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略谈栏目往期文章:
春秋
战国
汉代
魏晋
清代
「典故略谈」《聊斋志异》与《楹联丛话》
1873年,张謇送朋友参加海门直隶厅的科举考试。很快,他便听说了第一场考试的试题,其中有两道题是:以“不可胜食也斧斤”为题写一篇作文;以及以和“禹之行水也”有关的那两句话为题写作文。那么,这个“不可胜食也斧斤”是什么意思?和“禹之行水也”有关的两句话是哪两句话?
查阅材料发现,“不可胜食也斧斤”出自《孟子》的《梁惠王上》篇,其原文是: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其大概的意思是:
孟子说:“如果不违背农作物耕种、收获的时节,那么粮食就吃不完;如果网眼很细的渔网不撒入池塘捕捞,那么鱼鳖等水产就吃不完;如果扛着斧头,有定时地进山林里砍伐,那么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也用不尽,这样便使民众能够养活生者、断送死者,而没有遗憾了。”
这实际上就是说,不要过度搜刮民众资源。当时孟子正周游到魏国,魏国的国君问他治国之策,孟子便告诉他这个有节制的道理。今天,在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下,孟子的这番话又获得了新的“绿色”意义,在新的时代继续给人们的思想提供无益的启迪。
再来看第二道关于“禹之行水也”的题目。继续查阅《孟子》,发现这道题也出自书中,是在《离娄下》篇里。关于它的句子,便是:
(孟子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斗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大致的译文是:
孟子说:“人们之所以会讨厌智慧的人,是因为他们会穿凿附会。如果智慧的人能像大禹治水那样使水顺势流泄,那么人们就不会厌恶智慧了。大禹使水顺势流泄,做的就是一种顺其自然而非生硬穿凿的事。如果智慧的人也能懂得做顺其自然的事,那么这种智慧也就是大智慧了。天那么高,星斗那么遥远,如果推求它们固有的本性,那么一千年后的冬至,也是可以坐着推算出来的。”
所以,这就是说,孟子认为能够依照事物的本性,顺其自然地去做事,才是大智慧;而利用聪明才智去做穿凿附会的事情,那便称不上是智慧。可以看出,他的这一观点,同样能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启发。这就是张謇拿到的这些考试题的题目来源。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第一题的这个“不可胜食也斧斤”又是怎样回事?它字面意思是“吃不完的啊!斧头”,显然一点也不通畅。原来,当时的科举规定,从下往上的许多场考试,都要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儒家经典里面出一定数量的题目。由于这个规定当时已经实行了数百年,而四本经典的篇幅又不大,使得正常断句的题目几乎都被出遍了。所以考官没有办法,只好将断句处上下文的两个句子强行截断,然后把这两个截取的句子搭在一起出题。这种题目就被当时人称作“截搭题”。其实,如果抛开这种哭笑不得的出题方式,《孟子》本身的文句,还是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启迪的。
参考材料:
古诗文网—孟子·梁惠王上
古诗文网—孟子·离娄下
上一篇:女人别亏待本人,多喝这个汤,坚持每天喝,补血行水,喝多皮肤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