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想说 | 有些戏,为何“叫好”和“叫座”相互矛盾?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最近跟一个朋友聊天,说到了“叫好”与“叫座”的关系问题,引发了很多感慨。

先来解释一下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吧:

“叫好”,在戏曲这个领域,是说看到表演精彩的地方大声喊好,后来慢慢就引申为获得专业人士的喜爱和好评。这里的专业人士,既包括同行同业的演职人员,也包括戏曲评论家,当然还包括文化主管部门。

“叫座”是说演出能吸引观众,票房收入比较高、剧场上座率比较高。在现今的正常情况下,如果开票时很快就能售罄、开戏时能有七八成上座率,基本就可以算是比较叫座的演出。

什么样的剧目才算是一部好戏呢?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这个论断解释了“叫好”和“叫座”的关系问题,也说明了文艺工作者该当秉承的创作理念。但是,现实中依然有不少作品在“叫好”和“叫座”之间不太统一。

某些作品非常叫座,但未必能叫好。某些院团打着“投合市场”的旗号制造了一些“质量不佳”剧目,确实吸引了一些观众捧场,有些观众甚至就为了猎奇而来剧场。有人看了这样的剧目就摇头叹息,更令他们忧心的是,演员如此轻贱艺术、糟蹋本人,观众自然也就低看一眼。这样的所谓“叫座”,对剧种的发展非常不利,即便从市场上赚了钱,也只能算是沾满了铜臭气的剧目;即便引发观众热捧,剧团也就成了市场的奴隶,所以非常不可取。

正常情况下,“叫好”的剧目该当是能够“叫座”的。按照常理,业内人士高度认可、领域专家交口称赞的剧目,观众也会很喜欢。虽然艺术鉴赏是很客观的事情,观众的口味也各不相同,但优秀的剧目总应该是优点多于缺点,获得更多观众喜欢。

一些所谓“叫好”的剧目,也未必就能“叫座”。专业人士的高度好评,比如“这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戏”“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戏足以载入史册”,不晓得是专家看的戏太少,还是其他什么缘由,这些剧目放在市场上却只要惨淡的票房,还收获了观众的骂娘。

当然,绝对不是将“叫好”和“叫座”对立起来,毕竟“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遭到欢迎”,那么为什么有的“叫好”就偏偏不能“叫座”呢?

能否担任“叫好”的人被面子、票子、帽子影响,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实际情况?但愿不是这样,我倒宁愿相信是这些人看戏太少、判断力太差、能力无限

当“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戏曲这个行业就很危险了。

作者:李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