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丰富地过一生,
不是因为有太大的享乐,
而是由于有许多苦难。
这些苦难在我们的挣扎下都过去了,
且从记忆中升华,成为一种泰然。
——刘墉
吃苦励志,苦生芳华,苦尽甘来。世间事往往如此,甘苦、长短、兴衰之间总是充满辩证法。
明代刘基《苦斋记》一文,深刻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值得一读。“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苦斋地处匡山之巅,所产之物性多苦,野蜂采花作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而且可以“已积热,除烦渴之疾”;溪流中的小鱼“味苦而微辛”,但“食之可以清酒”;往来山路难行,但可以倚修木而啸,临清泠而与樵歌相和答。可见,苦中往往隐藏着乐。
“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苦斋主人告诉我们,那些膏粱子弟,安坐于华美宅邸里,口不尝苦菜之味,身体不经农作之劳,睡觉盖的是厚被褥,吃的是山珍海味,进出乘坐轿子,他们这样的经历,正是人们所说的“乐”吧!可一旦他们“运穷福艾”,生活陷入窘迫之时,可能早已丧失了生存能力。这不正是过去尽情享乐给今天带来的苦难吗?
甜瓜生在苦蒂上,辉煌多在苦难中。热衷于乐,乐很快就会被享尽;不怕吃苦,则既能体验到苦中之乐,又能使苦转化为尽可能多的乐。《苦斋记》中很深刻地写道:“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一棵树木,如果笔直挺拔,总是先被砍伐;一口水井,如果过于甜美,总是先被喝光。相反,路边的李树,却能枝繁叶茂,就是因为它的果实是苦的。还有一则古训,讲的也是类似道理:“苦言能益,苦味能养,苦钱能久,苦工能恒。”苦言是教诲之言,苦药是治病之本,苦瓜是养生之菜,这正是苦的奥妙所在,悟透并英勇尝试这些“苦”,才能收获恒久的“甜”。
“草木不经霜雪,则生意不固;吾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陆游《苦笋》诗中也写道:“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人就要在事上练,刀就要在石上磨,大风大浪才能培养大智大勇。
结得“千层茧”,练就“冲天翅”。对于生活中的强者而言,当下经历的苦难波折,往往会化作未来的幸福甜美。要英勇地走出温馨区,吃大苦、耐大劳,如此遇到波折才能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扛得了重活,经得住磨练。要多在重要岗位经受磨炼,多在难事急事乃至“热锅上蚂蚁”一样的经历中接受摔打,多在火热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如此才能壮筋骨、长才干,成为人上人。
◎本文原载于《学习时报》(作者桑林峰),原文有修改,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古文阅读-苦斋记(刘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