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诗文话名楼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人好临高。

极眦远眺,景致物美。

登危楼,舒望眼,揽月摘星。

爱上层楼,栏杆拍遍,赋词说愁。

多少情怀被寄托在

这些台榭楼阁与雕梁画栋之上,

未随岁月流逝分毫。

【明】仇英《上林图》 (图源:书格网)

古诗文中的四大名楼

历朝历代,北往南来

上至九五之尊,下到六七品官

俱爱修楼建阁

中国古代的楼阁

或用来留念大事、宣扬政绩

或用来镇妖伏魔、求神拜佛

皆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楼阁身负使命

被寄予了建造者的美好愿望

因受一众文人墨客影响

其中

四大名楼尤为著名

(图源:搜狐网)

四大名楼作为泛称,特指

湖南岳阳岳阳楼

江西南昌滕王阁

湖北武汉黄鹤楼

山西永济鹳雀楼

一说山东烟台蓬莱阁,

但由于本篇主题引自最具代表性的

四篇学生课本古诗文,因而未作详谈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

因《岳阳楼记》、《滕王阁序》、《黄鹤楼》

而闻名遐迩

且地理位置皆处于江南一带

又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登鹳雀楼》也令位于北方的鹳雀楼广为人知

所谓四大名楼

四篇诗文与四大名楼分别对应:

范仲淹《岳阳楼记》——湖南岳阳岳阳楼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王勃《滕王阁序》——江西南昌滕王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崔颢《黄鹤楼》——湖北武汉黄鹤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王之涣《登鹳雀楼》——山西永济鹳雀楼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1.湖南岳阳岳阳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许是每个人对岳阳楼的初印象,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

这座四大名楼中

记载修建年代最早的楼阁

岳阳楼 (图源:千图网)

01

历史变迁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10年

在1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岳阳楼的形制经历了种种变迁

根据历朝留下的岳阳楼图及相关史料

我们得以一窥岳阳楼的前世风采

唐代

唐代原有一幅《洞庭晚秋图》

画有滕子京掌管重修后的岳阳楼图,现已失传

但从岳阳楼景区中的唐代模型可以看出

建筑为单檐歇山,层高两层

平面方正,面阔七间,进深五间

岳阳楼景区中的唐代岳阳楼模型

(图源:千图网)

宋末元初 

夏永所绘的《岳阳楼图》

完整地展示出了宋末元初岳阳楼的风貌

屋顶由唐代的单檐歇山变为重檐歇山

《岳阳楼图》.夏永(元)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明代

在明代安注释的界画《岳阳楼图》中

岳阳楼平面为六边形

二层三檐,重檐歇山顶

建筑六面都有小歇山,楼上四周环以明廊

一楼东南面建有前轩,轩东北面则有一长廊

《岳阳楼图》.安注释(明)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清初

清楚龚贤所绘的《岳阳楼图》

较好地展示出了清代岳阳楼的风貌

画作中的岳阳楼为重檐歇山顶,建于城门之上

主楼歇山顶,楼高三层

《岳阳楼图》.龚贤(清)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清乾隆至今

清光绪年间曾重修岳阳楼

其后无论是民国时期的修缮

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落架大修

基本延续了清光绪时的形制

其高三层,立于古城门之上

平面呈长方形,面阔及进深各三间

飞檐盔顶,纯木结构

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连接,相互咬合

立于城门之上的岳阳楼(图源:千图网)

02

建筑艺术

岳阳楼属于攒尖建筑木构架

面阔及进深各三间带四周

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深的雕刻艺术于一体

如意斗拱 

岳阳楼楼顶采用斗拱

其昂头雕刻成各种外形

下层为靴头,中为龙头,上为凤头,最上为云头

斗拱层叠相衬,以托盔顶

看来纷繁复杂,实则陈列规整

形似蜂窝,外形美观

岳阳楼上的如意斗拱(图源:千图网)

盔式楼顶

岳阳楼楼顶四条棱脊隆起陡曲

好似古代将军的头盔,故称为“盔顶”

岳阳楼是国内独一大型盔顶建筑

展示出了我国古建丰富生动的外型轮廓

鸟瞰岳阳楼(图源:摄图网)

飞檐四起

岳阳楼高三层,每层屋面各有4条脊

三层屋面铺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起

一眼望去,屋檐层叠而上,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岳阳楼飞翘的屋檐(图源:千图网)

由于众多历史因素与不可抗力

四大名楼都曾重修重建

但岳阳楼是独一真正的纯木结构古代建筑

接下来引见的三大名楼

皆为建国后重建的仿古建筑

2.江西南昌滕王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王勃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

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历经多个朝代更迭,屡兴屡废

现存的滕王阁重建1989年

滕王阁近景(图片源自:@何不秉烛游俟)

01

历史变迁

据现有材料所得

滕王阁始建唐朝永徽四年(653年)

是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营建

滕王的封号命名阁

唐时期初建的滕王阁

因其作为文人汇集、切磋文章的场所

引得唐代文人骚客争相咏唱它

也流传下来了许多描述滕王阁的名篇词句

王勃于《滕王阁序》中写道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描绘出滕王阁临江而建,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

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阁与江景融为一体

唐时期

滕王阁遭遇过多次损毁

屡次损毁,又数次修建重建

在唐代关于滕王阁的文献记载中也多有记录

南宋后期

 滕王阁被移建于城墙上

这时期的滕王阁规模有了较大的改变

增设了两个亭子,分别是“压江亭”

和“挹翠亭”,两亭子与阁之间又串以回廊

“压江亭”和“挹翠亭”(图片源自:摄图网)

元代时

滕王阁则有两次重修重建的记载

此时滕王阁形制基本考据唐代形制

明时期

滕王阁又考据宋的

遗构进行重建

清朝时期

滕王阁历经多达13次的重建,

终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北伐和平

毁之一炬

现存的滕王阁,为第29次重建之作

有人赞咏其重建是“四美具,二难并”的史无前例之举

滕王阁工程纪名(图片源自:红动中国素材网)

02

建筑艺术

滕王阁作为古代的高层建筑

其建构特点和群体的艺术营建

具有一定的普及意义

(图片源自:摄图网)

滕王阁并非是一个单一的建筑

而是有阁、亭、台,楼,堂等一系列附属建筑

现存滕王阁建筑群是根据

梁思成先生所绘草图进行重建

滕王阁主体建筑高57.5米,取“明三暗七”的形制

即从外面看滕王阁是三层带回廊的建筑

实际内部却有七层, 就是三个明层,四个暗层

从正面看,

南北两亭与主阁组成一个倚天耸立的“山”字

而从飞机上俯瞰

滕王阁则有如一只平展两翅, 意欲凌波西飞的巨大鲲鹏

正面滕王阁(图片源自:摄图网)

3.湖北武汉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崔颢

唐代诗人崔颢触景生情,游目骋怀

于黄鹤楼写下这首著名的吊古怀乡七言律诗

严羽《沧浪诗话》中赞谓: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黄鹤楼》为第一”

足以见其影响力之大

黄鹤楼(图片源自:新华社记者于澄)

在崔颢之后,

黄鹤楼的壮美景色千百年来

吸引了无数诗者词人慕名

在此挥就了不朽诗篇

陆游与毛泽东也为“黄鹤楼”留下墨宝:

“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蒋方校注:《入蜀记校注》卷五,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饱含陆游的爱国热忱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9:20-23)

满怀毛泽东的豪情壮志

然而

查询史料却发现

他们笔下的黄鹤楼并不是同一处

他们所看到的“黄鹤楼”有什么不一样?

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解开“真假”黄鹤楼之谜

(图片源自:新华社记者)

01

历史变迁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

对于其始建于何时

文献记载不明,导致前人观点不一

其前身或可追溯到三国时代

夏口城上的军事哨楼

南朝末时

黄鹤楼由单纯的军现实用楼台向观赏性楼阁转变

直到盛唐

黄鹤楼才频繁出现在诗人笔下

此时的黄鹤楼还保持着最后容貌

唐代黄鹤楼模型

(图片源自:@镇镇儿)

替身风云

大约在南宋绍兴年间的中后期

黄鹤楼被毁

人们将同为古时蛇山“四大楼台”之一的南楼

作为黄鹤楼的替身

寄托对黄鹤楼的感情

陆游此时旅游的,其实是南楼

南楼

(图片源自:中国黄鹤楼公园官方网站)

南宋后期黄鹤楼重建

明清期间屡建屡毁

在清同治年间遭遇不测大火后,百年间未再重建

宋界画《黄鹤楼图》

(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在黄鹤楼遗址附近修建“奥略楼”

因为建在黄鹤楼遗址附近,曾被误认作黄鹤楼

1927年毛泽东登临黄鹤楼并有感而发

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

但其实毛泽东登临的是奥略楼

1957年由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奥略楼被拆除

结束了其四十七年“替身”的历史 

奥略楼

(图片源自:搜狐网)

重获重生

今天蛇山上矗立的黄鹤楼

是以清代黄鹤楼“同治楼”为基本外型加以改变的

“同治楼”是清代最初一座鹤楼

也是黄鹤楼历史上最初一座纯木结构传统楼阁

丁守存《重修武昌黄鹤楼碑记》一文记其:

“楼凡三层,记高七丈二尺,加铜顶九尺,共成九九之数”

整个鹤形的设计和尺寸计算

处处计算体现我国古代建筑中四象八卦的涵义

凝聚了中国传统建筑思想文化的精髓

清同治楼

(图片源自:武汉广播电视台)

02

建筑艺术

如今的黄鹤楼

是一座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特色的

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物

平面设计为中国古建筑传统的四面套八边形

意味“四面八方”

楼高约五十余米,分五层,每层均设跑马廊

构成“外九内五”的层次结构

(图片源自:地方美术学院壁画系)

七十二根大柱拨地而起,雄浑稳健支撑着大楼

层层飞檐,共计60个翘脚

每个翘脚下均悬挂铜铃 

各层檐面及楼顶上均铺黄琉璃瓦

屋顶正中置彩色琉璃砖镶嵌而成的葫芦形宝顶

古朴里饱凝隽逸,雄伟中流露精致

极富韵律与美感

4.山西永济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

鹳雀楼故址位于

秦、晋、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区域

——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畔

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废毁于元初(公元1272年)

本是北周时兵家修建的军事建筑

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

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

鹳雀楼正面(图源:千图网)

因其气势雄伟,楼体高阔

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

故名"云栖楼"

又因紧靠黄河

有一种食鱼鸟类——鹳雀

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

故称"鹳雀楼",也作鹳鹊楼

唐人留诗者甚多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更是可谓千古绝唱

被誉为唐代山水诗之冠

沈括《梦溪笔谈》中也称道鹳鹊楼:

"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鹳雀楼顶层王之涣铜像(百度百科)

01

历史变迁

鹳雀楼建成后,经唐历宋700余年

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

唐河中府录事李逵所书的“鹳雀楼”匾额仍旧尚存

金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

成吉思汗的铁骑踏入中原

鹳雀楼毁于烽火仅存故址

明初时

其故基犹存

后因黄河众多频繁改道

致使故址淹没,楼毁景失

数百年来留下无限遗憾

永济市委、市政府为了复兴地方经济发展旅游

1997年12月在鹳雀楼旧址附近动工复建

02

建筑艺术

新建的鹳雀楼

采用现代建筑材料施工

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

外观四檐三层,总高73.9米

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

分量57000吨

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

该工程历经几年的建设

于2002年9月竣工并正式对游人开放

且于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

被评为"中国黄河五十景之一"

其内部陈设内容结合当地特色

科普黄河文化和河东文化为主题

时代跨越中华上下五千年

采用多种方式说明

黄河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鹳雀楼景区(图源:百度百科)

仿古特性

虽较于前面所提到的三大名楼的名气稍显逊色

但复建的鹳雀楼是目前国内

唯一一座采用唐代彩画艺术的仿唐建筑

室内外完全为古建筑方式的仿古建筑

鹳雀楼内部(图源:风光摄影)

其施工步骤较滕王阁与黄鹤楼更为复杂

斗拱均按唐式建筑设计

用材甚大,材宽为280mm

按照木结构层次和顺序进行施工

构件的安装随着框架的升起逐层完成

即结构完成一层

古建类斗、拱等再完成一层

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

使慕名而来的游人得以重新体会古人的登临之感

鹳雀楼牌匾(图源:千图网)

仿古重建名楼的共性与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构架结构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采用樟卯联,二是运用斗拱。随着混凝土结构的出现与发展,除修缮工程仍采用原结构体系外,新建的仿古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部分木构架。

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都是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再现古代建筑风采的仿古建筑。

这三楼的共同特点

①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古建筑构件斗、拱,现浇圆柱、梁、枋。

②古建筑构件均要求混凝土一次成型,不再进行粉饰抹灰。

③古建筑彩绘是在混凝土构件表面经处理后,直接进行。

不同之处

但三个楼的仿古程度不同,滕王阁、黄鹤楼仅仿其建筑外形及内部装修,但在室内结构构架上,没有出挑斗、拱等构件。且二楼均为沿江建筑,斗、拱的用材较小。鹳雀楼则耗材较大,因其历史因素,不适用江南二楼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骤与工艺皆比前二者复杂很多。

四大名楼因何而“名”

清人尚容总结的简练精辟:

“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

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

词因楼生,楼因词显

若无先人的肺腑之情

四大名楼将远达不到及今日成就

若没有世代的精心修复

四大名楼早已不复存在

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又何谈名楼?

它们的文化内涵凌驾于其本身的构造材质之上

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以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山水、楼观、文字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现如今,四大名楼所在的四座城市,有三座已成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南昌、武汉)。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前往,让人们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四大名楼饱经磨练,屡毁屡建

若想了解已经的建筑外型

只能通过研究

界画、文字记载和照片的平面方式

但这也恰恰是历史建筑美的一点

四大名楼是鲜活的

它们是碎片化时间长河里的丰富呈现

凝聚着厚重的人文情感

可谓中国建筑史的小缩影

并将承载着人们珍贵的记忆不断更迭下去

参考文献:

[1]何林福.岳阳楼——自然与人文的完满结合(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7(10):120-127.

[2]傅娟,齐艳.岳阳楼建筑形状演变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6(07):132-133.

[3]何林福.从历代《岳阳楼图》看岳阳楼建筑形制的演变[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48-52.

[4]季可为.浅析岳阳楼盔顶之美[J].流行色,2021(01):28-29.

[5]王咨臣.滕王阁古今纵横谈[J].江西社会科学,1981(03):102-106.

[6]郑苏淮.滕王阁的三个审美特征[J].南昌高专学报,2001(02):9-11.

[7]塔怀红.浅析江西滕王阁的建筑艺术[J].新西部(下半月),2009(11):133.

[8]李晓佳. 初中美术课程中黄鹤楼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9]邵大为. 文化名楼的历史还原[D].武汉大学,2015.

[10]沈珉等编著.初中生必备古诗文61篇: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10:32

[11]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9:20-23

[12]蒋方校注:《入蜀记校注》卷五,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张兰香.仿古混凝土构件安装施工探讨、研究与使用——永济鹳雀楼重建工程[J].古建园林技术;2009.04.

[14]知乎:你晓得古人为什么建造鹳雀楼?【塞声寒】

制造团队:

审核:遗介君 小木公

文案撰写:安玥凝 吴秋敏 费芳芳 李玥彤

图片来源:千图网 摄图网 百度百科

排版:安玥凝 吴秋敏 费芳芳 李玥彤 周扬

遗介有话说

书声琅琅犹在耳,遗产保护路遥遥。

尽管四大名楼已然重建翻修与历史有所不同,但文化不衰,由文化作为纽带可将这情怀永续传承。相较于残柱败瓦的原貌保留,“修旧”措施更能体现出人民群众的意愿,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人笔下已经的辉煌,被赋予着时代的意义。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有考究地翻新古建不乏是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无效途径,断然不可以偏概全。

遗产保护是一个过程而并非结果。毕竟,

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

 • END• 

~神奇遗介 扫这里~

全民做保护   遗介在举动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干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