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2020年5月号刊登我县摄影家杨爽的摄影专题《永嘉乱弹》,图文并茂从121-134共14个版面。《中国摄影》定位专业,努力于推介国内外优秀摄影作品,深度报道国内外摄影动向,是我国摄影类的核心期刊,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刊登我县摄影家本土摄影专题尚属初次,对我县摄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国摄影2020年5月号刊登《永嘉乱弹》全文
摄影并文/杨爽
在温州地区大多数戏曲演出是为庙宇里的主神—“老爷”祝寿的“老爷戏”,两位年轻 的戏曲演员扮演状元夫妇在“迎老爷”的路上,2014年,永嘉垟坑村。 杨爽
中国摄影2020年5月号第121-122内页
南戏是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衰亡的汉族戏曲剧种,是中国戏剧最早 的成熟方式之一。永嘉是南戏的故乡,属温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支 流的楠溪江穿县而过。质朴的楠溪人,骨子里就有着对戏曲文化的热爱,忙时插秧,闲时戏文,作为耕读的延伸,日就月将,就成了一种文化基因。南戏在永嘉上演了几百年后,自明代海盐腔传入永嘉,与本土戏结合逐步产生了地方特色浓郁的“永昆”,到了清初,永嘉产生了包括高腔、和调、昆腔、正反乱弹、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的剧种,被叫做“永嘉乱弹”。剧本故事常多取自本土,唱腔高昂粗朴,念白则由普通话夹杂温州话,显得活泼幽默。“永 嘉乱弹”是浙江省56个传统濒危剧种之一, 2009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扩展名录。
戏班后台与演员在“迎佛”途中,2014年,永嘉中塘村。 杨爽
作为南戏的故乡,戏文对于永嘉人而并不陌生,楠溪的每个村落中都有戏台,演戏与书院、宗祠一起承担了一方人的人伦教化。戏中扬善惩罪的故事,使不识字的村妇、农人受了文化的熏陶,学会了做人道理,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楠溪的耕读生活为永嘉乱弹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与市场。楠溪江流域已经有不少地方组建起乱弹班,如古庙、桐州、潘坑、孙宅、应坑等乡都有过农民组成乱弹班,在农闲时节,节庆日子,活跃在浙南乡村,赚取耕种以外的一份收入,改善生活。1980年代后,传统戏曲一度冷落,现在只要巽宅镇小溪村、 碧莲镇的应界坑村的老戏骨们坚持着传统乱弹的演出,是永嘉原始乱弹演职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
年轻与活力一旦融入陈旧的戏曲,便有了重生的力量,然而,他们对未来的不可知,也写在了脸上, 2014年,永嘉行禅村。杨爽
应界坑村,坐落在浙江省括苍山的支脉大泊山中,也就是在半山腰以上的位置,远望此村犹如独立悬浮在山坡上,且与周边邻村相隔较远,为麻姓人聚居地,辽阔的山场与梯田使 这里的人生活无忧,培养了不少读书人。自给式的安稳生活,必然会延伸出雅致的文娱方式,于是就有了传唱戏曲之风。过去无论大人小孩,不管闲时忙时都能哼上一两句。据村中麻氏族谱载,清乾隆年间应界坑村就创办了老寿昌乱弹戏馆。自清朝末年起,村民自行组织的“三月班”便活跃在温州、丽水、台州三市的广大农村山区。应界坑村中现在还保有5座古戏台, 时常会有乱弹剧演出。每年农历六月十五传统庙会,村里都会邀请乱弹剧团演三天三夜大戏,而在外地工作、经商的村民,无论多远都要回来与亲人团聚看戏,比过年还热闹。如今,全村3000多人中会“乱弹”行当的就有350多人,有剧团6个,其中5个是以演温州乱弹为主兼唱京剧,还有1个是木偶剧团。小溪村与应界坑,一山之隔,位于楠溪小源边上,现有人口 1900多。小溪村四面环山,犹如盘地。山清水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人文丰赡,耕读风 盛。前山外形酷似戏台(戏鼓),早年就有人 断言:此地必出著名戏子。清道光、咸丰年间, 有个叫董国武的人,通音律,善歌舞。据小溪《董氏宗谱》记载:道光年间(1821-1850)被官方任命为“宣讲佾生”,这个身份是由在县考中成绩稍次秀才的读书人担任,担任管理和教习一县祭祀大典上歌舞和民间演戏等工作。据传,其上代于乾隆年间(1736-1795)即开始用当时已传入的昆腔、高腔、皮簧等,结合当地民歌小调和曲艺音乐,首创原始乱弹腔,也有人称这或许是最早的永嘉乱弹,并开办戏馆,集中爱好者学习、弹唱、表演。董国武组建的戏班取名为“大吉庆”,以昆腔、高腔、皮簧 为主,逐步构成本地“乱弹”。
在偏僻的山村,演员们在庙宇里吃晚饭, 2014 年,永嘉金元降村。 杨爽
青衣演员化妆比较讲究、费时,家人帮忙扎辫子,2014年,永嘉瓯北。 杨爽
清末民初,小溪乱弹里程碑式人物董光楷承继“大吉庆”,开办“胜春班”,才在永嘉确立起永嘉乱弹小溪班的历史地位,名噪一时。董光楷(1901-1960),人称“楷先生”,小溪村人。他身材魁梧(身高1.80米),聪慧睿智。6 岁进董国武“大吉庆”班,因博闻强志,悟性极好,不久便小有名气。16岁那年, 经人引见去茗岙章岙村戏馆,跟一位姓吴的先生练功、学戏,主功武生、花脸,三年后学成回乡。
草根剧团演出环境简陋,演员在洗手间补妆, 2018年,永嘉上塘。杨爽
1922年,董光楷21岁,着手组建本人的剧团,领衔外出演戏,次要在温州、处州(今丽水)两地。剧团仍名“大吉庆”,民间也称 “小溪班”。现在青田县的一些老人,提起当 年的“小溪班”,仍津津乐道。他也以非凡的 组织才能和演艺天才,逐渐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永嘉乱弹开基创业的“鼻祖”式人物的地位。改革开放后,小溪的永嘉乱弹又面目一新。如今小溪村有 3 支乱弹剧团,全村近 200 人从事(过)戏剧表演,将近两户就有一位戏曲艺人。多年来,为弘扬传统,激励后人,1999年小溪村成立了董光楷联谊会,2008年永嘉乱弹传习所挂牌小溪村。2009年开始,小溪小学校长董慧兰努力于“乱弹进校园”工作,本人出资 1 万多元置办行头,办起小溪小学乱弹兴味班,开设乱弹课程,教授乱弹技艺,培养新人。孙飞姬、林宝叶等老艺人不顾八九十岁的高龄,积极教导小朋友们唱念做打,至今共培训学员300多人。现在常见几十个小学生下午课后 “闪亮登场”,已经像模像样。2017年, 原老胜春剧团的后代董建标、阿实等创办“新胜春剧团”,决定承继发扬楷先生的演艺精神, 为小溪乱弹再创辉煌。
庙宇一隅,就是演员歇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2014年,永嘉瓯北。 杨爽
2009年12月,中国戏剧学会会长、《中国剧本》主编曾献平先生从北京专程莅永观摩演出,事后在座谈会上说:“想看原生态的戏曲,就得到永嘉来”。现在小溪、应界坑两地, 四五百人从事乱弹行业,共有 9 个剧团长年奔忙在温州周边、浙闽交界的各个城市和乡村, 每年各剧团都有400场次左右的演出,节庆时,更是常常忙于赶场。如果演员被别团聘用,则按 200 天 400 场计酬 (每日下午、晚上各一 场),日工资 300 元,跑龙套人员的报酬为每 日150元。无论刮风下雨,卸下真实的现实妆,背起简单的行囊,他们就化身为戏里的生旦净末丑。这是流动着的民间艺术大军,台前的他们是属于农民戏里的光鲜人物,幕后的他们是属于本人现实里的家里家长。
演员台前风光,幕后生活艰苦,2014年 ,永嘉金元降村。 杨爽
演出结束后,演员们来不及换洗,在预备晚饭,2017年,永嘉沙头。 杨爽
我出生于1970年代,在我孩童时代,永嘉乱弹依然保持着繁盛的情况,年少的我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味,戏曲演员一度成为我的梦想。而今,30 多年过去,再游走于各村落,已处处充斥着现代气味。古戏台被钢筋水泥包围,戏曲符号被现代元素替代,穿越于村巷的粉墨长袖也已被现代着装所淹没。戏曲艺人犹如一颗颗撒落于乡间的遗珠,变得似乎特别渺小与孤单,却也弥足珍贵,四顾茫茫,不知路在何方。诚如我本人,已经的梦想变为一种情结,时常流连于各个还在坚守的剧团,一边听戏,一边用摄影记录他们的生存形态。
一位年轻的戏曲演员在『迎老爷』的路上。2015年,永嘉中塘。杨爽
从2010年开始,十年的时间,我跟着戏班走遍了浙南的每个角落。愈是深入拍戏愈不能自拔,因缘之起,在于永嘉乱弹的草根魅力。有一批老艺人,年轻时勤于学艺,年老时依然在各个台口奔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老艺人在七十高龄,还登台演出。从两张八仙桌叠起来的高处做翻腾动作,不小心腿摔断。当我赶到医院时,老艺人还深深自责,给戏班给大家带来麻烦。就是这位老艺人,养伤之时不忘拿起笔来,一字一句记下来,整理着永嘉乱弹的八十四本乱弹剧本。小学未毕业的他,常常身带《新华字典》,为的就是让剧本少在本人笔下出错,为的就是要赶时间抢救乱弹剧本,给子孙后代有个交代。对于他来说,不是在乱弹演出的舞台上,就是在整理乱弹剧本的案几上。乱弹之于他,已然是生命。像这样的老艺人在民间戏班里并不在少数。同样来自卑山的麻益琴,六十多岁了,还穿越在戏班与唱班之间。他戏路广,擅长演丑角反串老旦,一家四口皆演乱弹戏。他对本人所演角色唱腔台词都很讲究,照他的意思就是不能把先生教给他的东西改了,要老老实实地传承这门民间艺术。2006年永嘉县举行民间戏曲展演,麻益琴除了正常的农村戏台演出,还要参加县里举行的展演。来回奔波常常顾不上吃饭,那时一连唱了二十来天,嗓子嘶哑,整个人瘦了十斤。一到医院检查,胃里长了肿瘤。躺在医院,麻益琴急出眼泪来,刚做完手术没几天,半夜偷偷地从医院溜了出来。人们发现,舞台上那个老爱逗观众笑的老丑角儿又活蹦乱跳起来了。
扮演姜太公的老演员站在水边, 2014年,温州瓯海。 杨爽
永嘉乱弹演了三四百年了,正是一代代老艺人们对民间乱弹戏曲的执着,才有了这充满正宗血统的陈旧地方戏曲剧种。民间老艺人孙飞姬退下舞台后,还不忘发挥余热,七十高龄的她除了在村中组建老年戏曲班外,还免费义务教附近小学的学生学唱乱弹。她告诉我:“跟乱弹有关的事,我都喜欢做。” 这十年,我除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之外, 几乎都泡在乱弹戏班里。十年人间戏,唱尽五味情。忘不了,在寒夜下起雨加雪的高山,我和押戏箱的演职员一起推深陷泥泞里的卡车,手脚冰冷却汗流浃背,冰火两重天;忘不了, 面对就着祠堂角落边上的空棺,裹着一条棉絮一条床单熟睡的艺人,我不忍心按下快门;忘不了,一人一菜一汤,明明碗里没有骨头没肉,他们吃起来却似乎津津有味的样子……我相信,所有的舞台后的艰苦生活,都能撑起舞台前的一片天,这片天,对于他们来说,不只是为了生活,更是本人的梦想。作为一个摄影人,我觉得本人有责任把他们的无法、艰苦、 坚持,用镜头记录下来。如果有人问到我对永嘉乱弹的感情,我可以借用孙飞姬老艺人的话来表达—凡与乱弹有关的事,我都喜欢拍。只需民间戏曲还在,永嘉乱弹还在,我的相机就不会停止工作。
一位年轻的演员由于包头过紧以至于血液流通不畅,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2014年,永嘉桥头。杨爽
晚场结束后,演员们临时把床搭在演出的舞台上,2015年,永嘉茗岙。 杨爽
杨爽
1976年出生于浙江永嘉。2002年结业于中国摄影函授学 院,现为永嘉县上塘城北小学摄影教师,温州市摄影家协 会理事。《台前幕后》于2017年丽水摄影节展出。
▏来源:楠溪视界
▏作者:杨爽( 摄影并文)
今日头条:@楠溪江
永远的山水诗,
最美的桃花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