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省考中榜却成了一场闹剧!
我:你晓得昨天加拿大的MAX彩票奖金已经达到9900万加币了吗?相当于5亿多人民币啊。
学生:这跟我有啥关系?
我:我买了,万一我中了呢!我们家一下子就成亿万富翁了。我就可以什么都不干了!退休享受生活。
学生:你要是存着这个心思,那肯定中不了,概率太低了。就算中了,也未必是好事儿,啥也不干,天天吃喝玩乐哪儿行啊!
我:呵呵,你这见识不错啊。看来你不会像我这么“蠢”;不过,古代有一个人就是这么蠢。明明晓得独木桥不好走,偏偏一门心思走下去,谁成想竟然走通了,在他54岁的年纪,是不是像中了彩票?不过,命运却跟他开起了玩笑,演出了一场闹剧-------
学生:啊哈,你要说的是“金榜题名”的故事,范进中举。不过啥叫“中举”呢?
我:啊哈!我也学你一声。这个是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有很长的历史,就是国家人才选拔制度。类似我们的省考、高考。很繁杂,你只需了解以下一些内容即可。
明清时代的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明清科举又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往往又分层次。
童试:明清最后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但很多读书人考到须发皆白,仍是一介童生。
院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历。科试也称为录科。只需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清顺治九年(1652年)的“训士规条”称:对学校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各衙门官员以礼相待” ,“生员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报学政,俟黜革后治以应得之罪;若词讼小事,发学责惩,不得视同齐民一体扑责”,即生员享受免丁粮(免役税)、食廪(国家供给衣食,优厚者称廪生,次一等为增生,初入学生员无廪膳、称附生)、政治司法特权(官员以礼相待,生员见官不必下跪,生员犯法地方官须先报学官才能处理,不得像对一般百姓一样施用刑具)。
乡试:又称为大比、秋闱,每三年一次。乡试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明清乡试录取举人名额由地方规定下达,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别为数十名到一百数十名不等,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由于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历,乡试可说是明清科举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乡试之榜明清时称乙榜,乡试则称乙科,与进士会试的甲榜、甲科相对。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部,又称春闱、礼闱。会试三场的内容于乡试一样,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明清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殿试:明清科举的最初一级考试,在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殿试内容试时务策一道,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种,临时呈皇帝圈定。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三月二十五日,新进士和殿试官员在礼部享受御赐“恩荣宴”。宴后陆续进入封官任用阶段。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编修等清要之职,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馆选或朝考,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亦进入翰林院。
学生:也就是说,只需中举就有了做官的可能,一旦做官,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过好日子了。
我:对,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封建统治阶级了,可以鱼肉百姓,贪污腐败了。
学生:那可真是比中了彩票还可恶,中彩票对别人无害啊,这中举有可能祸害百姓呢!
我:先别说祸害百姓,这范进啊,差点儿先把本人祸害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