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故事之二十四:季康子患盗
季康子是当时鲁国的大臣,而他忧患于国家盗贼太多,于是向知识渊博的孔子请教,意思是如何管理盗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孔子作为老师,一出口,便即显出非凡的气概,答语简短无力、切中要害,你看身边有些人,言谈很多,但是往往不能切中要害,不必要的话,反倒说了很多,而有些人则话不多,却句句中的,“夫子不言、言必有中”,这是孔子评价闵子骞的话,当然,这个还是方式,有些人好像懂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道理后,又故弄深沉,这个又另当别论。
盗字有“欲”的意思,按照《说文》的解释,盗字从㳄(音涎)皿,而㳄也就是“涎”的意思,盗有“垂涎”的意思,人有了欲心,也就会有盗心(语见李炳南《论语讲要》)。
所以,老一辈总是教导我们,做人要俭朴,生活要简单,不可铺张,更不可浪费,乃至于点滴都很注重,因为他们经历过六零年的大饥荒,饿过肚子,过过苦日子,一辈子省吃俭用。现在生活似乎富足了,大家吃穿不愁,“享乐当头”、寅吃卯粮的观念行于世,信誉卡消费、超前消费,似乎是国家没有了超前消费,就无法促进经济增长了,实则遭到西方经济学中不完善观念的侵蚀,然而只要具备较高的储蓄率,经济发展才有后劲。
盗贼为何多,因为国家有珍贵的东西,比如黄金、钻石,钞票、金库,而如果君王大臣,奉行俭朴的准绳,不囤积贵重的物品,不建造奢华的宫殿,那么上行下效,全国的百姓,也一定会俭朴起来,也就不会有盗贼的祸患。
上一篇:论语史鉴:盗贼演变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