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体育总局答复了《关于中国足球复兴刻不容缓的提案》,其中对于球员的文身进行了明确规定:国家队和U23国家队球员严禁有新的文身。
毫无疑问,中国足球搞不上去,次要缘由肯定不是球员身上有文身的“锅”。但是,“文过则洗”的提案能否就完全和复兴中国足球的目的南辕北辙呢?倒也未必。
文身在世界足坛当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包括梅西、贝克汉姆在内的许多抽象非常正面的巨星身上都有不只一处文身。他们将对本人重要的人、事或名言警句文在身上,把文身视作为一种精神鼓励的外化。
文身在国外球员身上司空见惯,但是在中国文化中,文身无疑是一种舶来品。所以,中国球员的文身,更多的是一种简单层次的模仿,而且在传统社会认知当中,文身也带有更多的负面色彩,这些都是不争的现实。中国球员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抽象频繁地出现在比赛转播和旧事中,所以对于青少年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那么,除了教育的考量之外,“禁文令”对提升中国足球有帮助吗?直接的协助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是,足协针对的不是单纯的文身行为,而是一种缺乏拼搏精神、纪律性不强、不够积极正面的行业风气,通过引导和约束外观打扮,将纪律性和更敬业的态度构成内化,类似的方式,在校园教育中不胜枚举。而放眼国际足坛,类似对球员生活的约束其实也并不算稀有。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这一规定何尝不是在“保护”中国球员?毕竟,在成绩和场面不断都不好看的情况下,还带着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当中风评不佳的文身晃来晃去,只怕会令他们招来更多批评。
当然,话说回来,“禁文令”未必不行,但如果想要复兴中国足球,只要“禁文令”那是万万不行,还需要有配套的其他举措——确切地说,“禁文令”才应该是用来“配套”的辅助性规定。如果主次颠倒,那就糟了。
上一篇:美国建国那年,世界发生了4件惊扰的大事,1件在中国,你晓得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