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宋朝不容易呀!
研究宋朝的人口数字是一个大坑。
宋朝最让人无语的是账多,由此产生了无数个需要您要去逐个辨别的名词。这些个名词可能还会因为环境和年代含义不同。举个简单的例子,名词-“贯”,在唐宋时期,贯也有另外的名称-缗(min,栓钱的绳,音同民),一缗等于一贯。作为计量单位的贯或者缗,它的实际价值是极端混乱的。
一般而言一贯钱是指1000文,但是到了唐末,就出现一贯只要800文的现象——这样,一贯有1000文的叫足陌,一贯800文的称为短陌。而到了宋朝,一贯有多少文铜钱,全国各地规则各有不同,高的800文,低的480文,宋朝官方规定的是一贯是指770文。
因为铜资源不富有,宋初时期的铜钱含铜量由唐朝的八成降低到了六成左右,后来更是降到了五成多。这样,铜钱的价值一降再降。离谱的是,宋朝币制不统一,同一种规格的铜币在不同地方的币值也会不同,史料记载:“荆湖、江南、两浙、淮南重宝钱作当三,在京、京畿、京东西、河东、河北、陕西、熙河作当五。”——也就是说,同一种货币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方,价值差异1.7倍。
理论上,宋太宗时期,一两白银约等于一贯铜钱;而到了宋真宗时期,约等于两贯铜钱;宋仁宗以后,约等于三贯铜钱;宋高宗以后,约等于四贯铜钱——通货膨胀400%。
而我们骄傲地挂在口头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苏东坡大人的回忆中,最后的时候一贯的纸币可以兑换1100文铜钱,而货币体系败坏的时候,四千一百四十七万余缗纸币实际价值只要七十万贯钱币……
当时,四川作为特别货币区,是流通铁钱的。宋朝由于缺铜,四川又山高皇帝远的,铜的运输愈加艰难,最次要的是,当时的四川与非宋领地的吐蕃诸部和大理接壤,朝廷为了防止铜资源的外溢,指定四川使用铁钱。宋朝的铁钱分成大、小两种标准。大铁钱每1000枚重12宋斤、小钱每1000枚重6.5宋斤。换算成现在的单位,大铁钱每文重7.7克。彼时,买一匹布需2万钱,也就是说您需要背150公斤重的铁钱去换一匹布……
难怪四川会诞生纸币呢,这个如果不换纸币的话,花钱还真是个体力活儿。而且铁钱不出川,您带着铁钱出川就必须在疆域边界换成铜钱,四贯铁钱换一贯铜钱——而且这个兑换比率也是弹性的,最夸张的时候八贯铁钱换一贯铜钱……不难看出,当时的宋朝,对物产丰富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就是割韭菜——还是照着大腿根割的那种割法。
对比掌握着硬通货——白银的官府、官员和豪强,不晓得当时主要以铜钱为日常货币的平民能否有觉悟或者清楚本人的处境。而稍微有点常识的现代人,一下子就能从上面的数字看出光秃秃的“汇率”剥削,而且还是最无耻的那种。所以说,单瞧币值这一条,您要是没有个经济学硕士的学历,想在宋朝生存?会被割韭菜割成斑秃的。
“贯”这个名字已经乱成这个样子了,看宋朝账本您可能就得疯。
按照《宋史·食货志》的记载:天禧末…………而天下总入一万五千八十五万一百…………这里可没单位,也就是说这个“一”很可能不是“一”。如果您纯看数目字,于是“北宋岁入最高的时候是一亿六千万贯”的说法就不胫而走了,更会犯下“矮大紧”老师的理解错误。实际上,宋朝是将贯、匹、两、斤、条、株、颗这个混合的统计单位作为一年的“贯”的收入,这就是很典型的混合统计单位——也就是说收税收上来的这“一亿六千万”,可能是白银200万两,铁钱4000万贯,生丝800万束……加在一起有一亿六。考虑到上面我们分析了铜钱的贬值问题,还有铁钱的更大幅度的贬值问题,这个“一亿六千万”是个水分极大的,虚高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