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这本《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读到一半,忍不住给四周好多人分享,最近这本书彻底看完了。
后面次要讲到爱情,读书,生活,修养和美。依旧是我们这代年轻人的时代话题,句句有共鸣,处处能共情。
(如果有对前半部分感兴味的可以移步这里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上(附电子版书))
今天次要想分享两个感触很深的话题:爱情和生活。
关于理想和现实中的爱情。
小瞒儿对爱情的概念,次要来自初中看的言情小说和各大国产偶像剧。
和黄金档的家庭伦理剧不同,偶像剧不管过程如何阴差阳错,男女主最终都会相遇,编剧的“九九八十一难”也只是他们爱情的试金石,终归会修成正果,共度余生。
但这套虚拟理论在现实社会中却完全行不通,不说现实中本就没有八十一难,更多时候是,还没遇到本人的“男主”,就将本人在恋爱市场中“处理”掉了。
每个人做事有太多的中缀,过着过着就丢了坚持。本来追随的是爱情,却在父母的希望、朋友的参照中草率的选择了某个“差不多”的人。
现在自在恋爱的开放程度有很大提高,但能真正拥有这种自在的人却不多。
书中提到的一幅画【维尔旅馆前的接吻】,记忆很深。
照片中的两个年轻人在巴黎街头,在维尔旅馆前接吻,但是这幅照片并不令人愉快。第一眼看上去,照片表现的气氛是浪漫的,但是细心体会你会发现照片的焦点是路人。
现代社会,城市的意义就在这里,大家都匆匆而过,互不关注。那种人际关系的介入感、相互的嵌入感、制约感,在城市的新文明里消失了。这两个人可以在城市街头接吻,在神情淡然的行人前接吻。这个吻是自在的吻,无关他人。如果他们是在一个村庄里,那就不得了,但这里是巴黎,所以他们拥有这种自在。这张照片给人最大的感觉是沉痛,因为太多人放弃了这种自由。我们要不要接这个吻,都要看周边:别人怎样样,朋友怎样样,父母怎样样...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这种矛盾是我们今天的普遍形态,我们拥有自在,但又不实质拥有它,它近在身边,却拿不到。在追求爱情的路上,我们缺乏珍惜本人的心,我们珍惜的是别人。
梁永安教授认为: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在一起时,根本不像在谈恋爱,最初才发现是真爱,这种恋爱才是最自然的。
如果两个人无意识的谈恋爱、吃饭、约会、情人节送礼,最初顺理成章的结婚。内在的东西不一定是爱情,但是方式上又很像,这种恋爱就很程序化。
关于生活。
现在人的生活轨迹都如出一辙,年轻人结婚后,房子一买,生活基本上就不转动了。
每天下班回家,抽空就往沙发上一躺,透过那个小小的屏幕看世界。
屏幕里的世界很精彩,刷不完的旧事资讯,看不完的奇闻异事。越看越觉得别人的生活好丰富,身上肩负着十几个人的愿望,羡慕这个,羡慕那个。总拿本人的时间见证别人的梦想。
很佩服梁永安教授的这个解读:
现在的教育或者说主流思想太注重马太效应,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塔尖,比如说顶尖的科学家,著名的作家,高考状元,奥运的冠军,一线的明星等等。
我们的视线都向上集中在了金字塔尖的那部分人,但是与我们视线平行的那部分人才是社会坚实基础。
比如我们乘坐高铁经过一个隧道,隧道当然是某个设计师高端人才设计的,可真正建设时也离不开那些普通的技术员工,我们对普通人也应该怀有感情,金字塔越往底层,基数越大,我们的情感,越往底层反而越稀薄。
更多时候,我们的生活,还是要在不变中寻求一种变化。
我们一般人生活在3.14范围内,最多到3.1415,这是π的基本商定。那些你关注的人,生活之所以丰富,在于他们跳出了常规,它达到了3.1415926,甚至更远的的程度。
如今计算机已经把π计算到万亿位上了,而很多人还活在3.14里,在3.14里的生活没有自在,只要常规。
人人都有才华,只是很多人的才华被遮盖了,被他们陷入的各种热闹遮盖,在喧闹与骚动里,人人都在漂流哪有时间来本人身上找才华。
借用【维尔旅馆前的接吻】的拍摄者罗伯特·杜瓦诺对这幅画的引见:
日常生活里的奇妙清净是最动人的,你在街道上不期而遇的事情,是哪一个电影导演也不可能在镜头里给你安排出来的。不要拿本人的时间去见证别人的梦想,举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爱情还是生活。
附带梁永安老师私藏100部影单目录。
如果你也想看这本书,欢迎关注【咚吧啦呀咚吧啦】,在公众号后台发送“年轻人”,即可免费领取电子版书籍。
以上。
END
作者引见:
小瞒儿,95后自律生活实践者,‘菩萨’咪咪的主人,希望做个温暖且善良,自在且富足的人。
和我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