
宣传摄影组(红7组):赵娟、刘源、杨敬忠
上一篇:陈傲寒:百战归来一书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