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九十九。(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我们再往后看,“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就是春天伤于风,“春伤于风,木气通于肝胆,即病者乃为外感,若不即病而留连于夏,脾土当令,木邪相侮,变为飧泄也”。这句话的意思特别好理解,春天伤于风邪,这个时候如果是伤于风邪,木气通于肝胆,这个时候如果得病,直接往外发就变为外感,外感大多数都是少阳经,用小柴胡汤主打。如果这个时候不发为外感病,病邪留连于夏季,到了夏季之后,尤其是长夏季节,脾土当令,这个时候怎样办?就是春伤于风所导致木乘土,木一旦克伐脾土之后,脾土不足,也就是脾胃之气不足,就会出现飧泄,就是腹泻,飧就是完谷不化的意思,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吃什么东西,大便里边都能看到,都拉什么,这就是飧泄。
我们再往后看,“夏伤于暑,秋必痎疟”,这段话怎样理解,其实一开始我在读《黄帝内经》的时候也很难理解,尤其是《四气调神大论》的时候,里边讲“夏伤于暑,秋必痎疟”,怎样就到了秋天来了?其实《黄帝内经》很大程度上是在讲四气、五脏、阴阳、六淫的循环关系,你要是对于经典不熟悉,或者是对《黄帝内经》掌握的不是特别熟练,很难贯通起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作为初学者,一开始读《黄帝内经》确实很难连贯起来,想不明白,但是将这些大家,像张景岳、张志聪、马莳,包括后世的陈修园、黄元御等这些医家,他们无论是临床还是经典都非常熟,所以他们在解释起来就信手拈来,解释的精当,而且能跟临床结合。(今日头条@西医彭鑫博士)夏季,“夏伤于暑,金气受邪,即病者乃为暑证,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延至于秋,新凉外束,邪郁成热,金火相拒,寒热交争,故病为痎疟”。“夏伤于暑,金气受邪”,这句话怎样理解?“夏伤于暑”,暑是火,火克金,所以“金气受邪”,若是当时即病者为暑证,如果是当时得了这种病,发出来就是中暑的症状,如果当时没有发出来,“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也就是说当时没有发病,汗也没有出来,病邪没有走出来,在身体里边停留,延续至秋天,秋天的时候新凉外感,秋天又感于凉邪,一个身体里边的热,外面又有凉,这两个一交争,邪郁成为热,金和火相拒,外面是金,到秋天是金气,凉气,内在又是火,金和火一相拒,寒热一交争,因而病为痎疟,痎疟是什么,就是疟疾,一阵冷一阵热,就是寒热交争的形态,这就是痎疟。
最初一句话,“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张景岳是这样理解的,他说:“夏秋之交,土金用事,秋伤于湿,其即病者,湿气通脾,故为濡泄等症,若不即病,而湿蓄金藏,久之变热,至冬则外寒内热,相搏乘肺,病为咳嗽”。我们乍一看,觉的非常难以理解,只看条文的话,“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两个逻辑关系怎样就对应过来了呢?你再一看张景岳这段解释,就拍案叫绝,我怎样没想到,古人真的是非常有智慧,他把《内经》、五脏、四时、阴阳全都贯穿起来了,最重要的他还把这些病症贯穿起来。他说“夏秋之交,土金用事”,也就是夏秋之交,这个时候秋伤于湿,这个时候秋初的时候,夏末秋初,这是长夏,也算是秋天,这个时候秋季伤于湿邪,如果伤于湿邪,“其即病者,湿气通脾,故为濡泄等症”,就当时如果发出来病的就是濡泄,就是腹泻,粘腻不爽,大便稀溏,这种情况就会出来。
“若不即病,而湿蓄金藏,灸久变热”,如果当时没有发出来,也没有出现腹泻这种情况,这时候对身体是什么病机?就是湿在那蓄着,秋季的金气又往里藏,里边是湿,外面又不让它发出来,在那捂着,就好比一个湿抹布,本来你要是一晒,风一吹它就干了,你给他捂好,外面又包上一层膜,里边又加上热,放在太阳底下一晒,湿抹布就会越来越热,里边又包上一层塑料膜,塑料膜上有一层厚厚的水珠,久之就会变热,随着季节的添加,这外头再一冻,到了冬天就会变成外寒内热,你看有好多人都是这情况,就外面是寒,里边都是热气,肺里边都是热,古人把它叫做寒包火,有好多人到冬天一感冒外面是寒,但是肺还特别热,喘气很粗,呼出来的气很热,一看舌头红红的,一咳嗽的声音还特别闷,痰还特别黄稠,还容易发烧,这就是典型的外寒内热。外寒内热这时候叫做“外寒内热,相搏乘肺,病为咳嗽”,这个时候外面是寒,里边是热,它俩相搏,壅到肺这里了,就变为咳嗽的这种症状,这就是这四种疾病,一共是八句话,基本原理我在这里跟大家解释清楚了。
所以四个季节都是不一样的,春夏这个时候是木火伤人而病反寒,春天和夏天,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都是伤于风和火这种病,所产生出来的情况,一个是飧泄,一个是痎疟,这都是寒证。秋伤于湿,冬伤于寒,一个是咳嗽,一个是温病,这却表现为热证,所以这又呼应了上面所说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这两句话的意思,所以我们解读《黄帝内经》的时候,大家一定要留意,就是需要连贯起来去思考问题,不能割裂开,一旦连贯起来,就把前后的这些证全贯通起来了。(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九十九。(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医治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点下使用,切勿自行使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担任。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上一篇:夏天不懂“养长”坐等秋后“伤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