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村庄里的点点滴滴(三)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商量(2)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话什么时候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道顺的开头显然引起了其他人对往事的回忆。道殿兄用食指弹了弹快要掉落的香烟的灰烬,又熟练地用食指和中指把香烟放在嘴上深吸了一口,开始了他的发言。

(2)道殿,在六十年代退伍后就在大队里管理工副业,那时候在人们眼里,他是个见过世面的人。计划经济时代除了农业,其他的一律称为“副业”。

“我们村的副业以前很多,有油房、馒头房、面条房、苹果园,都能给大队创收。一九七五年买了第一台12马力的拖拉机,到一九八零年每个生产小队就都有了。”他说的有点详细。“从一队到四队,社员每个工是八毛钱,六队是九毛钱。五队最高,是一块钱。”

这,我有印象,跟着大人走亲戚,听到不少人说:你们大队真好,工分值钱。那时候,是我的父亲当大队书记。在我的印象中,他每天总是很忙,到公社里开会、到管理区里开会。然后在村里开小队长的会,在大喇叭上开全村的会,一讲就是一两个钟头。从一队不断说到六队,反正哪个队里有什么事,耕地或收获到什么程度,他都晓得

“农闲的时候,大队里组织全村的拖拉机到外边去跑运输,能挣不少钱。还有,一九七五年在村子南边靠近公路的地方开了一个旅馆,有商店、饭店,也有马车店,不过到了八十年代就解散了。”

他讲的事情,有的我还能想起大致的情形。大队里第一辆拖拉机买了刚开回来的时候,父亲兴奋地跑向大队院,我也跟着跑了过去。红色的车头,“突突突”的轰鸣,那场面是叫一个震撼啊!大队里在院子的东北角盖了两间的车棚,专门存放这辆车。又腾出两间杂物间,放置拖拉机的工具、油桶之类的物品。

作为文书的族叔,不光对现在的事晓得的多,对村里过去的事也有一定的了解。他拿出红色标志的“将军”烟给大家每人分了一支——他晓得我不抽烟,也就没有让给我——点上,抽了几口。这个品牌的烟好香劲儿很大,我闻着有点要咳嗽的感觉。

在道殿说话的一个停顿处,族叔西亮接上话茬:

“那时候人口也多,比现在多,七、八十年代维持在一千四百人左右。现在没有这么多了。”

“可不。”道殿接上话口,“搞大会战,搞农田基本建设,修路,什么集体的事,四处都是人。现在村里,你看,除了老头老太太,就没有多少人。”

“到去年年底,全村户籍上有一千一百六拾三个人,女的多,比男的多一百一拾人。”虽然全体上说男多女少,但我们村里全年龄段算起来,还是女的多。这次要是老年人中男少女多,而在年轻人中却正好相反。

在大家的印象里,计划生育政策最紧的时候,人口也比现在多一点儿。

人口数量的减少似乎是一个趋势。光我们这一个村民生产小组,去年以来去世了五个人:三男、两女,但就娶进了一个新媳妇,重生了两个婴儿,这个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

去年到我表兄家走亲戚,他们村就七百来口人,平时在村里的人就一百来口。青年人和中年人基本没有,都外出打工了。孩子们能到城里上学的就到城里去了,或者跟着父母到外地上学了。要是有个白事,得全村人上阵帮忙,男的人数不够,就让妇女管烧水、帮厨之类的活计。

“外出上了大学的,大都留在了城市。像育山家的老大,同生、会光家的儿子,直接就在杭州打工的地方买了房子,不到过年不回来,他爹要是死了,他铁定就不回我们村里了呗。” 道顺也插话。

边远的小村子,不用动员,早晚人口会越来越少,向城镇集中就是这个社会发展的趋势。我突然有了一个担忧:那炊烟袅袅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村庄,不久的将来,不就烟消云散了吗?鸡鸣狗叫,家长里短,房前屋后,嬉笑翁妪……都得到回忆的文字中去找寻了吧。

道殿兄和由他引起的话题,让我在本子上记了好几页。

坐在旁边的是怀道兄,他边听边点头,不时也插上一两句。他可是个文化人。

怀道兄可能会给我更大的惊喜吧?

(未完待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