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各宗派都有戒律,而“律宗”以戒律得名,可见这一宗派在戒律的完善和持戒的严格性上比其他宗派要高。
律宗的缘起和师承
佛陀涅槃后的第壹次结集,由持戒第壹的优波离尊者分八十段诵出律藏,史称《八十诵律》,此律本传在场五百尊者,当时并无分派。一百年后,佛教因东部僧团接受金银等“十非法事”而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戒律也随之出现分化。到阿育王时,分化成五个有差异的戒律版本:
一是萨婆多部的《十诵律》。二是昙无德部的《四分律》。三是婆苏富罗部的《摩诃僧衹律》。四是弥沙塞部的《五分律》。五是迦叶遗部的《解脱律》。
除迦叶遗部的《解脱律》外,其它四律均已译入中国。
其中《四分律》为律宗所依止,所以“律宗”又名“四分律宗”。
曹魏嘉平年间(249-253年),天竺僧人昙柯迦罗来到洛阳,见中国僧人只削发而不受戒,于是译出了《僧祇戒心》,以之作为寺庙的日常课本,并创立羯磨授戒典礼。这是中国僧人受戒之始。第壹个留下姓名的受戒僧人是朱士行。
后来,四大律本相继在汉地译出,其中以《四分律》zui为流行。
北魏孝文帝时(471-499年),先有法聪开讲《四分律》。至道覆作《四分律疏》。慧光(468一537)造《四分律疏》,并删定《
道宣,俗姓钱,字法遍,浙江吴兴人,生于长安。唐高宗显庆三年(西元六五八)六月,西明寺落成,高宗下诏尊请道宣为上座。七月,玄奘大师亦奉敕入西明寺。道宣参与了玄奘的佛经翻译工作。与玄奘反复切磋佛学要义,相互的影响非常深。
道宣平时与教外人士也多有往来,喜好老庄及诸子百家之说,尤其与药学大师孙思邈交往密切。道宣在佛学或世典方面海纳百川,取精用宏,酝酿出了有中土特色的律学风格,蔚为一家。
天竺三藏善无畏初到长安时,唐玄宗问他:“想要往何处参学?”善无畏说:“我在天竺时,常闻西明寺宣律师秉持第壹,愿往依止。”可见道宣在精严持戒方面,当时即已传遍中外。
道宣于长安终南山著律宗五大部:《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阐明了戒体、戒相,建立了完整的中土戒律学,正式创立律宗(又名南山宗)。所以,道宣律师是汉传律宗的实际创立者。
律宗的判教
南山律把佛陀一代的教法区分为化、制二教。
“化教”就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而随机的言教,如《阿含经》、《华严经》、《般若经》,《发智论》、《六足论》等,言教中包括了戒法。律宗将化教分作性空、相空、唯识圆教三类。以转识成智的唯识圆教为旨归,这大概是遭到了玄奘的影响。
制教为佛陀教诫众生对其行为加以规制的规范。如《四分律》、《十诵律》等,此中又包含了定慧法门。因为身口意三业过恶,其性热恼,唯戒能防息其炽然焚烧之势,远离过非,警策三业,防非禁恶。
律宗的次要教义
律宗的教义主要有:二持、二戒、四科,以及受戒之法。
二持:止持和作持。“止”就是诸恶莫作,从五戒乃至具足戒都是止持戒。“作”就是众善奉行,安居、说戒、忏悔、礼拜即是作持戒。止持和作持相互为用,止中有作,作中有止。止作二门可以摄尽一切戒律。
《四分律》将二持一分四,初分所明为比丘戒法,二分是比丘尼戒法,三分是安居、自恣等法,四分是房舍等法。三、四分又分为二十犍度。
二戒:通戒和别戒。通戒即大乘菩萨戒(三聚净戒),别戒则为小乘戒(僧尼戒)。《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却是大乘菩萨戒的基础。律宗将戒律分为开、遮、持、犯四种情况。戒条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的,就叫“遮”。是开是遮,要依戒律的精神来综合判定。
四科:即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戒法即佛陀制定的戒律规范。
南山律宗,弘教四分,旨在圆教,取唯识种子说,欲了妄情,须知妄业,乃作法受,还熏妄心于本藏识,成善种子之“戒体”。
行者既发戒体于心中,随能任持,运身口意业,造修善业,此谓“戒行”。
持戒之美德外彰,其相可为人轨范,此谓“戒相”。
汉传佛教均以“心”为戒体,故《四分律》虽属小乘,然观其以心为戒体,归宗唯识,所以律宗可认定为大乘学派。此宗以大乘唯识圆教为旨,以三聚净戒互摄,故其一戒一行一念有圆融之观解,即备一切行,众生与佛果平等,万法互融遍,相即无尽,是即大乘甚深之妙行。其说小乘而入三聚净戒中,会归大乘,修习此大乘戒,证得佛果,即此宗之修行目的。
受戒之法:受戒者纳法于心,名之为受。有通受、别受二法。通受,总受三聚净戒;别受,唯受律仪一戒。别受法,必具三师七证,行羯磨作法。三师者,一戒师,正授戒者;二羯磨师,读表白及羯磨文者;三教受师,教受威仪作法者。七证师,如法七僧为证。一般三坛受戒之法,取得度牒后,即始行受戒:
初坛为沙弥戒和沙弥尼戒:传戒和尚即为之传十戒意义,并问以尽形寿能持否?答“依教奉行”即可。
二坛为比丘和比丘尼戒,即授具足戒。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以淫、杀、盗、妄四重戒为根本。
三坛为菩萨戒,其程序为:
(一)令每人燃香于顶,谓之烧戒巴:九炷:菩萨优婆塞、优婆夷;三炷:菩萨沙弥;十二炷:菩萨比丘。但燃顶之法只为中国汉地所行,今已废除。
(二)开导菩萨戒法: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无情戒。
(三)戒师起座拈香作梵,教受戒者奉请释迦牟尼为授戒和尚,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弥勒菩萨为教受阿阇黎,十方一切如來为尊证。
(四)教以忏悔三世罪业及发四大弘愿。
依《梵网经》宣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相(或《瑜伽菩萨戒》四重四十三轻戒),问能持否,曰能持,三坛完毕。领取戒牒(由政府或寺院代政府颁发)。
道宣之后的传承
与道宣西太原寺东塔院,创东塔宗,与道宣的南山、法砺的相部,并称律宗三大部。
后来相部、东塔两家衰落,只要南山宗盛传于世。
但在南宋、元代之后,南山宗的传承情况也不明朗。到明代有莲池、藕益、弘赞、元贤扶持律教,至近代,弘一大师重新弘扬律宗,名重一时。
律宗祖庭终南册净业寺
上一篇:印祖讲故事:高僧错失西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