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口述历史|百战归来(7):蒋维春、钟树生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专栏说明】红色热土耒阳,居住着一群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已经英姿勃发、投军报国,在抗日和平、解放和平和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战场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后来解甲归田、深藏功名,如今英雄迟暮,垂垂老矣。为了抢救他们的历史,2021年2月—6月,白文科和王宜泽牵头发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市民协开展老兵口述历史采写活动,组织二十多名民协会员分成7个采写组,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深入城乡寻访老兵,共采写187人,对老兵拍照、录音、笔录。活动引起众多媒体关注,《湖南日报》、《衡阳日报》头条报道。我们整理老兵口述经历,查找档案史料,严谨考证、研究,反复修改,最终确定109篇,汇编为《百战归来——耒阳老兵口述历史》。经省委党史办、省档案局专家组审定,原计划2021年底出版,由于缺乏经费未能如愿,却有十多名老兵先后离世,成为他们的遗憾。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此事很注重虽然市财政经费困难,目前正在想办法把书尽快出版。

与老兵对望,就是与历史对望。值此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特在本公众号开辟老兵“口述历史”专栏,连载这批文章。每期根据篇幅长短刊登1-3篇。愿以这本著作,向敬爱的党献礼,也献给每位参战老兵——那些人民的英雄、祖国最可爱的人!

蒋维春:我与死神擦肩而过

口述/蒋维春 整理/谢玲玲

【主人公简介】战役中身负轻伤,记大功一次,后回国医治。1952年再次入朝,在114师炮兵团一营三连三排一班任班长,参加了朝鲜的四次战役,并立三等功一次,小功多次。1953年11月回国。1954年转业回耒阳。

我是二十三岁当兵的。1948年的正月十一日,我正在柴火灶前为母亲添柴火,门外狗叫声杂着一阵芜杂的脚步声,打破小村庄的宁静。不一会儿只听一声咣啷,我家的木门让乡公所抓壮丁的五六个兵丁踢开,把我五花大绑捆着。母亲哭着哀求领头的人放了我,父亲匆匆从外面赶来,声泪俱下求他们网开一面。他们提出,我家只需出一笔钱就放我。肚子都填不饱,上哪去拿钱呀!他们强行把我带走了。

我们这批抓来的壮丁,有七十多人,一起送往衡阳白沙洲军训,一个多月后,又被送到武汉。我们从武汉坐了八天八夜的船到达东北锦州,补充到杜聿明的部队。我分配在运输队,担任为机枪连挑子弹。一个连有2挺重机枪,我担任我回耒阳。我不愿回去,自动战役中,我冲锋在前、英勇杀敌,记大功一次。在整个解放和平中,部队为我记小功十多次,我38军从祖国最北的松花江边不断打到云南中缅边境,纵横一万里,转战11个省市,歼敌16余万,攻占大小城市100余座。

【蒋老的立功证书】

1949年9月中旬,我们38军由常德挺进湘西,先后攻克湘西十余座县城,随即开展剿匪。这里沟壑密集,溪河纵横,洞穴连绵,土地贫瘠,自然经济落后,湘西人民久受土匪欺压,长期生活在匪患的生活中,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当地百姓欢迎解放军,积极参与剿匪,给我们带路、送信、送粮。土匪熟悉地形,刁顽狡诈,一遇到我们强大打击就化整为零,钻山进洞,分散逃逸。我的好多战友就牺牲在这里,他们的血染红了湘西的大地。有几次子弹从我肩上、腿上擦身而过,衣袖、裤脚都擦出洞,卫生员简单帮我包扎了伤口,我又继续战役

1950年7月,我随部队从桃源到达东北,在吉林整理了两个多月,随即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白天我们荫蔽丛林、山洞躲避美军飞机的轰炸,敌机扔炸弹像下雨似密集,村庄都被夷为平地。只要晚上我们才敢行军,又不能有照明的灯,怕暴露目标,招敌机轰炸。我们到朝鲜时碰上一场大雪,雪把大地都映成白色的世界,方便我们晚上行军。饿了我们就抓一把炒米和着雪解饥,吃得心里发凉。敌机不间断地进行巡视,很远处只需听到一点飞机嗡嗡嗡的响声,我们的巡视员就会吹口哨叫我们迅速警戒,立即分散荫蔽于林间,绝不能进行还击,否则将蒙受凶恶的轰炸。

白文科、谢玲玲、杨敬忠、雷晓专采访蒋老】

1950年10月25日,入朝的第一仗在西线熙川以北的地区与南朝鲜的激战,史称“第一次战役”。司令员彭德怀对38军寄予厚望,军长梁兴初的决心很大,想着打出我军的气势出来。他命113师作为主攻,112师迂回到敌人的后方,封死敌人主力力求全歼,我们114师作为预备队。后因太过于谨慎贻误了战机,没有达到预期的大胜,彭总司令大发雷霆,不只骂梁军长是“鼠将”,还加上了一句,“我彭德怀别的本事没有,斩马谡的本事还是有的!”38军被骂后,全军上下的心情都不好受。我们知耻后勇,在第二次战役中,打得非常出色,扭回了第一次战役的失误,被彭总司令称之为“万岁军”。

最让我难忘的是汉江南岸战役。1951年的春节,祖国人民万家团圆的日子,我们在汉江南岸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我们在三面被敌军包围,仅剩的一面环水。我的下半身几乎快冻僵了,身上的湿外套浑身挂满冰凌。我们徒步越过结满冰块的汉江。有的战士赤脚在雪地作战,又冷又饿,敌机炸毁了我们的后勤供应,缺衣少食、缺弹少炮,看着身边一个个倒下的战友,我的心情无比沉重。还有的战士由于衣着单薄被活活冻死,冻伤的不在其数。敌人的炮火猛烈,但我们没有谁胆怯,这次战役我军伤亡很大,阵地上四处是牺牲战友的尸体,随处可见的断肢残臂,血肉模糊的身躯。有的连打得只剩几个人,勤杂人员、通信员和电话员都上了阵地,工事打平了就用牺牲的战友遗体筑工事。我班上12人打到最初只剩下我和另外两位伤员。敌人的飞机低空飞行朝我们阵地扫射子弹,我一个跃身把另外两名战士按趴于地面,不一会儿我感觉后背有液体在往外涌出来,很快把衣服都浸湿了。敌机走后我努力的想直起身子,可头晕脑胀,一下就倒地上了,我听到两个受伤的战士在喊:“班长,你醒醒!”后来,部队把我送到黑龙江省双城县笫十七后方医院医治,醒来时已是五天后的中午。医生说:“你终于醒过来了,子弹帮你取出来了,如果子弹再打深一点,那你就没命了。”因为流血过多,我的身体极度虚弱,后背上的伤口使我不能平躺,只能俯卧,胳膊、大腿、身上还有多处子弹的擦伤。汉江南岸战役我算是从鬼门关闯过来了,部队记大功一次。

【蒋老的勋章、佩章、留念章】

一个月后,师长刘贤权到医院探望我,叫我安心养伤。我在医院住了半年多,迫切地想回到部队。于是,我找到部队首长,要求重新上战场杀敌,前方烽火燃的正烈,我躺在这算什么英雄好汉。首长看我如此固执,只好同意我再次入朝。

1952年10月,38军对朝鲜铁原西北白马山394.8高地进攻。这一仗本来有胜算的把握,谁知我军出了叛徒谷中蛟,他把我军部署告诉了敌人。敌人重新进行阵地部署,南朝鲜军队急调几支部队赶来,炮弹像发疯了似的,对我军阵地进行猛烈攻击。我们没有畏缩,没有贪生怕死的,个个都骁勇冲前。这一仗我们伤亡惨重。在战役中我表现英勇,记大功一次。

1953年3月,我在野鲜入党,四个月后回国休整。第二年7月,我参加了湖南军区训练团学习,被评为“六好队员”。1955年响应党的号召回农村,在基层担任村干部几十载,一直保持革命军人的本色。如今我已到风烛残年,感激党和国家对我们退役老兵的关怀关爱,希望祖国愈加繁荣富强。、

钟树生:从司号员到护士

口述/钟树生 整理/谢玲玲

【人物简介】钟树生,男,耒阳市小水镇江坡村人,1931年农历10月9日出生。194轻伤,后被送往12军后勤部医疗一所医治,伤好后留在医院,在12军卫校学习医务知识两年。1951年5月入朝,在野

我叫钟树生,17岁那年的冬天,我随姑姑从耒阳坐火车去河南探望姑父。经过数日的奔波,我们到达姑父的部队,姑和平中走散。身无分文的我,在异地他乡无依无靠,成了流浪街头的人。

饥寒交迫的我,很是想念家中的父母,可我怎样才能回家呢!如果沿路乞讨走路回湖南,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只怕是凶多吉少。就在我孤单湖南人,他说:“湖南现在还没解放,这四处兵荒马乱,你一个人回家也不安全,不如留在部队。”我高兴地说:“我情愿留在你们的部队,我也要像你们一样拿枪打敌人。”

1948年11月,我在河南光荣入伍。由于家境贫寒、养分不良,我的个子比较瘦小,就留在12军34师101团部学吹军号。当时和我一起学吹号的有8人,都和我年龄差不多大,也很矮瘦,首长可能是看我们太矮瘦了,才叫我们都学吹军号。两个老司号员担任教我们,我们白天学吹号,晚上学谱,晚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吹号,都不能拉小便,要把尿憋住才有劲,这样吹的号五里之外都很响亮。老司号员告诉我们军号也是武器,我不服气的说:“吹军号又杀不死敌人,怎样会说也是武器呢?”他摸着我的头说:“小鬼,战场上只需骁勇的冲出阵地,那阵势令敌人闻风丧胆,对敌人杀伤力很大呢!不过战场上,号兵可是很危险的,敌人只需一听到号上,就会朝号兵开枪的,所以吹完之后要马上跑,另外换场地。”慢慢的,我晓得军号不只发起冲锋时可吹,在部队里随时随地都可用上。战役的时候,使用军号进行指挥,还有晚上战役分不清敌我部队,号兵就吹军号问对方是哪个部队的。号兵如果牺牲了,号谱也不能落到敌人的手里,如果落入敌人手中,整个部队的号谱就得重新编写。晓得号兵的重要性后,我愈加发愤的熟记号谱,发誓要把号谱尽快装进脑子里去,将来上战场把号吹的响亮一些,让战友们多打胜仗。

1949年4月初,12军34师奉命南下,由安徽省寿县、凤台开赴安庆以东的枞阳、石矶口等地。四月的梅旱季节,长江水面处在缓涨的形态。面对滚滚长江,部分指战员出现畏难情绪。军长王近山严厉地告诫全军:“12军在太行山起家,在陆地上可以逞英雄,现在面对这滔滔江水,难道我们就被吓倒吗?”他要求全军指战员立即开展水上练兵,尽快变成“水上蛟龙”。附近懂水性的渔民自愿担任教我们游泳,要过江必须要有船,老百姓晓得们的船让给我们,还四处发动群众征集周边的船。有的老百姓还把自家的门板拆下来送到部队打造新船,在军民共同的努力下,征集了各品种型的大量木船,自制了一部分汽船和运送火炮、车辆、骡马的竹筏和木排;动员了十几万名船工,每个兵团还抽调有撑船和游泳经验丰富的指战员以及当地的老百姓各训练水手。

一些战士。敌人的子弹吧吧吧的打在船板上,弹片打穿了好几个洞,还好极时发现了,在船上找材料把洞眼又补上。湍急的江水没有吓到我们,穿越敌人的炮火,躲过无数的弹雨,最终我们抵达长江南岸。敌人看到我们上岸后,吓得丢下枪支弹药逃命去了,我们一路追逐,在追敌的途中,我的右手肘关节被敌人的炮弹炸伤,右小腿也被子弹打中。我被送往12军医疗1所救治。卫生所是流动的,部队到那了,卫生所就在那里。我是一名流动伤员,随部队前行时,遇到一条东西横跨水面较宽的河,河面上的桥已被敌人炸毁,要想到对面去只要蹚水过河。团长成冲霄指挥大家沿着河水较浅的方向过河,他叫警卫员把他的马牵来,叫我骑他的马过河,我不肯,坚决要本人蹚水过河,成团长严肃的说:“你是个伤员,伤口还未痊愈,不能渗水进去,服从安排,赶紧骑上我的马过河。”我骑上团长的高头大马蹚过河水来到对面。伤口痊愈后,医院教导员翼先民把我留在医院了。在征战中12军医疗1所随部队转移到浙江兰溪,在兰溪我们12军在当地招了一批知识分子,又在各师部招一些医生、卫生员,成立一所卫校,这所卫校是流动的,随部队流动。我在12军卫校学习医务知识,卫校有4个区队,一个区队3个班,全部学员大概一百多人。

【谢玲玲一行采访钟老】

1950年12月,12军卫校随部队从重庆北碚坐船去武汉,这艘轮船很大有三层,我们12军医护人员住一层,二层是军直机关,三层军大。1951年除夕在轮船上过的除夕节,到武汉江原大道码头换闷罐火车到河北,来到辛集换装整训集结并很快换上了预备进入朝鲜的棉军装。再坐闷罐火车到达丹东市的宽甸镇,在鸭绿江边搞军演。支部书记贾成序对我很了解,也很好。进入朝鲜后,1951年5月,4分院并入二分院,整编为中国人民意愿军二分部16野战医院。在野鲜时,我看见空中四处是美军的飞机,三架一组朝地面丢炸弹,不光白天炸、晚上也炸。朝鲜的村庄炸成平地,四处都是炮弹轰炸后留下的坑坑洼洼,阵地上尸体遍地,胳膊、大腿、内脏、头颅随处可见。血肉模糊的面孔,让我想起了牺牲的好友,她俩是我在卫校学习时玩的最好的朋友,一个文化教员、一个护理员,俩人在防空洞门口检查伤员,遭遇敌机低空扫射,壮烈牺牲。

医院安置伤员在山上的防空洞里,我们这些医护人员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白天要护理伤员,晚上摸黑到山下,搬运药品、粮食。雪拌炒米就是我们的口粮,在缺水严重的防空洞里,我们没水洗澡、洗衣服,战士们身上四处是跳蚤,头发上长虱子,出太阳的时候我们就把衣服脱了放阳光下去捉跳蚤。此时正好是五次战役的最初时期,任务十分繁重。伤员多,轻伤员更多,医院人手不够,还要派人去前线接伤员,随担架队走。我自愿请求去前线接伤员,在前线包扎伤员,有几次子弹挨着我的头皮走,但我一点也不害怕。我只想多救治伤员,让他们极时得到救治,敌机来了我就跳到坑道里躲藏。伤员包扎好后,我还协助抬担架,在前线那里有需要我就会在那出现,我多流点汗水,战士们就可少流点血。从前线抬回来的伤员太多数要做手术,取弹片、止血包扎这些都是小手术,这样的手术很多。伤员的输液架都是临时用树支做的。睡觉的地面冰冷潮湿、泥尘遍及,把被子打开就睡下,条件非常艰苦!由于我工作积极性高,埋头苦干,爱护关怀伤员,完成了无数个抢救伤员任务,部队为我记三等功一次,并颁发立功证书。

1952年2月,美军的飞机在空中盘旋,这次并没有丢炸弹,而是投掷一些昆虫。当时正值朝鲜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季节,大量昆虫的反季节出现,且大多在美国飞机低飞盘旋后出现,情况异常。同时国内派往朝鲜的防疫专家经过化验,认为这些昆虫带有的病菌,以霍乱、伤寒、鼠疫、回归热四种病菌可能性为大。我带4个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去朝鲜老百姓家中给他们打预防针。朝鲜的老百姓很可怜,年轻人都参加人民军了,留在家中的是一些老幼病残者,附近的老百姓经常在部队门口眼巴巴的看着我们吃炒米,那样子十分可怜,我有时会把我的口粮分一点给他们充饥,他们说我们“中国人民意愿军是好同志。”我带着医疗队白天赶山路,晚上摸黑前进,有一次差一点让美军的飞机给炸死了,敌机来的时候,我和医疗队的同志正在给老百姓打预防针。大家匆忙撤回到防空洞,忽然发现刚才走的匆忙还有一个药箱没拿来,我要前往去取药箱,朝鲜大妈们劝我别去取,那怎样行呢!那可是救命的药呀,我无论如何也得把它取回来。就在我取药箱回来时,一枚炮弹在我不远处落地,我护住药箱卧到地上,一阵天发立功证书和勋章一枚。

1954年11月,我因身体不适随伤员一起回到祖国。后响应国家号召,回地方恢复经济建设。

【谢玲玲采访老兵的路上,打电话询问老兵具体住址】

《百战归来—耒阳老兵口述历史》审稿组

1.湖南省专家组

胡振荣(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彭岗(省委党史研究院二级巡视员)

刘文典(省委党史研究院综合部主任)

禹丁华(原湖南省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龙琛(湖南省档案馆利用部副主任,原《档案时空》杂志编辑)

2.耒阳市初评组

李乙平(耒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李志超(耒阳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主任)

何丽娟(耒阳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王宜泽(原耒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

白文科(政协常委、市文联副主席、市民协主席)

耒阳市参战老兵口述历史采写组

总策划:耒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耒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总调度:王宜泽、白文

担任采写工作的总调度、相关工作协调和后勤保障。

红1组:白文科、赵娟、谢玲玲、谷新则、朱柳婕、邓广义

红2组:谭小郴、周治中、蒋从陆

红3组:梁莹玉、贺清华、刘少斌

红4组:张育宁、虢应章、谷贤文、严志刚

红5组:龙鸿发、黄海峰、雷小专、李仕俊

红6组:曾传林、谷彦平、刘小朋

红8组:欧阳本法、龙建威、张小兵

宣传摄影组(红7组):赵娟、刘源、杨敬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