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人贵温和恻怛”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杀书头记之八】

注:本期提前发杀书头记系列“之八”,下期再发“之七”

1

上一次我谈到,封控期间一位历史教授发了一篇文章,讲本人如何度过艰难,找些有意义事做的,因为没有表达他的愤怒,结果引起了有些朋友的愤怒。我虽然不完全同意教授的观点,但是我完全理解他的苦心,而且我觉得对于许多有文化的人来说,教授采取的方法其实是有利于我们保护本人的。他与当年那些骂ff的人是不同的。于是我想到,做人有时很难。不说话则已,一开口就会得罪人。所以,我们尽可能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凡事须温和一点。今天翻李诩《戒庵老人随笔》,正好找到一节:

前辈云,地气高寒,便不生物,和暖便生物。秋气严凝,便有一般清高气象,固亦自好,终是肃杀。人常存得温和恻怛意,便自然可爱。

“人常存温和惻怛意”,说得多好!韩愈早就说过: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在中国传统中,好老师被称为“光风霁月”“春风沐雨”。以我们熟悉的“二程“为例,固然都是君子。但是两人的待人接物方式方法不同:程颢温和,程颐则不免“肃杀”。《二程全书·遗书十二》“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杨时(龟山)与游酢拜访程伊川。关于“程门立雪”的故事,一般人津津乐道,以为是尊师重教的典范,我却不断不以为然。总觉得小程子不免有点不近人情。所以,有一本书说,一群学生听二人讲课,课毕,学生们跟着大程鱼贯而出,没有人跟小程走。后来教育史家评论朱熹与陆九渊两人时,说朱熹秉承小程子,陆九渊学习大程子。所以,朱熹强调“道问学”,陆九渊主张“尊德性”,虽然缘于两人的哲学思想教育观念有差异,其实也是待人接物的个性有不同。

2

李诩接着说: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绳人则寡合,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此林和靖《省心铨要》中语。

宋代林逋有《省心铨要》一书,讲的都是个人修养问题的警句,李诩这里引的这句话很重要。

在《戒庵老人漫笔》卷七有“罗一峰遗事”条,(273页)记了明宣宗宣德年间江西人罗伦(1431——1478)的故事。罗字彝正,号一峰,江西永丰县人,成化二年(1466)状元,是一个正人君子。李诩记了罗伦六件遗事,都是讲他为官廉洁,不苟取钱财,人有馈赠他的,他都用来接济穷人,协助乡邻。例如广东按察使陶公请他写《大忠祠记》,给他白金五十两,他接受了,当天就把白金“散诸族人”。他不但持身极严,而且要求乡人也严。

但是,他归田后,要求乡人“行乡约,有犯罪者戮之”。这就太过分了,既不合法,也不合人情。所以,当时有位叫章枫山的先生写了一封信给罗伦,在信里章枫山以宋代司马光、邵雍居洛阳为例,说两位先生并没有定什么乡约,但是“里中后生皆畏廉耻,……是皆君子之居乡而自化者。”他说:“以先生名德,当不下于诸公,本身而家,自家而乡,久于其道,彼将自孚,何用汲汲乎强人以约?

看来李诩是赞同章枫山的观点的。以这样一位有地位、有廉耻的官员,要求同乡人“应该如何如何”,还被人批评,因为它并不合法合情。想到如今一些贪官污吏动辄要求百姓要遵纪守法,我觉得这些官吏缺的不止是法治观念,而且更缺少廉耻心和恻怛之心。这次上海封控结束以后,我在马路上走,看到每个小区门房边,各种快件堆得遍地纵横,但是却几乎没有人说本人的东西被人拿掉了。我本人的各类快件也陆续收到,从未遗失掉。可见“这一届人民”,其实是非常诚实、老实的,几乎就是一群老老实实听话的羊;不老实的往往是各级“牧首”,如果有一个两个像罗伦这样廉洁又有同情心的官吏,那真是“幸何如哉?”

3

由罗伦我想到了比他名气更大的海瑞。海瑞是清官,他敢于批评皇帝,敢于与严嵩斗,博得了人们尊崇,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包公式的“海青天”。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远没有包公的侥幸,也没有包公的谋略。包公是在北宋,北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读书人的黄金时期;而海瑞身处明代走向没落之时,朝廷有昏君权奸,地方多贪官污吏。所谓“生于末世运偏消”,任你海瑞有三头六臂也改变不了国运。他名“刚峰”,他的有些事做得过分了。《明史》海瑞本传说他:“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土地是农民的根,豪强兼并是历代常见的现象,但是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怎样能够“率夺还之”?这其实就是后代常见的“打土豪分田地”。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三:

海刚峰欲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但只是有些疯癫。又寡深识,动辄要煞癞。殊无士大夫之风耳。

海刚峰之意无非为民,为民,为朝廷也。然不知天下之最易动而难安者,人心也。刁诈之徒,禁之犹恐不缉,况导之使然耶?

这是指海瑞组织地方上那些刁民抱团去那些富户家劫夺财物,赖债,逼迫富户退田等。这些都是野史无载的,从何氏记载可以看出:

海刚峰爱民,只是养得刁恶之人,若善良百姓,虽使之诈人尚且不肯,况肯乘风生事乎?此风一起,士大夫之家,不肯买田,不肯放债,善良之民,坐而待毙。则是爱民实陷之死地也。其得谓之善政哉?

我年轻时对海瑞是十分佩服的,觉得这种官是历史上少有的清官。几十年过去了,才慢慢改变了一些看法。做事,不能仅仅靠良好的动机。动机好,不按顺序,不审时度势,蛮干,好心也会坏事,尤其是有权有势的人,带着情绪、偏见(例如海瑞的仇富心理)蛮干则一定会坏事。至于,为了证明本人是正确的,不择手段不顾百姓死活,一条道走到黑,那就一定会失败,承认不承认是一回事,历史会作出公正裁决。所以,一个官不但要廉洁,而且还要有恻怛之心,恻怛之心不但对穷人要有,对所有人都要有。相反,对坏人则不能有恻怛之心,富人中无为富不仁者,穷人中也有地痞无赖,对这两种人都要加以打击。

《菜根谭·评议》有云:“廉官多无后,以其太清也;痴人每多福,以其近厚也。”用来描述海瑞,正适宜也,说到底少一点恻怛之心。

4

如何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恻怛之心?从儒家道德看,一言以蔽之,看一个人有没有“仁心”,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看他对老弱病残者、妇女、儿童的态度。前几天,有一个帖子讲有一位老妇人要买二斤面条过生日,因为没有手机,扫不了“场所码”,眼看着买不成,一位朋友想替老人买,孰知本人的那个“码”过了两小时期限,结果终于没有买成。有人责问:“这是什么世道?”我只想骂一句粗话:“扫你个码(平声)!你就是把那两斤面条送给老人,又有多少钱?”关键就是缺乏最最少的同情心,人已经不如畜生了。

清代颜李学派的创始人颜元,想找一个传人,不断没有找到。他的学生李塨说:

先生自幼而壮,孤苦备尝,只身几无栖泊;而心血屏营,则无一刻不流注民物,每酒阑灯灺(yie—残烛,宝山注),抵掌天下事,辄浩然歌泣下。一日,与塨语,胞与淋漓,塨不觉亦堕泪。先生跃起曰:“此仁心也。吾道可传矣!”(《习斋四存编》)

于是李塨成为他的传人。我想,假如当官的能够以此方法找个接班人,就会成为好官。但是,这个方法靠不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