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楚共王即位之时的基础是很好的。
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将楚国的疆域和影响力都推进到了近淮北地区。
此时之中原,晋国六卿争权,小国诸侯纷争。中原的那些诸侯国们,大多感遭到了夹缝中生存的艰难。其中,宋国、郑国等国皆有举措。其中,郑国此时的选择是更多的依附楚国,在楚共王时代郑国多次遭到中原诸侯的联合征伐,大抵就跟郑国依附楚国有关。
宋国无法与楚国直接对抗,尤其是在多次对抗中宋国都落于下风,宋国最初选择了一种更为低调的方式,就是极力推进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和平会盟之事。晋楚和平,诸侯受益。
因而,全体情势是非常有利于楚国的。如果楚共王延续楚庄王的对外政策,中原诸侯的命运会愈加难测。
楚共王的性情,可以从两件事情分析一二。
《春秋左氏传·成公十六年》:“谷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王曰:天败楚也夫。余不可以待。乃宵遁。”楚晋交战,楚国大将临阵醉酒,楚共王却以天命之事搪塞,可见楚共王内心并不思战。
《春秋左氏传·成公十六年》:“楚师还,及瑕,王使谓子反曰:先大夫之覆师徒者,君不在。子无以为过,不谷之罪也。”大将临阵杀敌,醉酒误事,楚共王却承认是本人的罪过。楚共王不如楚庄王之强硬。
因而,楚共王在位期间大多数时间没有大举进攻中原,更多推行的守的政策,除了鄢陵之战中与晋国互有胜负外,其余的规模化和平都相对较少。
楚共王推行这样的政策的缘由,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缘由,那就是楚国有个重要的人物逃到了晋国。
这位人物就是巫臣。巫臣还是楚国公族中的重要人物,在野中也是有话语权的,在楚庄王时代就在楚国朝堂中为臣。
巫臣的命运转变,在于夏姬。这个女人前前后后跟随了几个风云人物,其中有国君,有权臣。最初,夏姬情愿死心塌地跟随巫臣,说明巫臣实在不简单。
巫臣带着夏姬私奔到晋国的时候,其实还没有明显的叛国行为,很大可能无非就是为了在晋国置办房产,搞个金屋藏娇,安顿以后再回楚国。
或许,巫臣也没有想到。楚国权臣子重因为嫉恨巫臣与本人抢夺申地封地,私下里就带人诛灭了巫臣全家。
此时楚共王刚刚即位不久,对于这场动乱,最好的方法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也才能稳固朝中权臣们,而巫臣就成为了牺牲者。
对于这样的态度,作为巫臣而言,当然不能接受。《史记》:“十六年,楚将子反怨巫臣,灭其族。巫臣怒,遗子反书曰:必令子罢於奔命!”
此后数年之间,巫臣全心全意服务于晋国,并且为晋国找到了一个长期削弱楚国的方法,那便是联吴抗楚。
巫臣作为晋国的使臣,带着儿子带去了吴国,同时也带去了中原的战车和作战方法。吴国的崛起,也正是在此之后。吴国频繁骚扰楚国边境,还灭掉了当年臣服于楚国的一些部族和小国。这也是楚共王无法集中精力北进中原之缘由。
上一篇:壮小伙没患“肺疾”患“心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