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老子》跳出认知局限性:晓得本人不晓得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老子原文:

  知不知,尚矣晓得本人的认知有局限性,思维就可以灵活变通。

  不知不知,病矣:不晓得本人的思维有局限性,思维就是固化的不能变通的。

  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圣人的思维不会固化,是因为圣人晓得本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所以不会执着于任何固定结论。

所谓“局限性”就是适用范围,任何观点结论,都有适用范围,适用范围也可以理解为“前提条件”,如果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忘记了这个前提条件,思考的结果肯定会出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每天看到的是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以地球为坐标的视角得出的结论,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大,以太阳为坐标,其实太阳并没有动,是地球自转导致的。这个现在很容易理解。就是视角范围扩大后,结论就不同了。

  但很多实际问题我们并不会这样思考,都会以为我们已知的就是全部,就是最正确的。

比如你发烧了,你认为“发烧”就是病,必须退烧才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发烧并不是病,发烧只是身体应对疾病的一种自我防卫反应,你现在如果选择退烧,并不是治病,而是在障碍了身体对抗外邪的自卫行为。结果可想而知,烧是退了,但人体会出现更严重的疾病。

这个现象如何理解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以治国为例,比如有传令兵向皇帝禀报有外敌入侵,但皇帝听了肯定会烦恼忧心,为了避免皇帝忧心,所以担任转报的官员就把传令官杀了,不向皇帝转报,这虽然避免了皇帝的烦恼,但根本问题没有处理。只会酿成更大的灾难。

这就是治本治标,你给病人退烧了,但结果就是病毒会肆无忌惮地入侵脏腑,本来是平常的感冒发烧,会转变为更严重的其他疾病。这就是现实中存在的例子。为什么一个感冒却越治越严重,花钱越来越多,医院的所有医治方案都很合理,但为什么就是治不好呢?

与之类似的比如咳嗽,其实也是身体的正常自卫反应,咳嗽是为了排出呼吸道中道痰和垃圾,如果你使用止咳药,阻止了身体的正常自卫反应,那些淤堵的痰就无法排出去,就会产生更大的病症出来。这就是治本治标的区别。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血压高了就降压,血糖高了就降糖,其实血压高也是人体的一种正常反应,你不晓得背后的缘由是什么就盲目降压,只会适得其反。血糖高也是一样,只晓得降糖,却不晓得身体为什么会将血糖升高,这样就处理不了根本问题,血糖降完之后身体还会升起来。因为根本缘由没有处理最初只能终身服药,与身体的对抗中死去。

圣人为什么不生病,因为他晓得本人认为是病的现象,未必就是病。所以他们不去医治这些自以为是病的病,而是扩大思维,去寻找这些“病”背后产生的缘由

什么叫“病病”,比如平常人以为发烧、咳嗽就是病,但圣人认为:“认为发烧咳嗽是病”,这个思维本身才是病。圣人并不会认为本人的认知就一定是绝对正确的,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就是一直认为:“我的这种认知并不是绝对正确的”,有了这种认知就会对一切已有的认知保持怀疑,并不会把它们当成绝对正确的教条。不当成教条就意味着随时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改变这些认知。

  这就是说,任何已有的认知,都有一个适用范围,但是当我不晓得这个适用范围界限的时候,就对一切反对观点保持开放态度,并不会完全排斥。

假如你不认为你的观点有适用范围,那么你对一切反对的观点都会进行排斥,你会认为本人的认知是绝对正确的。这就会陷入固定不变的教条主义。

说完身体疾病的例子,再来谈谈人生境遇的问题,人生境遇跟身体生病的道理是一样的,比如你事业受挫,婚姻不顺,你认为这就是病。其实也未必,以整个人生的视角来看。有些事情,就必须在你事业受挫时你才能领悟到,有些事情也必须在你婚姻失败后才能让你领悟到。所以你的人生才会遇到这样的境遇。如果你不能领悟你蒙受这些境遇的根本缘由,不能从中遭到启发,只是怨天尤人,那么这些境遇就会一再发生,直到你有所领悟为止。

所以说人生失败不是病,你认为“这就是失败”才是病。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圣人不会失败,是因为他们把:‘认为这就是失败’当成是病态度认知。所有你认为的失败,都只是你的局限认知而已。在更大的视角上,这些并不是失败,而是阻止你导致更大失败的必要条件。假如没有这些小失败的发生,你可能会酿成更大的失败。

你不能看到这个情况,是因为你的视角是局限的,只要本人的视角放大,才能看到更大范围上的对错。

想要读懂老子,秘诀就是:学会视角放大,如果你的视角本来就很大,那就学会视角缩小。如何放大视角呢?学会用类比思维,什么是类比思维?比如《庄子》中有个故事:庖丁向文惠君讲解牛之道,文惠君却从中领悟了养生之道。

  《老子》中大部分都是在谈治国,其实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来修身。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