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内热就可以!就三者来看,都具有。海王星最为适合,因为热量多。冥王星的加热机制为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因而时间非常漫长。天王星虽然比海王星更接近于太阳,但其内部热量却没有海王星的多。因而地热资源的开发可以找找海王星,前提是先搞定如何到达海王星!
什么是内热
内热是指内部的热量,它来自于天体内部的热源,如恒星,棕矮星,行星,卫星,矮行星,(在太阳系晚期的历史中)甚至像灶神星这样的小行星,其内部都进行着由引力形成的收缩(开尔文-赫尔姆霍兹机制也就是克赫历程),进而被加热,还有核聚变加热,潮汐加热,核心凝固(熔融的核心物质凝固时所释放的熔化热)加热以及放射性衰变加热等等。
内部的加热量取决于其质量; 物体的质量越大,内部的热量就越多; 另外,对于给定的密度,物体质量越大,质量与表面积的比率也就越大,因而所保留的内部热量也就越大。天体会保持一定温度和活跃的程度就是由其内部的加热机制形成的。
天王星的内热
天王星的内热比其他巨行星要低得多;从天文学角度来说,它的热通量是很低的。那么为什么天王星的内部温度如此之低啦,科学家们至今仍不清楚。海王星,是天王星的近孪生星,在大小和组成的成分上非常类似,海王星向太空辐射的能量是其从太阳接收能量的2.61倍,而天王星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热量可以辐射出去。天王星在远红外(即热量)波段中的总辐射功率是其大气中吸收到太阳能的1.06±0.08倍。
天王星的热通量仅为0.042±0.047W/m^2,这个值低于地球内部约0.075W/m^2的热通量。天王星上最低的温度在其对流层顶,其温度为49K (−224.2 °C; −371.5 °F),这使得天王星成为了太阳系中最冷的行星。(热通量是单位时间通过某一面积的热能,国际单位制SI中,其单位是 瓦特每平方米;K热力学温标的单位,开尔文,每变化1K相当于变化1℃,0 K≈-273.15℃)
对于这种差异,有一个假设表明了,当天王星被超大质量天体撞击时,会释放出大量的原始热量,只留下快要被耗尽的核心温度。这种撞击假说也被用于解释行星的转轴倾斜度数为什么如此之高。另外一个假设是,在天王星的上层大气中存在着某种方式的屏障,这种屏障会阻止核心的热量传导到其表面上。例如,对流在一组成分不同的层中发生,这可能会抑制热传导的向上传递趋势。这也许是一种双扩散对流现象,其中的对流会是一个限制因素。
旅行者2号于1986年拍摄的天王星,图:NASA/JPL-Caltech
海王星的内热
与天王星相比,海王星的大气变化愈加复杂,部分缘由导致了它的内部温度比天王星高得多。虽然海王星与太阳的距离超过了天王星与太阳距离的50%(海王星的轨道愈加遥远),其太阳光的接收量也仅为40%,但是这颗行星的表面温度与天王星的大致相等。海王星对流层的上部区域低温可达51.8 K(-221.3°C)。在大气压力等于1巴(101kPa)的深度处,其温度为72 K(-201.15°C)。不过在大气层内部的更深之处,温度将会稳步上升。
与天王星一样,海王星的这种加热机制的来源是未知的,并且两者之间的差异相当之大:天王星向太空的辐射能量只相当于它所接收太阳光能量的1.1倍左右;而海王星辐射的能量是其所接收太阳光能量的2.61倍。目前的观测水平下,太阳系内,海王星是离太阳最遥远的行星,然而,它的内部能量足以驱动太阳系中最快的行星风。根据其内部的热性质,海王星当前的热流现象或许可以解释其内部的热量来源,不过很难用同样的方式来解释为什么天王星缺乏内部热量的问题。然而这两个行星之间的类似性不断同时存在。
四张照片分别用NASA/ESA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宽场相机3拍摄。图:NASA, 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冥王星的内部结构
冥王星的密度是1.860±0.013g/cm^3。因为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会加热冰层,累积的加热温度,到一定程度后会使岩石从冰层中分离出来,科学家们估计冥王星的内部结构与其它天体会有所不同,因为岩石物质已经沉降到一个由核所包围的致密核心中去了,它们拥有类似于水冰的外壳。
据推测,地核的直径约为冥王星直径的1700公里,是冥王星直径的70%。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加热机制仍然有可能继续加热下去,在冥王星的地核-地幔边界构成一处大约100至180公里厚的地下液态水海洋。2016年9月,布朗大学的科学家们模仿出陨石撞击后所构成的史波尼克高原,并表明这一撞击可能导致了下方液态水的上涌。这意味着冥王星的地下存在着至多100公里深的地下海洋。不过冥王星没有磁场。
由新视野号拍摄到的冥王星近真彩色照片,摄于2015年7月,图:NASA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 /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转载请取得授权,并留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本文由天文在线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文章作者:天文在线
审核人员:林下光
最终审核:零度星系
编辑用时:2018年11月25日 -2018年11月29日(花费时长:约5个小时)
审核用时:2019年1月18日(花费时长约2.5h)
最初更新:2019年3月10日星期日
排版:零度星系
转载请取得授权,并留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本文由天文在线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