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惟熙的进士考试
王惟熙将参加景祐元年(1034)的贡举考试。
一、景祐元年的时代背景
1、赵宋天下,太后做主
宋真宗赵恒的第三任皇后刘娥,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汉代的吕后、唐代的武后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娥像
1022年宋真宗去世,时年13岁的太子继位,他就是民间流传的“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小皇帝仁宗太小,由太后临朝称制。刘娥喜欢这个岗位,她从天圣二年(1024),就身穿龙袍,出席册封大典。通常小皇帝到了16岁、18岁时就要还政,而他至死不肯还政于宋仁宗。
2、我的天下,我做主
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娥崩逝,儿皇帝赵祯从十三岁熬到二十四岁,这年四月开始亲政。
宋仁宗剧照
刘娥的谥号“章献明肃”皇后,从此,临朝称制的皇后谥号用四个字。(这年四月癸丑二十日,召同判陈州范仲淹赴阙;己未二十六日范仲淹以太常博士、秘阁校理为右司谏。)
景祐元年(1034)正月甲子(初一),许京兆府立学,赐《九经》,仍给田五顷;戊辰(初五),诏铸“景祐元宝”钱;
景祐元宝
正月丁丑(十四日),命翰林学士浦城章得象等五人权知贡举。
翰林学士权知贡举章得象
壬午(十九日),以太常博士滕宗谅为左正言。(此人十多年后担任湖州知州时,将聘请如皋胡瑗掌管湖州州学。)
癸未(二十日),令:“南省就试进士、诸科十取其二,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六举年六十、尝经殿试进士三举、诸科五举及尝事后朝御试者,虽试文不合格,毋辄黜,皆以名闻。”自此率以为常。二月,辛丑,诏:“礼部贡院,诸科举人,应七举者,更不限年,并许特奏名。”
三月,丙子,诏:“御试进士题目书所出,摹印给之,更不许上请。”
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意在表明:我的天下,我做主!
二、景祐元年贡举结果
这一年的贡举,是宋仁宗亲政以后的初次科考,他需要用人!因而,取仕名额特别多,而且超规格授职。
1、数量上史无前例。一是,百分之二十的中榜率。“就试进士、诸科十取其二”,导致惊人的数据出现:自从隋朝创设科举制以来,唐朝开宝以前,每年进士不过三十人,经学也就是五十人,这次一下子录取了七百八十多人;二是,增设各种“特奏名”。特奏名是宋代科举制度的一种特殊规定,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与“正奏名”相区别。一下子照顾录取了八百五十多人。
2、授职规格超越前后。新及第进士第一人张唐卿、第二人杨察、第三人徐绶,并为将作监丞、通判诸州;第四人苗振、第五人任中立,并大理评事、签书诸州节度判官事;第六人已(以)下,并为秘书省校书郎、知县,第二甲为两使职官;第五甲也直接授官。
《宋会要辑稿•选举二》记载:景祐元年(1034)三月戊寅(十五日),御崇政殿,试礼部奏名进士。己卯(十六日),试诸科。辛巳(十八日),试特奏名。已而得进士張唐卿、楊察、徐绶等五百一人,诸科二百八十二人,特奏名八百五十七人。赐及第、出身、同出身及补诸州长史、文学如旧制,惟授官特优于前后岁。
唐卿、察、绶並为将作监丞、通判诸州,第四、第五人为大理评事、签书节度州判官,第六人而下並为校书郎、知县。第二甲为两使幕职官,第三甲为初等幕职官,第四甲为试衔判、司、主簿、尉,第五甲为主簿、尉……是年,天子待进士恩礼加于前后岁。
3、王惟熙释褐授职:王惟熙的释褐(脱去平民的褐色服装)授职楚州盐城县尉。从授职可知,他的考试等第属于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
三、王惟熙的贡举老师们
关于景祐元年(1034)的贡举,《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四记载:(正月)丁丑(十四日),命翰林学士浦城章得象等五人权知贡举。己卯(十八日),命翰林学士石中立、张观权行舍人院制词、知制诰郑向、胥偃、李淑等並权同知贡举也。
1、知贡举的章得象,后来当到宰相
章得象(978-1048年),福建浦城人,字希言。章氏家族支系庞杂,世代为官。章得象自幼天资聪颖,与堂兄章得一在乡里颇受好评。史载章得象“长而好学”、“为人严肃”,而且身材魁伟,声音宏亮,相貌堂堂。日后,堂侄章友直,为王惟熙兄长王观的父亲王惟清书墓盖;堂侄章惇,与侄儿王观友善,结为同年兄弟。与儿子王觌在野堂共事,所有共案。
景祐三年(1036)同知枢密院事,三年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章得象醇深而严肃,宽厚而刚方,清忠无所附,智谋深博,声誉骏隆。他在枢府三年、相位八年,不任用私人,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其侄望之求举贤良方正,为章得象所止。时人称赞他“深厚有容,度量宏廓”!
与章得象同朝的宰执,有晏殊、文彦博、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等,多是王惟熙的首长、师友。
2、同知贡举的石中立,后来也混到副相
石中立的父亲石熙载,是宋初的名相。石中立(972-1049)字表臣,洛阳人。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拜参知政事。此人和蔼可亲,幽默至极,生性戏谑诙谐。景祐五年(1038),灾异数见,谏官韩琦言:“中立在位,喜诙笑,非大臣体。”与王随、陈尧佐、韩亿三位宰执同时被罢免。历史上因为喜欢开玩笑,把个副相搞丢了,这种情况恐怕不多!
3、同知贡举的张观,是状元出身的宰执
张观年少时,以严谨好学闻名乡里,高中大中祥符七年(1014)状元。
张观
河北发大水,上疏建议涉及六个方面,从政的举措一套一套的。时遇灾异,仁宗诏求婉言,张观上疏道:“承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条陈:知人、严禁、尚贤、节用四事。康定中时正遇水患,他亲领兵民加高堤岸,直至水退为止。
张观还是个有名的孝子。初为秘书郎时,上疏愿把本人的官阶让给父亲,得到真宗的嘉奖,以其父为京官。父亲晚年喜欢洛阳风物山川,张观遂在洛阳买田宅、营林榭,还自动要求调到父亲身边任地方官,每日早起先侍奉父亲,然后才去官府办事,未曾荒废一日。其父年过90而卒,张观因哀痛过度,不治而亡,赠吏部尚书,谥文孝。
张观持廉少欲,言行谨慎,平生为文必用楷书,无一行草。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仁宗曾飞白书“清”字赐之,以表彰他的节操。
宋仁宗题写一“清”字
张观的事迹被列入古代国学经典儿童启蒙教材《纯正蒙求》,在“君臣之伦”里面,有“张观四字,尧俞三德”。说的是:宋张观为参政,刘安世初登科,与二同年谒之,请教公曰:“某守官以来,常持四字,曰勤、谨、和、缓。”有人问:缓作何解释?说:不管什么事,都不能因为忙而出错!
4、同知贡举的郑向,是周敦颐的舅舅
郑向(976~1038) 衡州人,客籍陈留。景德四年礼部试第一(省元),大中祥符元年殿试,登进士科第三人(探花)。
北宋景祐三年(1051),他也曾向朝廷举荐如皋胡瑗安定先生。
郑向一生最为人钦仰处,是培养外甥周敦颐,成为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
5、胥偃“榜下择婿”,是欧阳修的第一岳父
胥偃
胥偃,字安道,潭州长沙人。胥偃未做官时,家有良田数十顷,显贵以后,将田地全部送给族人。曾与谢绛试中书吏(办公厅秘书?),有大臣写信托付胥偃,他不敢打开信看其内容,立刻烧掉。
欧阳修当初拜见胥偃时,胥偃喜爱他的文章,将其召来,安置在门下,把女儿嫁给他为妻。欧阳修和第一任妻子非常恩爱。无法,世间红颜多薄命,婚后两年,胥氏死于产后疾病,年方十七。
6、同知贡举的李淑,是个著名藏书家
李淑(1002~1059),字献臣,号邯郸,徐州丰县人。宋真宗在亳州,李淑时年十二,献文行在。真宗奇之,命赋诗,赐童子出身,试秘书省校书郎。一生博览群书,详练朝廷典故;制造诰命,为时所称。
四、王惟熙的贡举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互称:同年。
1、状元张唐卿是个有名的孝子
张唐卿,山东青州人,字希元。《宋史》误作孙唐卿。他是有名的孝子。
张唐卿通判陕州期间,处事干练,决断如流。曾有个叫吴忠的人,他的生母改嫁后病逝,后其父亦染疾而亡。在安葬父亲时,此人恨母亲不能与父亲同穴,遂掘墓盗尸,将母亲尸骨与父亲同葬一处。事发,官吏欲依法治罪,遇张唐卿复审,张唐卿则认为,这个人只不过是个“只知有孝,而不知有法”的糊涂人而已,犯法不是出于客观恶意。对这样的人,还是该当以加强教育改造为主,而不应一棍子打死。于是,他力主当庭对那青年严加训诫,然后释放回家。接受基层政府的管教以观后效,为期两年。两年之内若有新的违法行为,必将数罪并罚,严惩不贷。
对于张唐卿提出的这个判决,有不少法学界人士认为,这就是当今法律中常用的缓刑判决之雏形。一般认为他是司法史上“缓刑”的鼻祖。王惟熙后来判案,颇受他的影响。
2、张方平是苏轼一家的恩公
张方平(1007—1091),字安道,号乐全居士。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内政、外交、理财、治军样样都行,后来做到参知政事。仁宗、英宗、神宗三代皇帝都很器重。非常难得!
张方平
担任蜀守时,发现眉山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非常器重,认为他们异乎寻常。曾推荐苏轼为谏官。苏轼被关进制狱,他又毅然上奏为苏轼求情,因而苏轼终身都敬重他,为他的文章作序,把他比作孔融、诸葛亮。
3、苏舜钦是《沧浪亭记》作者
沧浪亭
苏舜钦(1008—1048年),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苏易简之孙,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宰相)杜衍的女婿。岳父支持范仲淹改革,因为他用卖旧公文纸的钱宴请同僚宾客,被保守派借题发挥,弹劾罢官。回到苏州,他在城南营建沧浪亭,并写下了《沧浪亭记》。
4、龚鼎臣是位刚正婉言的谏议大夫
龚鼎臣(1009-1086年), 字辅之。他给皇帝进谏,无所顾忌,不论大事小事,婉言不讳,且言语平和,不偏执,不激烈,使皇帝容易听得进去;进谏后,也从不对人讲。所以他的主张多半都被采纳施行。
一年,天气干旱,皇帝要赐宴群臣,龚鼎臣闻讯说道:“天气干旱异常,不是君臣同乐的时候,请罢宴,以顺应天时。”
同年,又发生日蚀,龚鼎臣又进言:“日蚀是阳亏的结果,阳亏了就会发生异常现象,请皇帝精思力行,近贤远佞,不要惹得苍天盛怒……”仁宗言听计从。
英宗即位,龚鼎臣一如既往,刚正婉言,他请求新皇帝延访大臣,亲身决定国家大事,劝皇太后把权交给新皇,不要再垂帘听政。
《纯正蒙求》里的第180也就是最初一组故事,“濂溪窗草,伊川柳枝”,是弘扬龚鼎臣和曾巩“济人爱物”情操。
5、赵抃曾任海陵(如皋)知县是个铁面御史道德模范
王惟熙还有一位同年赵抃,曾任海陵(如皋)知县,他是我们的父母官里面官位升得最高的一位——参知政事(副相),列入了如皋孔庙的名宦祠。
赵抃
赵抃(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人。他的最后职务是武安军节度推官,历知崇安、海陵(1049-1053)、江原三县,通判泗州。
在古代蒙学经典《纯正蒙求》里面,有一个“清献焚香,康靖置豆”的故事,“清献”是他的谥号,说的是他:平日所为事,夜必焚香,以告天。不可告者,则不敢为也。“焚香告天,以正心术”是他的情怀。
至和元年(1054),召为殿中侍御史。据《宋史·赵抃传》记载: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2018年7月17日,大型历史话剧《大宋御史·赵抃》在成都首演。在弹劾违法违纪宰相陈执中的斗争中,仁宗皇帝没有立即罢免陈执中,而让赵抃出知成都。赵抃以一琴一鹤,只身入蜀赴任。面对滔滔江水,赵抃于江边立誓:“吾志如此江洁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青白江也由此得名。
2019年11月24日大型廉政婺剧《铁面御史赵抃》在浙江衢州开化上演。这里是他的家乡。赵抃不断存活在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中,人们怀着质朴且崇敬的心情,缅怀着一琴一鹤自相随的淡然与清廉。
在古代蒙学经典《纯正蒙求》里面,还有“赵抃匹马,褚瑶单船”的故事,表彰他高洁的情操和为政之简易。是说他:初任成都,携一龟一鹤以行。再任,屏去龟、鹤,止一苍头执事。张公裕以诗送之:“马谙旧路行来滑,龟放长江不共来。”
神宗即位,召他担任知谏院,神宗皇帝说:“闻卿匹马入蜀,以一龟、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耳”。后历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
在古代蒙学经典《纯正蒙求》里面,还有一个“王阳逐妇,清献还屋”的故事。说他家住浙江衢县三衢山中,所居居室非常狭隘。弟侄用高价买得邻居老翁的房舍,好让伯父住得稍宽松些。赵抃晓得了很不高兴,说:我与这个邻居老翁三世为邻,怎样忍心买了他的房,不再做邻居呢!命令侄儿赶快把房舍还给邻居老翁,而不要他还钱。推崇他与乡邻相处的人生哲学。
6、柳永是侄儿王观的词家楷模
柳永
仁宗景祐元年(1034)中进士的都有哪些人?我查到了49个。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对!就是那个为我们留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传诵千古名句的“柳三变”!风趣的是,柳永生卒约984年—约1053年,仁宗景祐元年(1034)中进士时已经50岁了,而王惟熙中进士时才18岁;两个人最终都是以“屯田员外郎”致仕。
我们来看一看柳永的进士之路。柳永一共参加过五次乡试,先后四次落第: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第一次落第;大中祥符八年(1015)第二次落第;王惟熙出生的第二年,天禧二年(1018)第三次落第。愤慨之下他写下《鹤冲天》,有“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仁宗天圣二年(1024)第四次落第。仁宗在发榜前批注:“何要浮名,且去浅斟低唱”。此后,柳永约有近十年未参加礼部科举考试,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接连写下《雨霖铃》,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和《引驾行》有“念吴邦越国,风烟萧索在何处”句。最终,到仁宗景祐元年(1034)50岁时,才获得赐进士出身。
“同年”还有哪些人?蔡高(1008~1035),“苏黄米蔡”蔡襄的兄长;文彥若(1015~1045),宰相、太尉、太师文彥博的弟弟;蔡准,宋朝太师、宰相、奸臣蔡京的父亲。还有“三变”的二哥“柳三接”;再有,丁宗臣(1001~1054)、丁宝臣(1010~1067)两兄弟。前面提到,日后王惟熙将请丁宝臣为父亲写碑文、题赞。
这些贡举师友,无不从某个侧面影响和改变着王惟熙的仕途人生。
让历史告诉未来丨第二十七章:王惟熙的贡举老师们
上一篇:特奏名,落第考生的临终安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