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也是中国文学和哲学名篇。
庄子在《逍遥游》中想要表达的次要意思,是人该当从更广阔的角度看问题,即要无形而上的道的精神。开篇以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想象,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接着,以蜩、学鸠、斥鴳等的视角,来说明“小”与“大”,特别是“小知”与“大知”的区别。在这种“大知”的背景下,通过许由不受天下,肩吾与连叔的对话,得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肯定了他们的精神境界。紧接着,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话,庄子论述了如何用“大”以及“无用之用”的意义。
庄子先讲了一个故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冥”通“溟”,或直接作“溟”,即大海,但“北冥”不是普通的大海,依明代释德清之意,“以旷远非世人所见之地,以喻玄冥大道”。“怒”是“奋起”“气势盛”的意思,如我们现在说的“怒赞”,是大力赞同的意思,而不是生气、气愤的意思,还比如毛泽东的诗“四海翻腾云水怒”。“海运”一般认为是“海动”,也即现在说的洋流。
庄子说,北海里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做鲲,很大,但不晓得大到多少千里。这种鲲鱼能化身为鸟,化成的鸟叫鹏。这种鹏鸟的脊背,也不晓得有几千里大,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层层叠叠的云。这只大鸟,当海动风起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海。南海则是一个天然的大池。
庄子怕人们不相信这样的故事,就说明了故事的出处。庄子接着说: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杂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抟”,繁体字为“摶”,是涡旋的意思,通行本基本上用这个字,但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认为,依“世德堂本”《庄子》,当作“搏”。“扶摇”,一般认为是飓风,“上行风谓之扶摇”。“野马”是指天地间的雾气,就像野马奔腾一样。
庄子说,如果你不信,可以看看齐国《谐》这本书。这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之事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往南海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大鸟离开北海,飞行六个月才停歇下来。田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味吹拂所致,就是我们看到的苍苍茫茫。那么,这种颜色,是天地间的真正颜色,还是因为无限高远而呈现的颜色呢?我们往天上看是这样的,大鸟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罢了。
以人的想象来看,从高空往下看到的样子,大概就是以息相吹的“野马”“尘埃”滚滚而动,天苍苍而无所至极。在这里,庄子以大鸟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了这一景象。
大鹏鸟为什么能飞这么高呢?庄子解释了其中的原理。
“覆”是倾倒、倒出来的意思。“坳”(ào)是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芥”是小草。“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才……。“培”通“凭”,凭仗。“莫之夭阏”是“莫夭阏之”的倒装,莫是没有什么力量,夭阏(è)意思是遏阻、阻拦,又作“夭遏”。
庄子说,比如,水汇积不深,那么它浮载大船就没无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像船行使;而放上一只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船”太大的缘故。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浮力不够,便托负不起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鸟击水,构成巨大的旋风,它再高飞九万里之上,这样,它就可以凭仗风力背负青天飞行,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
以上是庄子讲的鲲鹏展翅的故事。庄子通过这个故事,首先将人们的视野拉升到极高的空间。先是无人的北冥,不知几千里大的鲲鹏,再是九万里的高空。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引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说:“庄子之形上学,将‘道’投射到无穷之时空范畴,俾其作用发挥淋漓尽致,成为精神生命之极诣。”“庄子之精神,……‘逍遥游乎无垠之中,遍历层层生命境界’乙旨,乃是庄子主张于现实生活中求精神上彻底大解脱之人生哲学全部精义之所在也。”
这一节产生的成语,有鲲鹏展翅、鹏程万里、壮志凌云、扶摇直上、一飞冲天等等,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