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老家儿教育我们“三场莫入”!您还记得是哪三场吗?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可能由于现在城市人口太过密集,生活节拍太快,一些乱象集中体现的缘故,让人觉得不守规矩的人太多。所以近些年“规矩”一词总被提及,甚至一些老规矩、老礼儿都被翻出来。其实规矩不同于法律,法律有明文、白纸黑字。而规矩没有,不会有人把规矩印刷成册,向世人传播,大部分是民间商定俗成的,由人们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无非是家长告诉孩子,老师教给学生。既然提到了老规矩,那我们今天就说一个老年间家长经常教育孩子的规矩:三场莫入!这是老年间家大人教育孩子学好、教孩子自我保护、别给本人招事儿的一些经验之谈。当然了,“三场”莫入只是笼统来讲,归纳总结的重点而已,要学好、要自我保护,莫入的又何止三场?

这第一场莫入,指的是“赌场”!赌博肯定是不好的,如果说家人、朋友凑在一块儿打打小牌儿,挂点儿小彩倒无所谓,逢年过节图个乐呵而已。咱说的是专门提供赌博的场所。现在肯定是没有了,我们国家不允许开赌场,赌博是违法的。但是过去有,旧社会大到州城府县,小到乡村集镇,几乎都有赌场。家长会告诉孩子:赌场别进。要想安身立命,还得本人长本事,指着这个发财致富是不可能的,还有可能败家。除非你一回赢个钵满盆盈,从此金盆洗手。但是人的愿望是无尽头的,而且人都有侥幸心理,一旦成瘾是很难戒掉的。过去赌场里有句话,叫:赢了走,输了糗。这个“糗”不是说出丑、尴尬的意思,那是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的用法。糗的本意是饭或面食粘连成块状或糊状,老北京话:这面条都煮糗了,就是这意思。后来引申为长期待在一个地方,比如老话儿说:别一人儿在这儿糗着了!其实对于上瘾的赌徒来说,是输了糗,赢了也不走,赢了还想多赢,输了想翻本儿,没钱了押东西,当衣服,不是有句话叫“输的裤子都没了”吗?还真不新鲜,旧社会因为赌博倾家荡产、连媳妇儿都输给别人的也不新鲜。老话说:久赌神仙输!人的运气不可能老那么好,何况过去的赌场都叫“赌局子”,既然是局,就都是人做的,让你把钱赢走还叫做局吗?而且过去的赌场,背后一般都有官府或黑势力撑腰,就算你发现他们做局子骗你,你也讨不回所谓的公道,占不到便宜。所以过去家长会告诫孩子:赌场莫入,这个字,干脆别沾!

第二场莫入是“刑场”!当然刑场莫入不是说告诉孩子别犯罪,到时候别落个砍头的下场,没有家长“盼”着孩子这样儿。刑场莫入,是说没事儿别去刑场看热闹。大家都晓得,旧社会北京最著名的刑场有两处,一个是西四,一个是菜市口,其实还有一处在柴市口,今交道口一带,是元朝的刑场,只不过年代久远,没有前两个著名。那么您甭管看电视还是看小说,刑场里围观的老百姓不是有的是吗?菜市口行刑的时候,监斩官勾刑用的笔不是还有人抢呢吗?说那个能保佑学子考试得中。的确是这样,过去一些奸臣良将被陷害,行刑的时候会有百姓自发的去送,比如明朝的一代名臣于谦,在蒙冤受刑的时候,许多百姓“冒险”(留意俩字)在刑场洒祭酒,烧纸钱,大放悲声。也有遭人恨的,受刑时百姓去辱骂、拍手称快的,比如在西市凌迟处死明朝著名的权宦刘瑾时,史载“都人鼓舞称庆,儿童妇女亦以瓦石奋击,争买其肉啖之。”就是在菜市口斩一些不知名的犯人,囚车一出宣武门,沿途就有看热闹的,有的甚至一路跟着,到菜市口看杀头。那为什么又说刑场莫入呢?因为有危险!刚才说了,祭奠于谦的百姓都是冒险去的,因为于谦的罪名是谋反,你去祭拜反臣,很可能被指为同党的。再有,看行刑也有看的规矩,比如上菜市口看杀头的,这位犯人要是瘫的囚车里,说不好听的已经吓得屎尿齐流、瘫软如泥了,那就甭说了。要是赶上个昂首挺胸、慷慨赴死的,你得给他喊好儿:真豪横,是条汉子,二十年后还这么大个儿。就是垂头丧气的那个,您也别瞎议论,诸如:怕死、怂货,没胆儿就别犯法这类的话。因为你要让他听见,他随手一指:“这就是我同党!”您就说不清了,所谓“贼咬一口,入骨三分”,旧社会有的衙门又不讲理,专门欺负老百姓,抓人不一定为了破案,无非是讹钱,先把你抓进去打板子。封建社会讲口供,您受刑不过也好,屈打成招也罢,只需画了押就能判刑。这要是让他“咬”您一口,您晓得他犯的什么罪?正抓不着同党呢,您这不是白白替别人顶缸吗?就算进去说清楚了,那挨顿打再让家人来赎,是钱花的冤,打挨的更冤。所以说为了不给本人招事儿,干脆别凑热闹:刑场莫入!

第三场莫入是“火场”!这火场莫入可不是教育孩子看见着火的别管,远远儿躲开,或者袖手旁观看哈哈儿笑,那样儿教育孩子不是太冷漠,太没有人情味儿了吗?看见着火,力所能及,该帮忙还是得帮忙,特别是街坊四邻赶上这事儿。尤其过去都是住平房,北京的胡同里大都房挨着房,墙连着墙,真要是谁家失火没人管,着连了踪,那烧的可不是一家儿,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所以有时候帮别人其实就是帮本人。那为什么又说火场莫入呢?那是说,着完了的火场别进。好比说您早起来出门,路过这么一家,火刚扑灭,人家那儿正拾掇呢,您跟本家也不认识,说我进去瞧瞧,烧成什么样儿了?别介,趁早儿别凑热闹。因为赶上这种事儿,人家那儿正糟心呢!您进去溜达,有看笑话之嫌。再说人家得收拾收拾,看看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没烧坏的金银细软之类的,进来个陌生人东瞧西看的,人家会怀疑你是来捡洋落儿的。这跟趁火打劫性质差不多。赶上混不吝的再讹您一头:上来一把薅住脖领子,说我家丢什么什么了,昨晚着火的时候,趁乱还丢了不少呢。是不是你拿的?走见官去。您说都说不清。再者说本人也有危险,您晓得哪儿烧坏了不结实?掉下点儿东西再砸着。所以说为了避嫌,别给本人招骂,也为了本身安全考虑,干脆别进去,火场莫入!

虽然说有很多的规矩、讲究,已经不适于眼下这个社会了,但是有好些个老礼儿、老规矩,想想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如今把它拿出来说说,一方面算是点儿民俗知识,另一方面,也有我们值得自创的地方,您说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