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们对王阳明心学最大的误解在于,把心学等同于枯禅,认为心学是枯禅的变种。
怀着这样思想的人认为,心学追求致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人的内心天生有一颗知善恶的心,理解宇宙万物的真理不必去外界探寻,只需在内部求索,只需“明明德”,光明了本身良知中善的一面便可得到,通晓万事万物的规律,进而超凡入圣。
佛教的枯禅与之类似,同样注重内心的修炼,人人天生都有佛性,“佛像心头做,莫向心外求”。禅宗所说的顿悟如王阳明提到的致良知如出一辙。
那么枯禅真的跟心学是一回事吗?
众所周知王阳明青年时期对佛道很是沉浸,一度废寝忘食研究佛经、易理,与当时的很多高僧、道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他的心学确是与佛教、道教没有直接的关联,是截然不同的理念。
1510年11月,北京的青年才俊,年轻而又聪慧的学者黄绾在拜访王阳明时对心学提出质疑,问:心学和枯禅的区别在哪?
王阳明亲口给出答案,说:大不相同。禅宗说:“人人都有佛性”,而后枯坐悟道,不问世事。说了“佛向心头做”就苦思冥想佛门真理,但并不投入实践。而我却追求知行合一,知必须与行结合起来。
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枯禅只注重理论的求索,想大于说,说大于做。王阳明则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只要想,更要在实践中感悟和验证理论。
此外王阳明还认为,禅宗注重的是修养(厚德行),几乎没有学问(道问学)。而心学是既有修养又有道问学的。
黄绾听了王阳明的话登时茅塞顿开,从此以后死心塌地地跟随王阳明。此后经常在反对王阳明的人面前为王阳明辩护,成为心学忠实的门徒之一。
王阳明为黄绾解惑后的几百年里,后人不止一次地将王阳明心学跟枯禅做比对,得出了愈加系统的答案。
枯禅受佛教教义影响,包含了几分宿命论的意味,因而只求本身通达,不求闻名于世,惠泽天地。而心学与它的宗主——儒教相通不涉及彼岸关怀,是典型的现世学说,其最终追求是有生之年成为圣人。
何为圣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者也。北宋张载所说的“横渠四句”诠释了圣人的标准,也给后世的儒生们确立了人生的终极目标,王阳明和他的心学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自然不会例外。
正因为这个目标的存在,心学具备天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一门协助人入世建功立业的学说,而佛教却是让人无欲无求避世的学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