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再看一眼林清卿,此后再无清卿世界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清卿世界——林清卿雕刻艺术展”开幕

持续十天的“清卿世界——林清卿雕刻艺术展”在今日结束了,小编不由的有些伤感。就像台湾学者将江亭所说,“清卿之后,再无清卿”一般,此次展会结束后也再难见到此规模与质量的清卿作品展了,让人唏嘘不已。小编有幸参加了9月19日下午举行的“海峡两岸清卿薄意论坛”,今天就为大家奉上此次“海峡两岸清卿薄意论坛”的深度解读。文章在前,文后有更多精彩美图与大家共同分享。

“海峡两岸清卿薄意论坛”召开

2015年9月19日,八月初七,福州,雅道巷,福建省集珍艺术馆楼下人潮济济。“清卿世界——林清卿雕刻艺术展”在集珍艺术馆举行,当天下午“海峡两岸清卿薄意论坛”在福州世纪金源大酒店举行,此次“清卿雕刻艺术展”与“两岸清卿薄意论坛”,不只是寿山石雕刻界、海峡两岸寿山石珍藏界,同时也是传统工艺美术界的一场盛会。

凡提及寿山石雕刻就少不了薄意,说到寿山石薄意雕刻一定避不开“林清卿”这个名字。林清卿,西门派薄意雕刻开山鼻祖,筑造了现代寿山石薄意雕刻的基石。如今,虽然清卿已逝,但清卿的作品以及清卿所开创的寿山石薄意雕刻不断流传了下来,近年来林清卿的雕刻艺术也越来越遭到注重,对林清卿作品的收藏,早已不再局限于福州。上海、北京、东北以及台湾、香港等地也有越来越多喜欢林清卿的藏家、学者。林清卿的“粉丝”越来越多,但还是有很多人不能了解林清卿的艺术高度,不能真正领略其作品内涵。

福州市清卿薄意艺术研究院院长陈达

在著名传统艺术家陈达先生牵头、带领下,“福州市清卿薄意艺术研究院”成立。9月19日,“清卿世界——林清卿雕刻艺术展暨海峡两岸清卿薄意论坛”在榕举办。此次活动由福州市清卿薄意艺术研究院、福建东南拍卖以及《文化生活报》共同主办。

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林清卿“粉丝”,以及寿山石爱好者的关注。19日下午的论坛中,传统艺术家、福州市清卿薄意艺术研究院院长陈达,寿山石理论研究专家陈锡铭,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一帆、郭祥忍,美术评论家何光锐,薄意雕刻艺术家郑世斌,福建省集珍艺术馆馆长、福建东南拍卖无限公司艺术总监夏浈,治钮艺术家潘惊石,以及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会长杨小河,中国贵安国石馆馆长王忠亮等业界代表齐聚一堂,更有由台湾“寿石雅集”会长杨永康带队的多位台湾珍藏家、学者参与这次论坛。此次论坛,无论是规模和档次,都算得上是寿山石界超高级别的一场论坛盛会。

福建省集珍艺术馆馆长、福建东南拍卖无限公司艺术总监夏浈

在这场“海峡两岸清卿薄意论坛”上,来自海峡两岸的代表和专家们提出了许多鲜明观点,并就一些焦点问题表达了本人的看法和建议,现场碰撞出不少思想火花,讨论热烈。

虽然想法有碰撞,不过各路代表和专家都在共同解析林清卿薄意艺术成就与风格、探讨当下薄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薄意艺术如何与书画篆刻等艺术融合。

清卿作品存世稀少?

多角度鉴赏卿清雕刻作品

作为寿山石薄意雕刻“开山祖师”,林清卿作品一直遭到藏家、大户的喜爱和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寿山石文化的传播与市场发展,林清卿作品更是遭到市场的热点关注。虽然这一两年来,寿山石市场行情有所冷却,但藏家朋友对林清卿作品的热情不减,“撇除一部分田黄材质的作品,我们在珍藏林清卿的时候多数着眼于作品的艺术效果,而忽略了材质。在这种情况下,寿山石雕刻艺术的价值真正独立于材质,这就是林清卿!”著名美术评论家、寿山石雕珍藏家何光锐先生,根据他多年对寿山石市场以及清卿作品的关注,向在场的各位评论道。

美术评论家何光锐发言

提到清卿作品,存世量有多少成为一个无法避开的问题。时至今日,已经无人能够确定,不过能仍有迹可循。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一帆就谈到,“林清卿雕刻作品时,聘有专人为其磨光,这其中就有一位长年为他磨光的老师傅,将本人为林清卿磨光的东西都作了拓片保存了下来,将它们分成了山水、花卉、人物三大本拓片。”“这个拓片就像身份证一样,是标准的清卿作品身份证明。”来自台湾“寿山雅集”的学者代表江亭表示,根据市场上流通的清卿作品,以及拓片的内容,或许能推断出数量的范围。

台湾学者江亭发言

台湾“寿石雅集”代表的吴博全先生,从学术探讨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解读:“清卿作品数量的多少会有一种误差。但是在可容许范围内,对于我们研究清卿作品、雕刻艺术,确实有它一定的价值”。不过,他也指出,从珍藏角度来说,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有一套本人的鉴赏标准,来鉴赏林清卿的作品,则是更为有意义。

要鉴赏林清卿的薄意作品,自然得与他的工艺手法、艺术风格以及时代特点等方面结合。美术评论家何光锐引见,林清卿曾是榕城中官宦之家的“秀工”,因为当时出现了一批鹿目和杜陵,各种机缘巧合下,他就便开始刻这些石头,剔皮入肉,剔地浅浮,为他薄意浅刻提供了一个无力的外部条件。

薄意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步衍化而来的,但它比浅浮雕还要浅。清卿刻石多用圆刀扫刻,因而,清卿所作即便是薄意雕,也有一定厚度,体现出丰富的层次感。林清卿刻薄意从浅浮雕开始,融入水墨山水意境最终创造了薄意雕刻,虽然薄,却保留了浮雕的立体感与山水画的层次、意境。

作为一名年轻薄意雕刻艺术家,郑世斌对林清卿作品有更多的理解:“林清卿的作品线条挺拔、硬朗,却不尖锐,没有‘火气’,因为它有厚度的支撑,画面感立体,并不只是一个平面。”

薄意雕刻艺术家郑世斌发言

清卿刻薄意,充分自创中国画的构图方式,将其融合进寿山石雕刻里。“寿石雅集”学者江亭认为:“欣赏薄意,尤其是清卿薄意,可以从雕刻技法、运刀以及构图几方面入手,但构图是最重要的组成因素。清卿的作品,就好像一幅画,画面中经常出现写意的兰草点缀,还有树木与山石的构图,没有一定的国画功底是无法做到的。不只石头雕得好,林清卿的国画水平也非常高。”

了解了清卿作品的几个特点,但要真正欣赏一件清卿作品,除了看作品,拓片也是很重要的。通过拓片,能更清晰的看出他的画面规划,进而体会它的神韵,构图设计。王一帆就表示,将清卿的作品放大后就会发现笔墨感特别强,说明他的刀法娴熟,勾勒边缘时,对位做的很好,所以作品画得越大,墨韵越强。

不过,王一帆和江亭都特别提出,艺术家有成长期,从初期到晚年的精华期,在线条力度、刀法、写意上,都会有变化,所以对于林清卿的艺术风格,应该有明确的把握。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一帆发言

融合多家之长

开创“新”薄意艺术

林清卿薄意艺术的风格,是当天代表们讨论最为热烈的一个话题,从雕刻技法到绘画,再到意境,对于清卿作品,他们都有本人的解读。

福州美术馆馆长、福州市清卿薄意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傅永强就先谈了本人的观点,他认为林清卿极擅相石,在刻之前,把人文关怀,注入到石头里,构成人石合一的情景。因为石头是天然的,并非完满,有的会产生一些瑕疵、一些裂痕,他能够毫不回避的把这种瑕疵通过画龙点睛的方式变得非常精彩,这是林清卿最高的境界,也就是所说的人石合一。

福州美术馆馆长、福州市清卿薄意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傅永强发言

林清卿曾放下雕刀,转攻中国绘画,在这个过程中,吸取了大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规划、技法和风格趣味,并在回归雕刻时,专攻薄意这一种寿山石雕刻技法,将本人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画理与薄意雕刻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雕刻、绘画于一炉。“我觉得林清卿的画面非常有画面感,这与他搞过绘画就有关系,石头上体现的画面感,从寿山石上去看,还不一定能完全看出来,可是经过拓片之后,拓片上就很完整、很完满的画面。”傅永强补充道。

陈达则认为,“林清卿的绘画不是单纯的画上去,而是融合到石头上”。通过陈达的观察和雕刻经验,他觉得不单单是说会画画就可以刻薄意,石头有石头的雕刻言语,把画意化解到石头上这正是清卿的过人之处。

“我觉得林清卿是把画家的画再冶炼成很简练的构图,或者这种适合石头的刻法来体现,看他的作品我就很受启发,觉得绘画应该从很复杂的画法提炼到很精练的角度,所以很多石头画面的处理,不是单纯绘画,他有跟石头结合的方式。”陈达进一步解释。

江亭的看法于此不谋而合,正如他不断认同的观点一样:“林清卿是用精练无比的刀法,把绘画型的言语融合转化为雕刻型的言语,也就是需要极多的实物经验累积才能达到的境界,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但是是很不容易达到的一个境界。”

传统珍藏艺术家林学春觉得,从本质上来说,林清卿有一种诗人的情怀,他的作品就像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比如雕刻人物,眼睛鼻子,在关键部分稍事雕琢,把这种意象显示出来,就有那种笔墨的效果,这种就是以意传神。

台湾“寿石雅集”会长杨永康

另外,林学春还概括说,西方走具象和笼统两种路线,中国则表达为意象,说明国人的观察方式就是以小放大,把雕琢形态与材质无机的结合,比如说林清卿那么小的一个石头,他其实创造了一个世界。

传统珍藏艺术家林学春发言

“林清卿在技的部分有他的创新,在结合材质上,他带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另外,在艺的方面,我是觉得他已经超越当时,或者说一般在石雕创作里面的格局,他结合了文学、绘画、雕刻,甚至创意、热情在里头,融合了多家艺术风格,将薄意艺术提升到相当高的一个程度。”说起林清卿的艺术造诣,吴博全这样评价。

世间再无林清卿?

当代薄意发展何去何从

不过也确实如此,林清卿可谓是现代薄意的开山鼻祖。不过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必定是经过千辛万苦才达到的形态,同时也与外部环境有关,才能在一个时代中脱颖而出。

在林清卿过世后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人把他定位为一代宗师,林清卿的艺术成就在后世再难以被超越,甚至江亭已经说过“清卿之后再无清卿”。不过,在会上江亭对此做了也作了说明: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必定是经过千辛万苦才能达到的形态,同时也离不开外部环境,林清卿毕竟是寿山石薄意雕刻的“开山鼻祖”,想要超越他的成就确实很难,但是时代在向前推进,虽然我们无法“超越”但可以“不输”。

各路代表和专家展开讨论

如何能做到“不输”林清卿,或者说如何能够成就一个像“林清卿”一样的民间艺术家,这又需要什么的条件?何光锐不断对于林清卿的文化现象给予了诸多关注,会上对此做了一个本人的解读。

先从大方向看,何光锐表示,中国的民间工艺要走比较高雅的层次,需要什么样的机缘,无非有两条路,一个就是说进入宫廷,被宫廷所注重。在宫廷所具备的文化资源,最终改造于民间工艺的样式,宫廷文化的传承,它会把民间工艺进行改造,变成宫廷趣味的东西,另外一个就是通过文化,要么工艺师本身在文化上盲目追求,有一种‘我不甘愿做一个工匠’的精神,要么就是文化人来介入工艺。

具体到条件来说,今后要再出“林清卿”,何光锐觉得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工艺师首先要有非常强烈地向上追求的盲目,他认为当初林清卿放下刻刀去学画,就是面对未知,敢于放下石头,而不是抱着学了画将来要做什么的心态;

第二,以平常心对待材料,这种平常心在我们当代工艺美术史上是比较缺乏。如果我们去买清卿作品的时候,多数都着眼于艺术效果,而不是因为它是什么品种,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寿山石的雕刻才能独立于材质的价值。清卿当初刻这些石头,就是以平常心对待每一块料,他刻得一些石头,我认为在当时也不是为了什么,但他照样做到尽善尽美。所以,如果要再出清卿这种人物的话,必须要让工艺价值独立起来,如果说工艺一定要附着于材料,是出不了清卿的;

第三,社会问题,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代表了当时的文化高度,实际上就是因为一个时代的鉴赏高度决定了当时的艺术高度。几千年来,社会上一直有个阶层叫做“文化艺术的鉴赏群体”,这群体里面有官员,有商人,有各行各业的人,他们的文化修养很高,鉴赏水平也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就不敢随意,不敢放任,才有了每一个作品的尽善尽美。不过,何光锐也指出,现在整个工艺美术还处于一个比较粗糙的阶段,整个社会对艺术的要求还没有那么高,很多还注重在经济价值上,这是很难再出现林清卿这样的艺术家的重要缘由。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来努力。

江亭也在现场归纳了三点,提出薄意继清卿之后到底怎样发展,后人要如何去突破、去变化的看法: 第一是对新的文化题材的深入探索;第二是新的表现方式的尝试或导入;第三是靠石头帮忙,利用石头本身的言语来弥补或者添加薄意工艺的视觉效果或特色。”

过程中,林学春补充道,寿山石可以吸收姐妹艺术的特点,再将其运用到雕刻上来,肯定会更好。

论坛最初,陈达还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能让更多人了解到寿山石薄意雕刻之美,丰富薄意艺术的文史材料,并为后来的雕刻艺术家们提供一些自创。当然,也期待着此次论坛的思路和碰撞的火花,能给行业的未来产生一定导向作用。

小编后记:

正如这次的“海峡两岸清卿薄意论坛”上,台湾“寿石雅集”代表吴博全就在会上感叹,“如此丰富、精彩的林清卿作品在一个展览会场上同时出现,‘清卿世界——林清卿雕刻艺术展’是第一次,去过现场两次仍旧回味无穷”。看完文章,不知各位看官能否也和吴先生一样,仍然意犹未尽?那么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挑选几件本次展览作品的精彩照片,与大家一同细细品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