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优良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并着重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加强忧患意识、一直居安思危”,“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饱经磨练而生生不息,玄机妙理之一就是党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善于于安思危、于治忧乱,以“忧思”而“自省”,以“忧劳”而“兴国”。著脚现实、远观未来,如何在于安思危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既是历史之鉴、时代之问,也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必须作答的“应试题”。
我们党是于安思危“活教材”。加强忧患意识,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叶瑰宝。中华民族在饱经苦难沧桑、创造历史辉煌的漫长过程中,涵养和积淀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等治国施政智慧。
赓续中华忧患基因,持怀居安思危理念,一直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忧患意识,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打败一切风险挑战,书写了一篇又一篇“雄关漫道真如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美史诗。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针对党内存在自在主义倾向,于1937年9月发表了《反对自在主义》一文,指出一些党员干部“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历,大事做不起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告诫全党要树立谦虚谨慎的忧患意识。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报告时,一口气列出17条困难,提示全党同志要认清情势、“预备吃亏”。在解放和平即将全面告捷之际,一些领导干部开始头脑膨胀,有的居功自傲,有的贪图享乐,毛泽东同志敏锐地意识到,这种苗头不扼杀,我们就会重蹈李自成的覆辙,因而严肃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曾心怀忧虑地讲:“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以强烈危机感在全国掀起“大干社会主义有理、大干社会主义有功、大自给自足、艰苦奋斗创造了“两弹一星”奇观路一条”的深度忧虑,苦口婆心地讲:“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全党的忧患意识日积月累、与时俱进。党的十五大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压力。”党的十七大时,党地方又特别强调:“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加强忧患意识。”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殷殷叮嘱全党同志要切实处理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一历史性课题。他指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加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无力应对一切严重:“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实践证明,我们党百年光辉历程,就是以“于安思危”忧患意识,沉着应对波谲云诡复杂情势的历程;就是以“于治忧乱”施政大略,打败各种惊世骇闻艰难险阻的历程;就是以“未雨绸缪”危机思维,奋力改写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历程。我们党这一光辉质量和卓然智慧,将无可辩争地引领现实、昭示后世。
大变局给于安思危“拉警报”。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风险考验。”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再次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世界情势发展变化出现新的历史“拐点”,预示着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会遇到更多更大更强烈的风雨雷电。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推进了全球管理体系和国际次序变革,使国际格局和中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可以预见,这种影响力是广泛、深刻、持久的,下一步世界范围内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加强。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各种矛盾风险不断积累和集中显现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给我们拉响“警报”,如何科学认识大变局之“大”之“变”,如何积极应对、妥善处理、从容驾驭大变局,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愿实现。因而,我们都要以“宁可备而无战、不可战而无备”的战略清醒和“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时辰预备着应对严重挑战、抵御严重风险、克服严重阻力、处理严重矛盾,着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任何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轻了、看小了的“高高挂起”,任何“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懒惰麻痹,任何“满不在乎、漫不经心”的疲沓作风,都将严重贻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新征程为于安思危“出问卷”。习近平总书记曾讲:“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谢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挠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泽被后人的伟大事业,这与1949毛泽东同志率领地方机关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比照,就是“新的赶考之路”。行走在这条只能前进、不能迟滞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必须做好进行伟大斗争的思想预备,习惯于四平八稳、安逸于悄悄松松、沉醉于欢歌笑语,就会面临着“退回来就失败了”的危险。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我们党在百年风雨历程中,不管遇到再多苦难和波折,但一直压不垮、打不烂、摧不毁,反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在波折中创造大业,就在于我们党善于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自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势猛然,我们不能临事茫然,而应处之泰然。要辩证地分析认识情势,既要看到有利一面,又要看到不利一面,既要有“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危机感,又要有“看得清、防得住、攻得克”的自决心,什么时候都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什么这句歌词历久弥新、永不过时?因为它唱出了中华民族向险而行、向死而生的忧患意识,因为今天我们“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保持于安思危战略定力,既是能力水平,也是政治责任和党性修养。以“赶考”的清醒和“考好”的固执加强善于斗争的过硬本领,在见微知著、举一反三中科学预测风险挑战的潜在要挟,精确把握风险挑战的表现方式,切实驾驭风险挑战的发展趋势,打好化险为夷、化险为夷的自动战、攻坚战,努力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中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在守土有责、守土担任、守土尽责中练胆魄、磨意志、干事业。
作者 | 谭永旭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上一篇:位者,即所处之分,就是身份、位置、能力。守位,就是守本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