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新的《施政报告》出炉。报告标准三段式:政府机构改革、民生福祉、科创及未来,颇有点内地政府工作报告的影子。因其在机构变革创新、新界北部新城建设等诸多亮点,且多处涉及明晰且具体的深港合作而引起内地媒体高度关注并各种解读。
因其特殊的区位和地缘优势,香港在改革开放前后,都因其南风窗的地域优势和缓冲过渡地带,为内外资所青睐。1997年回归后,则因其“一国两制”样板效应及较完善的法律金融会计体系等优势而为共和国的宠儿,继续享受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在1998、2008年等金融风暴中因地方强力施援而屡屡逢凶化吉、频渡难关。
但是,在此番新冠疫情考验下,外有欧美疫情频扰、内有内地防疫优秀答卷比照下压力,其弹丸空间、无资源依托等短板开始显显露来,相较内地南阳北雪、东海西漠的广大腹地和战略纵深,大湾区邻居们如火如荼开发建设,以及广大内地城市群的你追我赶——前些日子内地的拉闸限电,从一个侧面标示内地已提前进入升级迭代的碳减排、碳中和目标时代。香港有点急了。
前几年的闹腾严重撕裂香港社会,影响香港转型发展。地方雷霆手段显菩萨心肠,国安法的公布实施,选举制度的优化完善,为香港社会修护融合、整装再出发奠定制度基础,也为特区政府管治团队依法施政提供法律支撑。
香港新界北与深圳隔河相望,一片广袤的未开发处女地,成为深圳乃至内地与香港的天然屏障,既是地理上的、物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那是“翻过一座山,还无数座山,才能看见维多利亚湾”的天然写照。早些年蛇口对面的屯门垃圾焚烧填埋场之争、近期罗湖口岸对面的香港殡仪场馆选址建设在深圳引起的波涛,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香港部分人的“恋殖心态”与心理隔阂。
《施政报告》浓墨重彩描绘的300平方公里北部都会区、“双城三圈”规划框架所涉,即是新界北部地区的大片未开发地带,可看作香港由目光向外转向对内、由此前残留的“恋殖心态”转向热情拥抱祖国内地、由前期被动参与大湾区建设转向自动融入大湾区发展战略的落地定音之举。
报告中关于北部都会区近百万套房屋的发展定位,250万人可居住的近景瞻望,以及配套的交通通达建设等,至多有几重瞻望:一是或可破解香港房价畸高、诟病家族城的难题,逐步打破香港目前的金字塔结构,逐步由金字塔向橄榄型转变。
考虑到报告中提及规划建设时间约20年的判断,与香港回归50年的时间节点接近,充满多重想象空间;二是缓减底层百姓享受不到地方惠港政策和香港发展红利的社会民生矛盾;三是打破香港与内地的地理上心理上的藩篱,香港真正融入大湾区发展,共同享受国家发展红利;四是深港超级都市圈将由以前的纸上画饼转变为可期可待、可触可及,呼之欲出。
另据旧事,香港中联办领导国庆期间分组深入香港社区慰问调研,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香港落地,地方管治权逐步得以落实。
可圈可点之处不少,深港携手共进,“香圳”未来可期。
大幕将启。
作者:萧寒,长期工作在深港一线的观察者。
上一篇:片片“处女地”崛起产业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