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西安有一段土墙,有600多年历史,政府还拨款维修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般来说,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主城区里都只是保留着一些具有文物价值或观赏价值的建筑,而其他的,几乎都被推倒建设起全新的建筑了。

特别是对于那些土楼和土墙,能拆的基本上都被拆干净了,因为它们实在没有什么观赏价值。

可是,在西安却有一段土墙,在过去的六百多年时间里都没人提到拆除,除此以外,政府还会拨款去维修。

意味过去繁荣的墙

古城墙,一般是古代建筑在城市四周防守所用的墙,而从建筑的角度考虑,城墙还有一个格外重要的作用,那便是防洪。

一般来说,古代的城市大多都建设在平原和河谷一带,城墙就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城墙和城市的相伴而生,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一提到城墙,高大威严的感觉是人们的首要印象,那种厚重的历史记忆和丰富的文化景观也会跃入脑海。

历史中的封建王朝,通常是先建造出墙,然后再去建造市,不同等级的城墙也划分着不同的功能分区,比如外城墙、内城墙还有皇城等等。

让很多游客感觉到不测的是,西安有一处土墙,似乎看上去并不完整,也没有什么雄伟之处,土墙的两段都有现代式的公寓和住宅,只要一段破败的土墙安静地矗立着。

于是,过去也有很多人提出过疑问:这处墙,为什么不拆?

真实的历史也早已做出了回答:这墙是拆不掉的,而且六百多年的历史过去,也从来没有掌权者提出要拆掉过这座土墙。

因为,这座土墙明朝初期的重要历史见证,是朱元璋第二个儿子朱樉的府邸。

根据嘉靖年间的《陕西通志》记载,明秦王府的内城为砖城,它的外面还有萧墙。

“萧墙周九里三分;砖城在灵星门内正北,周五里,城下有濠引龙首渠水入。”

按照明朝的制度,藩王府的城池大致都是重城的结构,内部王府城的宫城一般被称作为王城,王城外面有周垣。

从相关的史料记载来看,明初时期对于王府城的城墙高度、护城河宽度都有明确的规定,《明实录》记载,在洪武四年,命中书省定议亲王宫殿制度。

工部尚书张允等议,凡王城高二丈九尺五寸,下阔六丈,女墙高五尺五寸,城河阔五丈,深三丈。

在洪武9年,秦王府城的规模就基本竣工了,在《明实录》中也推测了缘由,由于朱元璋的儿子多,所以特意制定了王城的制度,也能给其他人做个示范。

不过,两重城墙都是由黄土夯筑而成的,若是明朝不亡,那么这些城墙肯定是能够被妥善保存下来的。

问题就处在,随着崇祯煤山自缢,清军入关,天下就发生了严重的变化,此后不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不少势力都曾来到过西安,那么对于这些过去的产物,自然不会太过于“手下留情”。

在清顺治初年,萧墙就被毁坏了,内墙还是保存了下来。

不过,清朝也走向了灭亡,墙在那个时候还是在的,随着溥仪退位,明秦王府的遗迹又面临着未知,不过,总体来说,他们还是没有敢把事情做绝,古墙也在一定程度上凝结着民族感情。

1921年,冯玉祥来了,他当时在西安修建督军府,材料有点不够了,于是就把目光聚焦在了古城墙上。

也就是说,在这之前,土墙还是砖墙,冯玉祥也同样没有下令将墙给彻底推倒,只是把砖给“借”走了,剩下的部分则变成了土墙,并且不断残留到了现在。

这也就培养了整个西安唯逐个段土城墙。

从1374年修建城墙,到现在已经600多年时间过去了,城墙还留在这里,总的来说只经过了两轮巨大打击,一次是清军,一次就是冯玉祥,不知处于什么缘由,他们都没有彻底将墙给拆了。

可冯玉祥之后,土墙便开始不断蒙受风吹雨打,能坚挺了几十年,本身就可以说是奇观了。

时间不断来到了2003年9月,明秦王府的城墙遗址被列为了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明秦王府已经没有了,只剩下土墙作为见证,若是不了解那些历史,很难将土墙和富庶的明秦王城联系到一起。

专家们也着重研究了土墙,认为它很有可能出现问题。

为了保存这些残存的古老城墙,十几年的时间里,当地部门多次对墙体实施了夯土填充和加固,平均2年就会加固一次,这样才能使得城墙不断矗立在这里。

根据大河网的报道,2009年7月,明秦王府土墙出现了墙体坍塌、根部剥落等问题,墙体和顶部的开裂情况十分眼中,个别城墙的顶部宽仅仅只剩下了半米左右。

要挟已经出现,为了保护好城墙,西安市的相关部门立即采取了防坍塌加固,用了裂缝灌浆加固技术和墙体防腐蚀防雨水冲刷侵蚀等技术措施,在南北两段140米长的底部砌城墙砖,次要目的,还是为了保存上部分的土墙。

西安文物局官网的材料显示,在2011年,市文物局投入了500万元对明秦王府保护性建设,到了2013年,又花费了650万元用于明秦王府城墙保护的安排。

可是,明秦王府真正走向当代大众的视野,却是一次次坍塌形成的。

土墙的“要挟

在2009年有人提出了土城墙的情况后,这个墙似乎就已经让人感遭到要挟了。

结果,2013年,土城墙出现了部分垮塌,这座墙已经经历了600多年历史了,也很难加固到过去的坚硬程度,可是作为历史的见证,又得一次次保护起来。

这次,除了常规的修复和加固以外,还将上层土墙用木板围挡作业,然后对上下墙一起做出了加固处理。

这也并不代表着,这座墙就一定是安全的。

2019年9月,西安市面临着连日阴雨,明秦王府墙体的北侧也出现了浸水等问题。

管理部门在巡查后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即制定了包括在城墙顶部设立简易防雨棚的措施,还在墙底部加设了围挡,派出专人维护,对现有的墙体裂缝贴上了石膏条,加强保护方案。

相关部门不断注重保护着围墙,也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西安的历史底蕴。

不难想象,过去秦王府作为西安城内规格最高的建筑,府内的仆人数量多达成百上千人,现在人们已经看不到这样的场景了,只能顺着土墙去不断想象。

结果,2020年8月8日,城墙又发生了局部坍塌。

这次坍塌事故形成的社会影响也比较大,有4人构成了轻伤,伤者也被第一时间送到了西安市中心医院和儿童医院救治。

发生坍塌的位置,在新城广场盘路和南新街交汇处,坍塌的墙体长度大约在30米,这次事故还形成了交通中缀

一位名叫刘森的车主就非常不幸,剥落的墙体砸中了他的汽车,他回忆道:“当时正开车行驶在广场盘路,突然我看到城墙有坍塌的迹象,立即猛打方向盘,结果部分夯土还是砸到了车子上。”

清理工作也很快完成了,施工方对现场进行了紧急排查,发现东侧的部分夯土也有松动的迹象,为了防止二次坍塌,也对可能出现坍塌的区域进行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到了这个时候,新华社的记者火速赶赴现场,在事后的梳理过程中,也不难发现,为何城墙经过多年的反复维修,还是无法逃脱坍塌的命运?

针对记者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关于明秦王府城墙方面的所有经费审批都是通过正轨程序办理的,每一笔经费收入都是无方案和第三方专业部门审核的,还有专门的专业人员去验收。”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孙满利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土遗址的保护难度很大,在陕西境内,不只类型比较多,数量也多,而且分布还广,历史也都非常悠久。”

可是,相关的保护措施,却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

20多年来的研究,对于土遗址的保护工作仅仅在干旱区中才能说取得了成果,在潮湿环境下的保护工作其实也才刚刚开始,大多数都停留在试验阶段。

因而,在冯玉祥扒掉了外墙的砖以后,土墙就不断承受着风吹雨打,再加上保护技术不成熟,所以在遇到稍微极端的天气后,量变引起了量变,最终让城墙发生了局部坍塌。

古城墙的一头连接着过去,而另一头连接着未来和现在,修缮保护这些古城墙,是一个有历史底蕴的城市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也是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

这次坍塌以后,专家们也赶到了现场,发现发生坍塌的部分大概有20米,是新筑的保护性土体和东北侧的外包砖砌体,并没有伤及到明代的城墙夯土,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在缜密的调查后,专家也给出了事故缘由:城墙里的夯土中有米汤,长年累月下来构成了“浸水病”,原城墙还在,只需用到古代打夯的技术来修缮,还是很有修复空间的。

城墙之土,平地之壤也……国之功德崇於城墙。

时代赋予的重担,同样也在考验着每一个文物保护者。

参考

耗资千万、数年反复维修,西安明秦王府城墙遗址为何难保护? 磅礴旧事

西安明秦王府一处城墙坍塌引发社会关注 守护古城墙 新华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