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一人,我怎样才能入住养老院?子女远隔重洋,谁来替我的手术签字?失智失能,谁来关怀我的晚年生活?无儿无女,谁能操办我的身后事……
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社会关系以及家庭模式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在他们的晚年生活中碰到了涉及本人人身照顾和财产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不只如此,诸如心智妨碍子女家庭、残障人士家庭等也都会面临类似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可以放心托付的人呢?如今,除了亲属、好友以外,专业的社会组织成了需求人群的一个新选择 。
独子远隔重洋为本人另找监护人
家住闵行的徐阿姨(化名)离异独居多年,独一的儿子常年在国外生活。今年7月,70多岁的徐阿姨不慎摔了一跤,医院告知徐阿姨需要立即请家属签字并手术。可受疫情管控影响,儿子从回国到见面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而徐阿姨的手术却耽搁不得。身边没有其他亲人的徐阿姨只得让远在国外的儿子将手术事宜委托给家中的保姆,再让儿子、保姆与医院召开视频会议商讨手术进展情况,最终得以完成手术。
可医治康复期间,徐阿姨禁不住想,本人年事已高,亲人不在身边的晚年生活万一发生不测,谁能第一时间出现在她身边呢 ?
通过居委会引见,徐阿姨了解到,有一家专业的社会监护组织可以帮她处理这个问题 。就这样,徐阿姨联系到了上海闵行区尽善社会监护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尽善”),在与工作人员多次沟通,明确了具体监护方案后 ,徐阿姨终于决定,委托“尽善”做本人的监护人。如今,徐阿姨已走完流程,等待公证处公证。“这样我儿子就可以放心在国外工作生活了,我本人也有个保障。”徐阿姨说道。
不少需求人群被社会和家庭忽视
去年11月底,“上海老人将300万元房产送给水果摊摊主”的旧事引发热议。其中,“意定监护”这一概念也进入大众的视线。据相关律师引见,意定监护是相对法定监护、指定监护而言的,意定监护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根据本人的意愿选定监护人。虽然普通市民对“意定监护”的认知才刚刚开始,可像徐阿姨这样对“意定监护”有需求的人群却不断存在着。“尽善”在受理征询的过程中 ,就碰到过这样一件令人唏嘘的事。
松江一小区的居委干部为协助该小区居民,辗转联系到“尽善”。原来,该居民因患有精神疾病,常常在小区损坏公共设备 、影响邻居正常生活,可该居民的父母均因病去世,没有监护人在身边,也无法入院医治。本想协助该居民的“尽善”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得知,该居民还有一个弟弟在外地。可作为独一的法定监护人,弟弟不断不肯露面,“尽善”也无法提供任何协助。
“其实在生活中,不只老年人有需求,还有失独家庭、残障人士等更需要意定监护,可这类人群往往不被关注。”尽善社会监护服务中心项目总监许瑛还提到,与大众的普遍认知不同,在已签约的老年人中,有子女或法定监护人的占大多数。
“监护社会化”或是大势所趋
2020年8月,作为全市乃至全国首家专业从事社会监护服务的社会组织,上海闵行区尽善社会监护服务中心成立了。在闵行区民政局的协助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尽善”已经为闵行区内的几百名老年人作了意定监护的普法宣讲,为全区14个街镇和工业园区的老龄工作人员、养老顾问、为老服务单位等全覆盖开展以社会监护和意定监护为内容的专业培训,同时还为近百名老年人提供了个人监护问题的免费征询服务。一年多来,“尽善”与近10位老人签订了意定监护协议,与1位老人签订了意定监护监督协议,并且还有30多位老年人表达了实际签约意向。
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法典不只在立法层面确立了“意定监护”这一法律权利,更引入了“组织”可承担监护人的职责,扩大了“监护人”的范围。面对越来越多的需求人群,谁是更值得信任和托付余生的人呢?除了身边无限的亲朋好友外,许瑛觉得,由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来担当这一角色将是个人选择监护人的一种趋势。
为顺应“监护社会化”这一趋势,“尽善”将于12月启动全国首届社会监护人培训,该培训引起了不少法律从业者、社工、涉老工作者等的关注。许瑛认为,未来,将会有更多专业的“社会监护人”为需求群体提供有尊严、有温情的守护。
找记者、求报道、求协助,各大使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上一篇:郎朗受聘浙音名誉教授 走入“尽善讲堂” 畅谈音乐之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