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脚步迈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第一个金秋十月的时侯,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之际,除西藏以外的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百年国耻、百年浴血,各族人民终于获得了重生。
10月3日,地方人民政府举行盛大的庆典,全国158名各族人民代表欢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盛大的献礼大会。
被誉为“今屈原”的南国诗社发起人、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即兴赋《浣溪沙》词一首赠予毛主席。次日毛主席又步韵和了以下的这首《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相赠: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毛主席以他特有的春秋笔法,仅用四十二个字就把中国近百年的浴血求生、苦尽甘来的历史的过去和现在高度艺术性地浓缩在了一首词中。
这一百年来是中国最黑暗、最漫长的一段历史;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灾难最深重、精神最屈辱的一段历史,所以主席在词中说它是“长夜”。那么这个“长夜”是谁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呢?就是那些唯利是图、穷凶极恶,吮吸中国人鲜血、摧残中国人性命的“舞蹁跹”的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代表的“百年魔怪”。这些祸害中华,鱼肉百姓的饕餮巨兽、魑魅魍魉就象三座大山一样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这就是“赤县天”总是“难明”,“人民五亿不团圆”的总根源!
词的上阕,毛主席仅用了二十一个字就把一百年来的旧中国的凄惨景象艺术地、真实地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的思绪也情不自禁地被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的伟大的政治家和诗人带进了那段不忍回顾又必须回顾的饱含着耻与辱、充满着血与火的忧患苍桑的烽火岁月。
曾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和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到了近代却远远的落后于世界了:早在清朝尚没有入关的1640年英国已迸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在那位以“万国来贡”自居,风风光光过着80岁生日的“乾隆爷”与英国来使马戛尔尼讨价还价于“三叩九拜”觐见大礼并一口回绝了他们提出的所谓“平等贸易”的无礼要求之后5年的1798年,法国也迸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
时间推进到1840年,当西方次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而脱胎换骨为掌握洋枪、炮舰四处开辟殖民地的近代国家时,这个“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腐朽王朝还睡在“天朝大国”的迷梦中尚未醒来。
此时的英国已发展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它的国内市场甚至包括它强占的殖民地的市场容量已经消化不了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象魔咒一样从地下呼唤出来的生产力了。它迫切需要开辟和占领中国这个大市场来倾销它的商品并把中国做为它的原料供应地。但由于清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起初对“洋货”尚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因而,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出现了巨大亏损并且每年还构成了200万两以上的逆差。这是“精于算计”的资产阶级所没有想到和不能容忍的。于是一种特殊的一本万利的“商品”——鸦片应运而生,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被动局面从此全面扭传。
这种罪恶的鸦片生意其实已经由来已久,清政府对此时禁时驰,但是随着鸦片走私的日益猖獗,清朝政府从皇亲国戚、官僚督抚到兵丁衙役甚至于依附于他们的商人、僧侣、幕僚、妓女各色人等都纷纷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毒瘾。
不只如此,外国鸦片贩子为了大量地销售鸦片,获取暴利,不断地腐蚀贿赂清朝各级各部主管官员,并与十三行官商和内地鸦片贩子相互勾结,以售其奸。
清朝的水师稽查、海关官员等为了逃避追责缴脏则层层贿赂上级官员,就连最受道光帝信任的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也成了他们的“保护伞”。以至政治日益腐朽,官员营私舞弊成风,士卒武备废驰、国人蚀骨销魂。同时,大量的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农民缴税需用铜钱兑换成白银),无形中使百姓的税负添加了50%以上。
面对因鸦片走私形成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严重危机,道光皇帝深感于禁烟派的次要代表时任湖广总督林则徐在奏折中提出的“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问题的严重性,才下了禁烟的决心并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于是就有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响了反对资本主义国家变中国为他们的殖民地的前哨战。
众所周知,此后迸发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和平都因清朝政治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等内在缘由而必然的导致了惨败的结局。清政府奴颜卑膝地先后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极尽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之能事,从此丧失了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侵略和袭扰的能力和决心。这些封建官僚和资本主义买办为了维系本人的苟延残喘的统治和保住本人在人民面前颐指气使、横行霸道的本钱,置廉耻于不不顾、弃道义于荒野,彻底沦为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忠实走卒和奴才。把中国和中国人民无情地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无底深渊。
当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得不到封建王朝的“保护”时,除了自发的奋起抵抗外已别无出路。于是,三元里人民在名不见经传的本人的领袖韦绍光、颜浩长的组织领导下,动员周边一百零三乡的群众以诱敌深入之计在牛栏岗痛歼英军并剩胜包围了英军的最初据点四方炮台。要不是广州知府余保纯“代夷乞和”,对群众威逼利诱的话,这群强盗早已成了刀下之鬼!
由于余保纯多次忠实执行投降政策和进行对外妥协活动,人民群众痛恨地骂他是“汉奸”。1841年9月,他掌管南海县科举首场考试时,应试的生童都大声喧嚷:“不考余汉奸试”,一致
第二次鸦片和平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后,四处烧杀掳掠、无恶不做。一队由英国军官率领的百余人的侵略军杀向距圆明园十里的谢庄。山东籍好汉冯三保和他年仅十九岁的女儿冯婉贞率全村的以猎户为主体的群众武装筑石砦高垒以迎敌,采取就近集中射击然后荫蔽再战的策略用猎枪打跑了这一小股豺狼。
冯三保正在高兴之际,冯婉贞却不无忧虑地说,小股敌人撤去,大队敌军必来报复,若其拖炮来战,奈何?冯三保一时没有了主见。冯婉贞分析说,敌酋用火器善远战,我们多使刀剑宜近战,我们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才能取胜。冯三保担心地说,我村所有猎户及善战者不过百人,以寡敌众,怎能取胜?小孩子不要多言了!婉贞叹道:“我村要遭殃了,我必须尽力解救它”于是集中谢庄少年精技击者对他们说:“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你们要是同意我的意见,那就听我指挥好了!经她这一鼓动,青年们都振奋起了必胜的决心。
于是,青年英雄们在冯婉贞的带领下身穿黑衣手执白刃快速敏捷地赶到村外密林中埋伏起来。当五、六百人的敌军拖着大炮来谢庄欲行报复的时侯,冯婉贞率队突然冲出,杀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被打得只要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于是纷纷后退。冯婉贞挥舞钢刀一边追杀,一边大声喊道:“诸君!敌人远吾,欲以火器困吾也,急逐弗失!”于是,青年们奋力追上敌人,混战在一起,敌人的枪炮一直无用武之地,最初丢下大炮和一百多具尸体仓皇而逃,再也不敢侵犯谢庄了。
冯婉贞的事迹记载在清末南社诗人之一的徐珂所辑《清稗类抄》中的《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一文中。这种为老百姓立传的事例实在是太少,但是正因其少而更显这份史料价值的弥足珍贵!它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丑陋的投降派面目,也使我们看到了群众中所包含着的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和战役智慧!这也正是帝国主义一直不能灭亡中国的真正缘由所在!
我们似乎听到,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毛主席在人民英雄留念碑奠基典礼上用他那浓重的湖南乡音深情朗诵的由他亲手撰写的碑文的声音再次传来: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和平和 人民革命中 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和平和 人民革命中 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在幸福,在历次斗争中 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永垂不朽!
上一篇:“云端哨所”,巡查在“生死路”上,他们用忠实守卫国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