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语晶典——《管子》成语故事集(5)礼义廉耻/四维不张
首西 谈界 今天
潇湘水云
李家祥 - 古楚琴韵 三
礼义廉耻
lǐ yì lián chǐ
释义
礼:这里是指社会习俗、礼仪,统治者提倡的行为原则。《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体也。”《韵会》:“孟子言,礼之实节文斯二者,盖因人心之仁义而为之品秩,使各得其叙之谓礼。”
义:这里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易·干卦》:“利物足以和义。”
廉:这里是指自检,清明,方正,不贪污,廉洁。《释名》:“敛也,自检敛也。”《玉篇》“淸也”;《广韵》“俭也”;《周礼·天官·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羣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注》:“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疏》:“廉者,洁不滥浊也。”《玉篇》:“棱也。”
耻:羞耻,羞愧。《说文》:“辱也。从心耳声。”《周礼·地官·司救》:“耻诸嘉石。”《注》:“耻辱之也。”《左传·昭五年》:“耻,匹夫不可以无备,况国乎。”《注》:“言不可辱也。”《广韵》:“惭也。”《孟子》:“人不可以无耻。”《注》:“人不可以无所羞耻也。”《六书总要》:“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义。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俗讹作耻。”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举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管子认为,礼义廉耻是支撑国家的四根纲纪,只要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才能君令畅行,次序景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礼义廉耻,《管子》中所指的四维,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统称。
举例
元代关汉卿《杂剧·山神庙裴度还带》:“(旦儿云)此时世俗,惟先生之一人礼义廉耻道德之风,余者俗子,受不明之物,取不义之财--有几人也?”
四维不张
sì wéi bù zhāng
释义
四维:指礼、义、廉、耻等四条维系国家安稳所必须的道德原则。旧时为治国之纲。张:展开,拉紧,推行。
四维不能伸张。比喻纲纪废弛,政令不行。
举例
西汉贾谊《治安策》:“《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出处
《牧民》:“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踰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轴;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故事
《牧民》是《管子》的首篇。牧民意为统治百姓。本篇论述的是统治者治国安民的根本准绳和方法。管子认为,礼义廉耻如维系国家安稳的四根至关重要的纲纪,四维不张,国将灭亡。礼义廉耻是管仲的治国名言。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义”,就是本人不与人争抢竞夺妄自求进;“廉”,就是不隐瞒本人的缺点错误;“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共事。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
原文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踰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轴;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子/经言/牧民/四维》
译文
四维不发扬推行,国家就会混乱灭亡。国有四维,断绝一维,国家就倾斜;断绝两维,国家就危险;断绝三维,国家就颠覆;断绝四维,国家就会淹灭。倾斜可以扶正,危险可以挽救,倾覆可以再起,只要淹灭了,那就不可收拾了。什么是四维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人们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人们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趋从坏人。不越出应守的规范,统治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进,人们就不巧谋欺诈;不掩饰过错,行为就自然端正;不趋从坏人,邪恶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