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有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即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消费者如何提高幸福指数实现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如何开源节流实现利润最大化,社会如何降低痛苦指数实现福利最大化,采用的是理性的边际分析。如何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文化自信,是课程思政的痛点。合肥工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依托中国传统诗词,印证传统诗词与经济学思想和经济学原理的美美与共,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水乳交融,丰富拓展了经济学课程思政。
印证传统诗词与经济学美美与共,加强文化自信
市场和政府调控,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手段。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通过价格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达成供求均衡。“供求”“弹性”“效用”和“成本”等经济学核心概念,在传统诗词都有阐述。例如,唐·白居易“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和“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揭示的是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还可以通过“弹性”加以描述。在分析供求关系时,西方经济学引入了弹性分析。宋·梅尧臣《古意》“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可以视为完全无弹性;《礼记·经解》“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以视为完全有弹性。当然,不同类型的弹性,还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宋·苏东坡“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嘚瑟与佛印禅师“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戏谑,就是完全无弹性和完全有弹性之间的转换。具体到生产理论,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揭示的是劳动产出缺少弹性;唐·李绅《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则揭示的是劳动产出完全有弹性。“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则可以注解劳动产出缺乏弹性和劳动产出富有弹性之间的转换。
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效用不只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而且还呈现出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这些在传统诗词中都有体现。例如,唐·高适《同群公秋登琴台》“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揭示了“效用因人而异”的道理;明·王廷陈《杂诗》“絺绤(chī xì,布衣)寒不求,纩絮(kuàng xù,棉衣)暑不御。当其不切施,弃置若弗顾。时节忽复及,效用乃如故”则揭示了“效用因时而异”的道理;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揭示了“效用因地而异”的道理。清·赵翼《论诗》“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揭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生产者追求成本最小化。沉没成本、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是经济决策中常用的成本概念。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和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都强调了忽略沉没成本的重要性。陶渊明劝学名句“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停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则揭示边际积累的重要性,以及边际惰性的危害性。《孟子·告子章句上》“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揭示的就是机会成本。学会取舍,才是智慧人生。
宋·赵崇森《玩秋月》“看来世态炎凉尽,惟有月明无贵贫”,则揭示了月亮作为公共品的属性。
运用传统诗词解析经济悖论,强化辨证思维
西方经济学存在着“水与钻石之谜、金钱的悖论、劣币驱逐良币律、节俭的悖论、粮价的悖论”等悖论。水与钻石之谜,是供求分析与价格决定之问。唐·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和《观刈麦》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可视为水与钻石之谜的东方版。当然,运用供求分析法还能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等悖论提供解释。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反应,金钱是社会财富的意味。不同的人对待金钱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有的为了金钱铤而走险,有的为金钱无限感伤,说道“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唐·杜甫认为“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唐·李白却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些金钱观的差异就是货币的悖论,也是效用因人而异在金钱观上的体现。其实,货币只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只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才不会沦为金钱的奴隶。
在贵金属货币时代,存在着“劣币驱逐了良币”的悖论。汉·贾谊《谏铸钱疏》描绘了“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现象。唐·杜甫《岁晏行》也有“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记录。为了处理这一难题,国家必须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节俭不断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究竟是节俭消费好还是奢侈一点好呢?无论是儒家经典思想“君子以俭德辟难”还是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都揭示了节俭的重要性。然而,《管子》有“俭则伤事,侈则伤货”的记载。不难发现,节约与奢侈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需要在动态中平衡。
粮价是一把双刃剑。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唐·杜甫《岁晏行》诗曰“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粮价过高会伤害民众的利益,粮价过低则会减少农户的收入。如果任由市场配置粮食的生产,可能会导致大灾大疫之年因粮食短缺而引发的社会不稳定。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三农”问题,作为治国理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通过出台多项相关政策调控粮价,使粮价在惠民的同时不会损伤农户的利益。
就地取材,依托徽风皖韵诗词证明经济学原理
传统诗词是流动的画卷、无形的文物,承载着民族记忆。结合“诗意安徽”,将传统诗词和经济原理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当代价值,是守正创新、培根塑魂的育人需求,也是活化文旅、滋养生活的文化需求。李白、刘禹锡等大诗人,在安徽境内留下了海量诗文,滋养着江淮儿女的精神生活。因而,可以依托安徽境内的诗词资源,丰富经济学课程思政。
安徽境内,不只有诗仙太白碑林,而且有西楚霸王碑林。当涂太白文化园诗词碑林,记录了李白一生不同时期的心境,谓曰“效用因时而异”。“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是李白的年少轻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的志得意满;“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是李白的郁郁不得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李白的劫后余生;“后人得志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是李白的命运不济。
对于项羽自刎乌江,唐·杜牧、北宋·王安石、南宋·李清照等都有诗词评价。杜牧《题乌江亭》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诗曰“百战疲劳勇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不同的视角,不一样的结论,揭示的是“诗词效用因人而异”。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的著名景点“金鸡叫天都”,另名“五老上天都”;另一著名景点“仙人指路”,亦名“喜鹊登梅”。冥顽不灵的怪石,因游客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想象,产生了不同的称谓,可以运用“效用因地而异”的原理进行解释。
诗豪刘禹锡曾被贬和州,著有《陋室铭》。陋室铭,其实就是“物性各自得,身在和州思争辩,人在历阳心在京”的效用写照;陋室楹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用于类比繁荣与萧条共存的经济周期。
总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把传统诗词引入经济学教学,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济学思想美美与共,不只能够无效实现传统诗词与西方经济学的无机嫁接,在教学中感受文化自信的力量,而且有助于协助学生在习得经济学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以史为鉴建功新时代。
来源:安徽经济网
上一篇:省学科带头人吕国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设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