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大变局从未停止,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电动化和智能化也推动了汽车供应链的迸发,尤其是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话语权,但是随着原料端的价格波动与需求增长,新能源车企和电池供应商的博弈正在白热化。
从已知的数据来看,全球动力电池2022年装机量,1.宁德时代191.6GWh,同比上升 92.5% ,市占率37%,连续第 6 年问鼎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企业,比排名第 2 的 LG 新能源、第 3 的比亚迪和第 4 的松下三者加起来还多;
2.LG新能源70.4GWh,同比上升18.5%,市占率13.6%;
3.比亚迪70.4GWh,同比上升167.10%,市占率13.6%;
4.松下38GWh,同比上升4.60%,市占率7.3%;
5.SK On 27.8GWh,同比上升61.10%,市占率5.4%;
6.三星SDI 24.3GWh,同比上升68.5%,市占率4.7%;
7.中创新航20GWh,同比上升151.60%,市占率3.90%,
8.国轩高科14.1GWh,同比上升112.20%,市占率2.70%,
9.欣旺达9.2GWh,同比上升253.2%,市占率1.80%,
10.孚能科技7.4GWh,同比上升215.10%,市占率1.40%,
其他44.5 GWh,同比上升55.9%,市占率8.6%,合计517.9 GWh,同比上升71.8%。
从已知的数据来看,中国动力电池2022年装机量,1.宁德时代142.02 GWh占比48.2%;2.比亚迪69.10 GWh占比23.45%,3.中创新航19.24 GWh占比6.53%,4.国轩高科,5.欣旺达,6.亿纬锂能,7.蜂巢能源,8.孚能科技,9.LG新能源,10.瑞浦兰钧4.52 GWh占比1.53%。
从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的表现来看,动力电池的卸车量以及逐渐呈现头部化集中的趋势,尤其是一家独大的局面,对于车企和品牌来说,应该是不得已的蜜月合作,但是随着成本和盈利的需求,电池成本问题和供应链均衡的述求,在车企和电池之间的博弈,也在呈现不一样的局面。
一是车企正在独立的构建电池自研能力制造能力,亦如传统燃油车时期发动力自研自控的模式,二是动力电池厂商的扩展产能,上游延伸原材料的战略规划,实现规模与成本的可控,三是电池价格波动对于新能源车企的车型规划产生影响,比如增程车型的电改电油混合的模式,从这样的市场局面来说,动力电池厂商需要保持市场份额以及盈利水平,需要愈加激进的市场竞争手段。
从趋势来看,前十的电池厂商与新能源汽车车企和品牌都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其关系的远近亲疏各有不同,为了保持愈加密切的战略自动,一是车企的电池规划,一是电池的车企规划,不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造车势力投资电池厂,亦或是电池厂战略投资车企,都是在相互的利益耦合中的必要方式,比如比亚迪汽车销售冠军下的电池自供能力。
从中长期来看,需求波动和价格博弈将是市场的次要旋律,从市场增长向市场存量发展的过程中,增长的下滑和市场占有率的下滑,都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这也是在下行周期下的逆市场操作方式,就像存储芯片领域的逆周期投资以及面板领域的行业博弈。成熟的市场竞争模式和手段,也是新能源汽车车企与品牌对于电池领域的最佳案例,以及动力电池厂商的成功经验学习。
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从市场上来,到市场上去,不困2C端还是2B端,内部客户还是外部客户,内循环还是外循环,良性的市场方式才是应对行业环境变化的最优方式,从规模化到个性化,从成本和效率维度的价值链维系,都是行业发展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