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划分了文官与武官之间的基本界限。但历代不乏有文武官员相互转换的情况出现。比如西汉卫青由建章监转为车骑将军;东汉耿纯由将军,通侯转为东郡太守等等,到了唐代,出将入相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正如洪迈所言:"三代以上,文武不分"。可是在北宋一朝,武官改任文官者颇多,但较为高级之文官改任武职者极少。现在,笔者从这一现象分析一下北宋社会的崇文抑武风气。
北宋地图
一、"文不换武"现象解释
"文不换武"现象在北宋并不是大规模的出现,可是,无论是《宋史》还是《续资治通鉴长编》"文不换武"现象确实也不少见。这看似非常矛盾,其实,这都是北宋制度使然。只需弄清其中"猫腻",情况自然明了。 据学者考证,终北宋一朝,文换武人数达108位;武换文人数达57位。也许您会问,这不是偏离题意了吗?实则不是。至于对此现象之解释,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缘由。
1、北宋任官制度繁杂,实际担任之官职与本官之名号不符
北宋分为本官(决定官品),散阶(决定章服颜色),差遣官(实际担任之工作,亦或没有实用),职(加衔),爵,勋,食邑(表示朝廷之恩宠),显得非常繁杂。如北宋名相司马光,其本官是右谏议大夫,散阶是朝散大夫,差遣官是知制诰、翰林学士(实际担任),提举万寿观公事(没啥用),职是充史馆修撰(加衔),勋是柱国,爵位是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实封二百户(优宠)……同样,文职(官)武差亦或是武职(官)文差(比较少)的情况也会出现。为何武换文比较少,这又与第二个缘由有关。
2、北宋实行"崇文抑武"之国策
北宋脱胎于政权更迭极为频繁的五代十国时期,宋太祖更是通过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出现,宋统治者大力推行"重文轻武"之国策,把大将兵权集中到地方禁军手里,这也导致了守内虚外之情况的出现,致使北宋在对边和平中屡战屡败。朝廷无大将,只能从通晓武事的文官中挑选。这就导致了许多文官(职)换为武差遣官(职),比如北宋真宗朝的陈尧咨,就由文官改为武官。
宋太祖
3、"文不换武"具有局限性
最初,所谓的"文不换武"仅仅局限于高级文官中。。普通文官换为武官的情况还是很多的。为什么呢?这就与经济有关。北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同为五品官阶,作为文官的中奉大夫月料收入为45贯。而武官同阶之防御使月料收入却高达200贯!这对于普通文官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引诱。纵使"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但由于宋辽,宋夏和平频繁,一但立下军功,升迁何止一级!
所以,综上所述,北宋一朝文换武人数较高。但是,对于较高级的官员来说,"文不换武"现象却是家常便饭。
二、"文不换武"现象例证
上文提到,"文不换武"在较为高级的官员中屡见不鲜。在许多文献中多有记载。现在笔者举两个例子试证之。
1、宋初辛仲甫事件
宋开宝五年,鉴于西川武将处置不当,引起了农民起义,士兵暴乱之情况。宋太祖欲派遣通晓武略的文臣前去处理。于是问宰相赵普:"儒臣有武干者何人?",赵普认为时任彭州知州、左补阙的辛仲甫可以。为什么呢,据史料可知,辛仲甫生于文人之家,耳濡目染,自幼好学。他不只在文学上颇有造诣,而且在武事上也极有才干。
已经入武宁军节度使郭崇帐下作幕府,做事干练,明决敢断。听说曾拜郭崇为师学习射箭,郭崇却反而拜他为师。可谓文韬武略,兼而有之。于是宋太祖立即将辛仲甫改为武职,并"徙为西川兵马都鉴",命之进京调查。
赵普
经过一番调查,结果使太祖非常满意:骑射皆脱靶心,着重甲如"披单衣"。于是,宋太祖鼓励辛仲甫:"汝见王明乎?朕已用为刺史。"、"汝颇忠淳,若公勤不懈,不日亦当为牧伯,",可是,纵使如此,辛仲甫还是委婉的表达了他的想法"臣不幸本学先王之道,愿致陛下与尧舜之上!……陛下止以武夫之艺试臣,一弧一矢,其谁不能?"但皇命难违,他还是走马上任了,但西川事情刚刚处理完毕,他立即又改回了文职。
辛仲甫用他的言行表达了他注重文官,轻视武职的感情,也成功的证明了当时高级士大夫重文轻武的心态。
2、庆历对夏和平任命事件
宋仁宗庆历年间,宋政府统筹对夏和平,以范仲淹,韩琦,王沿,庞籍(即"庞太师",被后世黑化)为前线战区行政、军事长官。但不知何故,宋仁宗突然下令将四位文官统帅由文官一律改为属于武官的观察使。这遭到了除了韩琦之外三位文官的一致反对。
范仲淹上书:"臣守边数年,羌胡颇亲爱臣,呼臣为龙图老子,令改观察使,则与诸族首领名号相乱,恐为贼所轻。且无功,不应更增厚禄,辞甚切,致表三上。",紧接着,王沿,庞籍也上书辞官。最终仁宗妥协,答应他们不影响其官位升迁,范王等人才专注于西夏战事,战事一毕,四位统帅立即改回了文官职位。
从这两例不难看出,北宋高级官员多钟情于文官,却对武职嗤之以鼻。究其缘由,不难发现,这些高级官员对于官位有着更高的要求,而高级的官位,不只可以外行政上有所作为,而且能够指挥武将,"遥控"战事,毕竟,宋朝廷之"二府"是除了皇帝之外军政之最好决策机构。怪不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虽然文武双全,却也不情愿待在武官的位置上。
范仲淹
三、北宋崇文抑武风气之构成及影响
前文提到,北宋政权为了防止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的情况出现,政府大力推行"重文轻武"之国策。经过数十年之努力,北宋成功的培养出广泛的崇文抑武之社会风气。文官地位显赫,武官地位低下。这不免给北宋带来了五花八门的影响。
1、北宋崇文抑武风气如何构成
唐代前中期之社会风气普遍是"崇文尚武",文武并重。文武相换情况颇多。但随着藩镇割据的愈演愈烈,晚唐之武人地位稍稍上升。至五代十国之时,恰逢乱世,武人之地位早已凌驾于文人地位之上。时人多以战役"博取富贵",致使社会上普遍出现"崇武抑文"的风气。到了北宋建立,政府大规模推行"崇文抑武"之风,使得此风气逐步构成。
一方面,统治者做出崇文表率。宋太祖称帝不久,就下令扩建儒家先圣祠庙,并大规模恢复对孔庙的祭祀。不久,太祖率领群臣谒文宣王庙,随后又下诏对文宣王庙行使一品礼仪。宋太祖加大对孔庙祭祀的规模,很明显的是对政权内部本人全社会传达崇文信号。除此以外,宋太祖还添加科举考试录取名额,并以殿试作为最终录取结果;并在宫中立碑,警示炎宋统治者不得杀文人士大夫。到了宋太宗时期,太宗扩建三馆,并赐名"崇文院",改"讲武殿"为"崇政殿"等等,这都表达了统治者对文人的恩宠。
另一方面,统治者大力抑武。宋太祖在祭祀文庙的同时,也祭祀武庙。不过,宋太祖在祭祀武庙时,把"武庙十哲"之一的白起踢了出去,并表达了他对白起的态度:"起杀以降,不武之甚,何以受享于此?"。
不只如此,宋太祖大力提倡武将读书:"今之武臣,亦当使之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太宗淳化三年,秘阁建成,太宗不只设宴款待文臣,而且要求武将过来参观。到了真宗朝,"崇文抑武"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真宗将武将之和平指挥权,领兵权一律交予文官,使得武将真正的成为了文臣的附庸之物。可见,宋代的武将地位是何等低下,武将是何等卑微!
2、崇文抑武风气的影响
由于北宋几代统治者长达数十年的努力,"崇文抑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是"兴一利必兴一弊",重文轻武政策虽然给北宋政权带来了地方集权被巩固、政权稳定这些好处外,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守内虚外,兵将不识,对外和平失败等问题。武将地位低下,文官又怎能情愿换为武职呢?
其实,宋人也意识到了"崇文抑武"风气的弊端。范仲淹认为儒臣经略武事会"弹压诸军",王安石认为武人地位低下会"使其(武人)不乐",从而影响军队战役力。宋神宗也就此做出改革,一方面采用王安石变法,推行"将兵法"、"保甲法"等新法措施;另一方面努力提升武人地位。
可是,旧党执政后,不只新法尽废,而且武人也恢复到了原来的低下地位。致使"崇文抑武"现象贯穿了北宋一百六十余年。比如仁宗时期,由战功卓著而升迁为枢密使的大将狄青,却被当时文臣呼为"赤枢",最终被以文彦博,欧阳修为首的文官集团陷害;颇知武事的武将马知节当着仁宗的面哭诉本人的冤枉,武臣地位,可见一斑!
综上,在北宋社会"崇文抑武"风气的影响下,武人地位呈现断崖式的下降。我们不难理解为何辛仲甫要立即改回文职;也不难理解范仲淹文人的天堂,武人的地狱!
四、总结
由于北宋王朝"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必然会使社会出现崇文抑武的风气。在这个风气的影响之下,武人的地位急剧下降,在大多数方面皆亚于文官集团。
从而,在"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情况下,人们多选择读书显贵,而非"以战役博取富贵"。也正因如此,文人耻与武官为伍,较高级别的文官也不情愿改换为武官。这不只使武人的悲哀,更是北宋王朝的悲哀!
参考文献:
1、《宋史》 陈振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续资治通鉴长编》 中华书局
3、《容斋随笔》 洪迈 著 崇文书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