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从甲胄这件配备中,看秦始皇帝陵工程量的浩大,让你难以想象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旅游,摄影,西安旅摄会,大家好,欢迎阅读本期的文字。

最近我们不断在讲秦始皇帝陵里的兵马俑,也就是秦军的地下部队。既然是古代部队,在过去的冷兵器时代,保护好本人还是非常重要的,不然被人爆头,半天牺牲不了是很痛苦的。

兵马俑

我们也经常从影视剧里看到古代士兵都是全副盔甲,非常威猛,英勇,而且面带杀气,那我们今天就从头讲起。

小伙伴们也都晓得,头上戴的盔甲,我们一般叫头盔,今天我们就聊聊头盔的知识吧。

盔甲

我们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战士们的头盔都不一样,比如说,清朝士兵的头盔全部是钵胄材质的,盔顶有缨枪,加高了头盔,盔的两侧有顿项,为带护喉的蒙古样式,非常的帅气。

清军盔甲

上面我们提到了胄,我们很多小伙伴可能不明白了,这个字和盔是什么关系呢?

胄[zhòu] ,有2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就是指的:盔,古代战士戴的帽子:甲胄(甲衣和头盔)。

还有一个意思:指的是帝王或贵族的子孙,比如:贵胄。其实就是贵二代,王二代等等,中国的文字真是简短而多意啊!

我们中国的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单独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

胄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战国的时候称为“兜鍪(móu)”,到了北宋时称“头鍪”,宋以后的朝代慢慢地就称为“盔”了。

我们现在骑摩托车带的头盔都是古人的发明啊,看来军用转民用在古代就已经很流行了。

让你瞠目解释的工作量

那么,我们现在把目光继续转回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帝陵吧。

在对秦始皇帝陵考古的发掘中,也确实出土了一批石胄,唱工非常的精巧。整件展品用石片做成,共有胄片74片,石甲胄的材料为青灰色岩溶性石灰石,质地细密,色泽均匀,经过磨制和钻孔以青铜丝串系,与秦俑身上塑造的铠甲相唱工相比显得更为精致。

秦石胄

《考工记·函人为甲》中记述了皮甲的制造工艺:“凡为甲,必先为容,然后制革。权其上旅与其下旅,而重若一。以其长为之围。”

意思是,凡制造铠甲,必须先度量人的体型制造模型和模具,然后压制革片,要使上身和下身革片的分量相等,并用铠甲的长度作为腰围的大小。

从上面文字就能看出来,铠甲的制造流程从前期的测量,到后期的裁剪制造,基本上都是量身定制啊,其实从清末民国初期的旗袍上我们也能一探究竟,反而是到了现在,我们国家的服装设计反而落后了……

而且这些甲胄的甲片全部用青石切削打磨而成,甲片根据人体的不同部位设计成不同的外形,有长方形、方形、等腰梯形、圆形、覆瓦形、弧形、尖尾形等,每片甲片都无方形或圆形的小孔,并用扁铜丝联缀在一起。甲片未被叠压的边上有一道抹棱修饰甲片,未被叠压的角有抹角,使甲片的叠压愈加互相贴合。这些铠甲和甲胄形状精美,制造工艺高超,但并不是实战配备,而是根据“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为秦始皇陪葬的明器。

如果上面的文字还不能让你震撼的话,那么我们接下来再看。

石甲胄的制造应该结合了当时的玉器加工工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石料的开片及制造甲片的粗坯;细致打磨基本构成的片体;钻孔与抛光;编缀成形。通过实验,手工加工一件平均有600片的甲衣,以每人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计算,需要工时344~444天,也就是说,制造一件甲衣,需要一年的时间。而陪葬坑内的铠甲和甲胄用到的甲片总数超过500万片,其所费劳动量是巨大的,秦始皇帝陵的规模也由此可见一斑。

陵墓修建想象图

那么读完上面的数据的时候,当你再次站在秦始皇帝陵前看到站在你面前的兵马俑的时候,你会不会感叹,这真的是自古至今,声势浩大,让人难以想象和完成的工程之一呢?

秦兵马俑

本期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下期文章我们继续为您探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里的故事。

旅游,摄影,西安旅摄会,为您探秘旅游景点中的特色看点,请关注支持我们!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