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在农村被淘汰的土墙房,你晓得当初花了多大代价吗?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土墙房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巴夯筑而成的房子,盛行于70.80年代的山区农村,是那个年代在农村名副其实的“豪宅”,而如今在农村,土墙房却成了“穷人”的意味,有甚者更是以住在土墙房为耻,然而就是这种遭人“嫌弃”的土墙房,当初人家在夯建的时候花了多大力气,费了多少心血,你晓得吗?

其实在这里可以很肯定地告诉大家,90%以上的年轻人,尤其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后生绝对是一无所知的,就是作为80后的本人也同样没有经历过,但那种忙忙碌碌的场面还是有幸见过,加之父辈们的讲述,对当初人家在夯建土墙房的付出和艰苦也略知一二,如若感兴味不妨让笔者这个“半桶水”跟大家一起聊一聊。

首先是人力的付出,土墙顾名思义泥土就是最基本的原料,那是不是什么样的泥土都可以呢?答案显然是不可以的,就拿我们老家而言,大家选的都是刚从山上开挖的,无论是韧性还是柔性都要非常好的黄泥巴,当时都是以最原始的方式把泥巴从几公里的山上挑回来,每天仅是帮忙挑泥土的人都是浩浩荡荡不会少于30人,加上两套夯墙师傅班子5-6人,还有抛泥土接泥土上墙的小工和搭架子的人工又是多达10多人,每天就像是打仗一样,各个都忙得不可开交。所投入的人力是可想而知的,虽然大家都是免费帮工,但是主家欠别人的人工和人情也许将是一辈子都还不清的。

其次是物力的付出,土墙房看起来简单,似乎除了泥巴之外也用不着什么,其实不然,盖一个土墙房所用的物料是非常多的,就如前面所说,每天要那么多人工,每人手上至多有一样工具,单是撮箕扁担,锄头刨子等易耗品就不计其数,而土墙房作为土木机构的典型,显然木头就必不可少了,不只需要的量大而且还要精挑细选,尤其用来做梁的杉木,更可谓是万里挑一,虽然这些东西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可能不太值钱,但也无一不证明了物力投入之大。

最初是财力的付出,在70-80年代那个吃饭都成问题的农村,夯一栋土墙房所投入的财力无外乎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虽然大部分小工都是免费义务的帮忙,但夯钱师傅的工钱是必不可少的,一栋房子下来一般不低于20天,虽然不清楚当时的工钱是多少一天,但是按今天的消费与物价的比例去推算也可想而知当时花费的人工费无异于是一笔大数字,而且每天这么多帮忙的人,吃饭就像摆酒席似的,每天3顿,且伙食还不能太差,还要每人每天一包烟,每天的开销对当时的人来说无异于肩挑千斤重担。

其实除了上面的3点,还有一点也是非常糟心的,就是这种土墙房在夯的时候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边夯边倒都是常有的事,如果那段时间天气好就好,如果不好雨一淋就很有可能前功尽弃,记得我父亲说过,当时我们整个大队同时夯的房子有10多栋,一场大雨下来,惟有我家的土房保了下来,那还是我父亲和我爷爷拼了命冒着大雨拿树皮,柴草盖出来的。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多多少少能够明白,如今遭淘汰的农村土墙房,当初的人是要花多大力气,下多大功夫了,不只是“劳民伤财”还要心力交瘁,虽然现在大部分被钢筋混凝土所替代,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上代人的付出和努力,永远不能忘记。对此您是怎样看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与本文立场没有任何关系,若侵权请告知删除!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