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性比女性更注重包包,因为皮包不只用于装东西,还是地位与官阶的意味。(示意图/达志影像)
现代人将皮包视为时髦单品,不只用于装东西,甚至还是穿搭配件,而且女性比男性愈加痴迷包款,但古代并非如此,包包反而是男性追捧的品项。在汉朝时期,包包是皇帝用于赏赐官员的物件,之后甚至演变成分辨位阶的意味,直到明清时间,包包才开始大众化。
先秦时期的人开始对美无意识,因而会在身上搭配装饰,但又不希望饰品影响到举动,便缝制类似现代的腰包「佩囊」,用于装重要物品,出门就较方便,在《诗经·大雅·公刘》就有相关记载,「迺裹糇粮,于橐于囊。」指带着干粮预备出远门,行李都装得满满的,且汉代学者毛亨也曾提到「小曰橐,大曰囊」,表示包包的制造材料也都不同。
到了汉朝时期,佩囊被称为「縢囊」,皇室还出现一款方形包「绶囊」,次要用于赏赐表现优良的官员,因而也成为身分的意味,而包上的纹饰自然不能马虎,最常出现的就是老虎头,因而又称作「虎头鞶囊」,在《宋书·礼志五》曾记载「鞶,古制也。汉代着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囊。然则以此囊盛绶也。或盛或散,各有其时乎。」
南北朝时期,包包用兽爪做装饰,次要也是官员使用,可从包上的绣线颜色区分官员的职位高低,例如二品以上是金缕、三品为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以下彩缕,也开启用包包区别官阶的先例,而唐朝时期,皇室为了凸显李姓的独特,将包上的装饰换成鲤鱼图,由于这种包用金银做装饰,又称为「金鱼袋」或「银鱼袋」,次要用于存放官员的鲤鱼型身分证「鱼符」。
而宋朝为了让更多人能使用包包,因而对唐代的包进行改造,推出包款「无鱼袋」,规定六品以下能够佩戴,次要不再是放鱼符,而是随身物品,元朝时期的包款出现大突破,推出两层设计的「褡裢」,可以放在肩膀上,由于起源于民间,因而包包不再是地位的意味,到了明清时期,包包的款式与用处越来越多元,例如放扇子的扇囊、放菸的菸袋,包包才逐步大众化。
上一篇:中国古诗词译注—公刘(豳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