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一期老布讲西突厥内部不团结的基本缘由,这集我们简单把西突厥再讲讲,然后来讲后突厥。
贞观六年(632年)李世民册封阿史那·泥孰为西突厥可汗,结果册封之后一年多,他就去世了。然后唐朝又册封了泥孰的弟弟做了下一任可汗。
这位阿史那·泥孰在唐高宗时期就已经作为使臣来过长安,和当时身为王子的李世民见过面,还结成了兄弟,也算是老熟人了。
等到他坐上大汗之位的时候,李世民已经击倒了上一任霸主东突厥,成了风光无限的“天可汗”。
所以,泥孰上位之初就请求唐朝的册封,说明他的位置很不稳固,需要用“天可汗”的名号来奠定基础。
泥孰死了以后,他弟弟比他还弱势,低下的小可汗都不咋搭理他。最终的结果是分裂再次迸发,东西两厢又各自推举了一个可汗,开始以伊犁河为界,互相杀着玩。
在这段内讧期间,唐朝的态度很有意思,一边多次表示“你们打你们的,我不参与”;一边不断册封泥孰系统的领袖为西突厥可汗,表明亲近泥孰系的立场。
这其实恰恰说明了唐朝对西突厥的态度,因为泥孰是个相对弱势的王系,唐朝一直扶着它,别让它倒了。
之后唐朝一看还是不行,干脆本人下场了。
之前我们说过,唐朝第一次将触手伸出玉门关,是贞观四年(630)在新疆哈密设西伊州。在贞观六年(632)的时候,改西伊州为伊州,同时从羁縻州改成了和内地州县一样的性质。
之后几年唐朝不断在努力稳定伊州附近的统治,直到贞观十四年(640年)才发动了对高昌国的攻击。
唐朝灭高昌的缘由么说的。
真正的缘由在于,不断在和泥孰系对抗的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有了东进的动作,而高昌国又与这个可汗结成了盟友。
当然了,最重要的因素可能还是,唐朝在哈密运营了好几年,已经算是站稳了脚跟。有足够的力量,对盘踞在吐鲁番的高昌,实施碾碎性的打击。
所以,这次灭高昌之战,不过是唐朝在西域拓展的一个步骤,高昌很倒霉地成了车轮下的石头。
在数万唐军的威逼之下,高昌兵败投降,唐朝在此地设西州,“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同时,乙毗咄陆可汗“惧而西走千里”,他的部将阿史那·步真在可汗浮图城投降,唐朝在此地置庭州(新疆吉木萨尔以北的破城子遗址)。至此,天山北麓的铁三角——伊、西、庭三州,全部上线!
贞观十六年(642年),乙毗咄陆可汗发兵伊州,安西都护郭孝恪[kè]连续给予痛击,乙毗咄陆可汗部众离散。西突厥属部遣使长安,请求废旧汗,另立新汗,唐太宗随即册立阿史那·泥孰的孙子,做了乙毗射匮可汗。
随后,唐朝的步伐开始加快。
贞观十八年(644年),征焉耆国(今新疆焉耆)。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平龟兹国(今新疆库车)。
这场战役中,吐蕃应唐朝之邀对龟兹实施了夹击,这是蕃军进入安西的初次记载。
到这时候,安西都护府的管理框架已经初步确立,构成了以龟兹、于阗、焉耆、疏勒为核心的四镇结构。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此前降唐的阿史那·贺鲁叛乱。
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千里奔袭,生擒阿史那·贺鲁。
一般来说,苏定方平定阿史那·贺鲁之乱,标志着西突厥汗国的灭亡。
但阿史那·贺鲁之后,西突厥地区依然存有三个可汗:
由唐朝册封的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
由唐朝册封的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
不是唐朝册封,盘踞在双河(新疆博乐市南的博尔塔拉河)的真珠叶护可汗(乙毗咄陆可汗之子)。
从册封两可汗的名号可知,唐朝认为西突厥王嗣已断,因之才需要“继往绝”、“兴昔亡”。
三个可汗,两个是自己封的,剩下的自然是独一的目标。
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三月,兴昔亡可汗在唐军配合下,击杀真珠叶护可汗,西突厥从此完全被唐朝掌控。
唐朝对西域的统治构架,耗时长达29年,期间明显可以看出,先剪羽翼,再动核心,由东向西、先北后南的大战略。
而唐朝统治构架的建立过程,也是西突厥汗国日渐削弱,王室分崩的过程。
西突厥内容,暂时就梳理到这个程度了。
至于其中的细节内容,有兴味的朋友可以看看,薛宗正先生的《突厥史》、吴玉贵先生的《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刘锡淦[gàn]先生的《突厥汗国史》,一般的爱好者看过这三本书,也就差不多了。
下面我们来说后突厥。
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北方草原上突厥部落,保持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稳定。
到了679年(高宗调露元年)的时候,隶属于单于大都护府(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治下的突厥降部二十四州,突然迸发大规模叛乱。蜂集数十万众,河东、河北诸道震动。
以前对于突厥部落叛乱的解释,一般是归咎于唐朝对他们实施了残暴的统治。
但其实,这种说法未必精确,因为统治也是要有成本的。这些部落游牧于草原深处,还别说实施残暴的统治,就是一般性的管理,实施起来都很困难。
贞观初年,在击垮了东突厥汗国之后,唐朝已经尝试对降众内迁,但结果发现根本处理不了问题。你把草原上的人清空了,别的牧民自然会迁过来填补空白。所以之后,唐朝就开始在草原上实行羁縻州府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的控制力度是相当有限的,既不编户齐民,也不派遣官员,管理基本上就是放任自流。
在这种形态下,说统治有多残暴,实在是有点难以想象。
我个人觉得,突厥部落迸发大面积的叛乱,大概有一内一外两个因素:
内因——应该是农耕和游牧,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逻辑。在很难理解对方的情况下,双方都感觉遭到了冒犯。
外因——应该是在突厥叛乱的前一年,吐蕃军神论钦陵再一次在青海暴打了唐朝军队,这次是李敬玄统辖的十八万大军。公元670年还有一次,那次领兵的是威震四夷的薛仁贵。
我们之前已经说过,论钦陵在青海大败唐军的影响,在这儿我再反复一下。
对唐朝来说,连续在青海蒙受重创,彻底断了收复吐谷浑故地的心思;
对于周边族群来说,他们发现唐军也不是不可打败,既然别人行,本人也不差事儿。
后突厥的突然迸发,很有可能是两种缘由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场突如其来的迸发,让沙场宿将萧嗣业措手不及。虽然他也拼力厮杀,但终究杯水车薪。等他回到长安,李治当面臭骂他:“我不杀薛仁贵、郭待封,让你懒惰如此,要不是看着咱两家有旧情,我现在就杀了你!”
你看,又是一件和吐蕃有关的事情。
为了平复北方,李治急诏裴行俭回朝。当时,裴行俭刚刚在西域平息了西突厥的叛乱。这次和平打得极为精彩,可谓是神来之笔,我们以后会专门拿出来讲一下。
奉召回国的裴行俭两次出兵,大败后突厥军队,自立为汗的后突厥首领投降。
结果唐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又毁了刚刚好转的局面。
682年的时候,李治的病情已非常严重,朝中分裂为太子派与武后派两系势力。裴行俭作为太子系的重臣,不断在遭到武后系统的攻击和非难。突厥汗王投降后,裴行俭已经密报朝廷,许诺不死。结果回朝以后,武则天公然违背承诺,“斩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等五十四人于都市”。
这是唐朝开国以来,初次斩杀投降的首领。裴行俭得知后慨叹:“恐怕以后,再也没有情愿归顺的人了!”
果不出裴行俭所料,杀降事件之后,阿史那·伏念的部将骨笃禄收敛部众,再次起事。他手下有两位重臣,一个名叫阿史德·元珍,另一个名叫阿史德·墩[tūn]欲谷。
这两个人都曾入唐学习,在唐朝君臣讨论留学生制度时,曾有大臣上书武则天说:“四夷多遣子入侍,其论钦陵、阿史德元珍、孙万轩等,皆因充侍子,遂得遍观中国兵威礼乐,其后竟为边害。”
这段内容,我们在讲论钦陵的时候,已经提到过。
公元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阿史那·骨笃禄在漠北乌德鞯山(蒙古国杭爱山)设牙帐,黑沙城(内蒙古呼和浩特)设“南牙”(南庭),以其弟阿史那·默啜为“设”(也称“杀”,官名),咄悉匐为“叶护”(官名),重建了突厥政权。
由于其政权重建于东突厥的故地,为了和之前的东突厥汗国做区别,一般称之为后突厥汗国(也称东突厥第二汗国)。
后突厥汗国衰亡之时,恰逢李唐与武周的转轨期,唐朝内部的政治斗争达到了白热化,严重削弱了对外征战的能力。
把当时的大事件按时间排序,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682年,骨咄禄创建后突厥汗国。
阿史德·元珍带兵攻破重镇定襄都督府,唐朝起用了罢官已久的薛仁贵,他在云州“大破之,斩首万余级,驼马牛羊三万余头。”
683年,李治驾崩,太子李显即位。
当年“二月,突厥寇定州、陷妫[guī]州,这俩地方都在河北省。
“三月,围单于大都护府(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大都护府司马张行师孤军苦战,城陷而死”。
五月“突厥寇蔚州(山西灵丘),杀刺史,丰州都督崔知辩率军拯救,兵败被杀。崔知辩做过西州都督,曾在于阗重创吐蕃,我们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他。
684年,武则天废李显,立李旦为帝。
同年九月,徐敬业在扬州举兵反武。十二月,宰相裴炎、名将程务挺被杀,名将王方翼流放。突厥闻之,设宴欢庆,设立祠堂祭奠程务挺。
685年二月,阿史德元珍等寇朔、代等州(这两个地方在山西),唐军大败,死者五千余人。武后用韦待价领兵救援,这个人我们之前也提到过,689年他在西域寅识迦河,被论钦陵打得大败。
686年,武则天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诏杀南安王李颖等宗室十二人,鞭杀已故太子李贤的二子。
同年,武后从河西调来了黑齿常之,又是一个见于唐蕃和平的名字。他在山西黄花堆大败阿史德·元珍,“追奔四十余里”。
688年,琅邪王李冲、越王李贞起兵反抗,武则天逼杀韩王、鲁王、黄国公、东莞郡公、常乐公主。
689年,名将黑齿常之受酷吏周兴诬告,含冤自尽。
690年九月初九,唐睿宗李旦禅让,自请赐姓武氏。武则天正式登基,改唐为周,定都洛阳,自加尊号“圣神皇帝”。
从682年到692年,算是后突厥汗国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重新崛起的突厥势力,给唐朝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再加上,唐朝内部大量清洗功臣宿将,推动酷吏政治,镇边名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或死或流。一定程度上导致上,也加剧了后突厥的杀伤力。
在这段时间里,河北的定县(定州)、涿鹿(妫州)、北京(幽州)、山西的灵丘(蔚州)、朔县(朔州)、代县(代州)、太原(并州)、岚县(岚州)、甘肃的灵武(灵州)、靖远(会州)、宁夏的固原(原州)屡遭血洗,兵火所及之地,绵延千余里。
除了南下攻击唐朝以外,后突厥还向北对铁勒诸部用兵,向东对契丹和奚攻击。再有就是发动了西征,矛头直指生活在西域的同宗兄弟——西突厥。
690年到692年期间,唐朝北部边防突然就压力减轻了,武则天甚至两次发兵北伐。其实,这时候突厥的主力已经西征了。
西突厥那个弱势的王系,根本无力抵抗后突厥的进攻,被打得抱头鼠窜。但在碎叶川的北部,后突厥踢上了铁板,乌质勒带兵大败后突厥,重臣阿史德·元珍死于阵中。
这位大破后突厥的乌质勒,其实我们也提到过,他就是之后被郭元振冻死的那位突骑施首领。
然后在公元693年(长寿二年),阿史那·骨笃禄病逝,弟弟阿史那·默啜成了下一任可汗。
从682年到692年,可以看作是后突厥汗国的第一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突厥部落的次要工作就是对外征战。史料上记载,阿史那·骨笃禄在位的十年里,出征四十七次,亲身参战二十次。甚至他的死,可能都是因为在战场受伤导致的。
因为692年的西征遭遇惨败,阿史德·元珍直接战死阵中,骨笃禄可能也受了伤,回国后在693年的年初就去世了。
不管怎样说,骨笃禄都是一个成功的领袖,他应该算是后突厥汗国的奠定者。
那么我们就要分析一下,后突厥汗国快速崛起的缘由了。
首先得承认,后突厥的第一代领袖挺强的。
骨笃禄在最困顿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了十七人。但就是凭这点星星之火,能在各种部落实力纷杂的草原上发展起来,确实得说有点王者气韵。
另外,他身边的阿史德·元珍和阿史德·墩[tūn]欲谷,也是一时之选的人才。
这两个人对唐朝的情况很了解,晓得唐朝强在哪里,弱在何处,所以在制定方略的时候颇有针对性。
在这里我多说一句,突厥王族都是姓阿史那的,而突厥后族都姓阿史德,这是两个世代联姻的家族,有点辽代耶律和萧氏的意思。
再有一点,就是正好赶上了唐朝的波谷期。
高宗、武后的时期,正好是唐朝从贞观的高峰上下来,开元盛世还没到来的波谷阶段。而且从李治到武则天的转轨,也消耗了唐朝内部大量的国家资源。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这就是西南方向的吐蕃迅速崛起,无意之间构成了唐朝国力的南北拉扯。
吐蕃从662年(龙朔二年) 开始进军西域,与弓月部联手攻击唐军。
665年(麟德二年) 吐蕃、疏勒、弓月联手攻于阗。
670年(咸亨元年),大非川之战在青海迸发,唐军惨败。
吐蕃在西域则攻取龟兹拨换城,陷十八个羁縻州, 迫使唐朝撤了西四镇。随后的22年里,安西四镇多次易手。唐为夺回了西域的控制权,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也就是在这段力量真空期,后突厥强势崛起。我们能看到,在679年(调露元年)的时候,唐朝还有能力给裴行俭凑出30余万大军北伐,史料记载为,“连亘数千里,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
这次军事举动的收效很显著,突厥的暴乱很快就得到了平息。但又是唐朝内部的权利博弈,毁了裴行俭的一片苦心。杀降事件迸发后,两边再也没有了回旋余地,陷入了互不信任的死亡螺旋。
而之后的唐朝,再没有了力量组织大规模的北伐,与河陇一样,从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
所以,骨笃禄时期的迸发,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我们看待这段历史的时候,视线不能仅仅局限于北方草原,而是要从一个更高的视角上,从东亚的全局上来审视。
到了692年,情况再次发生了变化,吐蕃内部王权与相权之间的博弈趋于白热化,不断有部落叛蕃归唐。唐朝也趁机收复了安西四镇,并留下重兵稳定局面。
这时候的唐朝是不是有能力抽出手来,全力对付后突厥了呢?
我们下期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