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在胃肠问题上使用的十分广泛的一张经方。辛开苦降调和阴阳,脏属阴腑属阳,故在调和肠胃,用于消化系统方面常用方,脘腹胀滿,肠鸣腹泻等常常有很好的效果。
组成:半夏,干姜,人参,黄芩,黄连,炙甘草,大枣
方解:半夏辛、温,有毒,入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宽中散结的功能。方以半夏为君,且以之名方,可见半夏泻心汤所治之证有痰阻的病机。回过头来看,痰阻中焦可致胃脘痞闷和恶心呕吐也是理所当然的。干姜辛热,次要功能是温中散寒,所以半夏泻心汤证有寒,寒在脾。黄连、黄芩苦寒清热,次要是清心胃之热,所以半夏泻心汤证有热,热在胃。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和中,补脾胃之虚,虚在中焦。
原文:
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以上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关于半夏泻心汤证的原文。原文中提出的半夏泻心汤证是:呕、肠鸣(下利)、心下痞。见到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就用半夏泻心汤,就无效。也就是说心下痞硬、呕吐恶心、肠鸣下利,认为是半夏泻心汤类方证。有上、中、下三部位表现,即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变是在整个胃肠道。
其实各位关心的还是想说怎样用?如何用?
在这里用起来也是见到症状就用。
首先心下痞,心下胀满堵塞不通的盲目症状,或有兼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想吃却吃不下,感觉肚子撑不消化,又或者是胃脘涨满。
再者就是有呕吐或者容易打嗝以及出先肠鸣➕拉肚子(这里平时如果是大便稀或者不成型比较常见)
一般就是出现心下痞➕大便稀我用之;心下痞➕恶心或者打嗝我用之。(仅代表个人观点)
每次用起来也是屡试不爽,也是我们抓主证的一个方法。
但是这里也是我做想讨论的,就是痞证也有寒热真假之分,半夏泻心汤很好我们使用频率也很高,但是临床上我们还是要辩清寒热真假才可以达到我们说的效果非常。
半夏泻心汤的痞证属于寒热相结而成,这里还是偏寒一些,我们说的脾阳虚明显,也就是正虚而邪明显一些,所以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要分辩清楚。
当然要用好这个方子还有就是临床上兼见其他症状可酌情合用如旋覆代赭汤、小陷胸汤等,以扩大临床医治范围;然后就是注重煎服法,强调去滓再煎,大枣要擘开,日三服。
最初分享一下倪海厦老师,胡希恕老先生等医家对这个方子的解读,也都各不相同,大家都可以自创一下。
胡希恕老先生
上一篇:人才下乡既要“身下”更要“心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