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咽得下冤枉,留得住心气
作者 | 樊登读书 · 许清欢
"
亲爱的书友们,晚上好~
欢迎来到樊登读书人物栏目——《群星》。
品读群星闪耀 · 体验非凡人生。
每天一期,欢迎您的持续关注~
今天出场的主人公,她不只是宋词婉约派的一代宗师,还是一个“好酒爱玩”的女汉子,更是一个“借势而为”的公关高手。
让我们一起走进“千古第一才女” - 李清照 的精彩人生~
"
如果宋朝也有微博,那么这条#李清照手撕渣男#一定会成为公元1132年的年度热搜。
李清照,当朝第一才女,在丈夫赵明诚死后,以49岁的高龄再嫁,此举本就诸多非议;
谁知不到半年,她又把第二任丈夫告上了御史台,来了一次“闪婚闪离”。
那是“朱程理学”衰亡的宋代,“以妻告夫”被视为乾坤颠倒、败坏伦常,无数人涌入她的“微博”留言,不解与非难之声铺天盖地。
身在流言中心的李清照却不为所动,这个“渣男”不只家暴她,还企图把她千辛万苦保护下来的藏品拿去变卖。
她必须予以反击,这就是“女汉子”李清照的态度!
外界的诋毁、后世的风评,都撼动不了她捍卫本人生活的决心。
她这一生,都在为一个目标而努力,那就是:
最大限度地活出本人。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
如果你有幸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这一点,且身体力行,那会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人生起点。”
从这一点上来说,李清照是侥幸的。
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太学官员李恪非的家中。
李恪非虽然官职不高,却颇有文名,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或许是受恩师苏东坡的影响,李恪非为人开明豁达,对女儿舞文弄墨的爱好不只不加以阻难,还亲身下场指点。
当时的社会,反对女子习文的成见已十分普遍,大家闺秀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相夫教子。
大诗人陆游曾为一个女子写过墓志铭,其中提到,这个女子在十岁时得到过李清照的青睐,想收她为徒。
但女子却以“才藻非女子事”拒绝了,世人对此大为赞赏。
幸亏,李清照在父亲的爱护下,没被“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荼毒。
她不只以本人的天赋为傲,还立志在男性主导的文学领域里,争取一席之地。
为了这个目标,她一反女诗人的写作常态,不只能写下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样的清词丽句;
还能像男人一样赋诗言志,在风格上有明显的阳刚之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其中的名篇。
晚年时,她写下了著名的《词论》,文笔犀利、眼光独到,把柳永、苏轼、王安石这些词坛大腕怼了个遍。
对本人专业能力无比自信的同时,打破刻板印象的决心也可见一斑。
“股神”巴菲特的父亲曾教导他:
当本人的感觉别具一格时,就越容易被人说三道四,而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要愈加尊重本人的感觉。
不为所动,坚持自我,或许是一流人物都具备的特质,也是李清照与同时代的女作家不一样的地方。
著名女词人朱淑真,就曾留下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这样的诗句。
明明热爱,却不敢承认,甚至深以为耻,这样压抑的人生,自然不会快乐。
如果外在的命运与内在的想象互为镜像,那我们更应该服从内心,坚定地去塑造本人想要的未来。
有时候我们缺的,可能只是一点打破刻板印象的勇气。
决心活出自我的李清照很英勇,但英勇的李清照也很讲策略。
就说在李府,对她的教育有话语权的,不只是父亲李恪非,还有继母王氏。
关于这位继母,历史上没有太多记载,但我们从大文豪苏东坡的一封书信中,可窥见一二。
有一次李恪非生病,苏东坡写信道:
晓得你病了,很想去看望,但又怕你家那位不高兴,只能抄一副药方送给你,望你按此调养。
连苏东坡都犯怵的人,脾气应该不小,想要获得她的支持,李清照肯定是下了不少功夫。
这也让她很早就意识到,本人要走的这条路,必定阻力重重,与其一味地对抗,不如学会获取支持。
这个观点,也贯穿了她一生。
公元1101年的初春,李恪非的学生赵明诚递向李府递交了“提亲申请”。
李清照对这位师兄,早已芳心暗许,疼爱女儿的李恪自然没意见。
但赵明诚的父亲却不乐意,他不想儿子娶什么“才女”,宜室宜家的“贤女”才是最佳的选择。
父亲的阻遏让赵明诚打起了退堂鼓。
面对意中人的软弱,李清照又爱又恨。
但为了保住这段姻缘,她只得咽下冤枉,一边给赵明诚打气,一边教他如何应对。
过了几天,赵明诚找到父亲,说东岳帝君托梦于他,并留下了“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方无灾害”四句话。
赵父略一揣摩,这不就是“词女之夫”四个字吗?
这是上天在暗示,只要娶“填词之女”,才能让家族免除灾害啊。
于是,赵父这个最大的阻力变成了最大的助力,两人的婚事很快尘埃落定。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世人都知李清照与赵明诚琴瑟和谐,却不知李清照为了获得丈夫的尊重与支持,也是下了不少功夫。
赵明诚爱好收集古玩字画,但俸禄无限。
父亲又不情愿赞助,李清照不只陪他去各种庙会“捡漏”,还变卖了本人的嫁妆为他筹款。
赵明诚的名著《金石录》,也是在李清照的大力协助下完成的。
美满的婚姻,来自彼此的成全。
在夫妻共同生活的28年间,李清照也是佳作不断,而且无子、好酒还好玩的她,在婆家的地位不断稳固。
除了赵明诚的支持与爱护,她善于处理各方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缘由。
才华不只限于诗词歌赋,还无为人处世之道。
咽得下委屈,又留得住心气。这样的李清照,谁能不爱?
李清照虽然不断借势求存,却不是一只经不起风雨的金丝雀。
实际上,她的“反脆弱”能力很强。
公元1107年,李清照的夫家可谓大起大落。
公公赵挺之刚升了官,位极人臣只差一步之遥,谁知没风光几天就突然病逝。
丞相蔡京乘机参了赵家一本,大哥赵存诚因而下狱。
这一系列的变故,让赵明诚和几位嫂嫂又悲又怕,李清照不只要安慰诸人,还要掌管丧仪,撑住赵家的门面。
借势不是依附,更不是得到主意。该出手时就出手,不断是李清照的做事风格。
公元1127年,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二年,金兵虏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赵明诚当时在山东,夫妇二人带着十几大车文物辗转逃难。
在到达安徽时,赵明诚奉旨前往南京,只留下李清照独自看管。
临别之时,李清照突然冲赵明诚大喊:“要是城里情况紧急,该当如何?”
赵明诚说,先扔行李、再扔衣服被褥,其次是书籍卷轴、金石古器,唯宗庙礼器要留在身边共存亡。
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此时化身为英勇的文物守护者,可敬可叹。
公元1129年,赵明诚逝世,李清照不得不独自应付各方的打劫。
宋高宗有一个宠臣王太医,在赵明诚去世后不久就找上门来,要低价买走李清照手中的藏品,然后转手以牟取暴利。
李清照一边与他周旋,一边写信给刚上任的礼部尚书谢克家。
通过谢克家的弹劾打压了王太医的气焰,保住了这些藏品。
虽然侥幸得胜,但一个弱女子要在乱世之中保住这些文物何其困难。
推敲再三后,她决定改嫁给一个叫张汝舟的军官。
因为选择了一条更漫长、更艰苦的道路,所以越是坚韧,越是要学会忍耐与妥协。
这才是生活中的英雄主义。
张汝舟给李清照姐弟的最后印象是谈吐不凡,很会照顾人、值得托付。
却不想,成婚不久,这个男人就撕下了伪装。
原来,他就是觊觎这些藏品才故意接近李清照的。
真实的他举动粗俗,狡诈阴险,不只家暴李清照,还偷拿这些藏品去变卖。
李清照追悔莫及,但以她的性情岂会坐以待毙。
那个时代,女人是没有权力提出离婚的,李清照只能另想办法。
她假意顺从,让张汝舟放松警惕。
乘他外出时,迅速翻阅了家中的所有文书,终于,她发现了张汝舟在进士考试时作弊的证据。
李清照一刻也不耽搁,迅速拟好状子,直奔御史台告御状。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虽然张汝舟被革职流放,但她也因“以妻告夫、败坏伦常”而下了狱。
她不得不再次写信,向远房亲戚綦(qí)崇礼求助。
綦崇礼慕其才名,怜其遭遇,在宋高宗面前替她说了不少好话,终于让她提前结
束了牢狱之灾。
经此劫难后的李清照孑然一身,但为了保住这些藏品,她依然积极地运营着本人的“朋友圈”。
为了得到皇室的庇护和认可,她经常参与写作颂诗的活动,皇太后与皇后的生日,她会进献贺帖。
那些喜欢古玩字画的士大夫,李清照也经常与他们交流藏品,互相题跋。
不断到她72岁(公元1155年,也有说1156年)去世,这种“人脉力”不断在发挥作用。
借力打力,掌控生活,强大却不凶悍,骄傲却懂得低头。
这或许是李清照除了作品之外,最值得世人敬佩的地方。
“世界的本质是关系。”
“顺势”与“借势”,说到底,不过是如何处理与他人、与本人的关系而已。
李清照在男性完全掌握话语权的时代,不只突破圈层,成为一代“词宗”, 喝酒游戏还能样样外行。
五十多岁时写下《打马图经》,详细引见了当时很多游戏的玩法,是当之无愧“高级玩家”。
这种难得的恣意潇洒,靠的不只是她的天赋与家庭,还有她的清醒和韧性。
她正视内心,敢于追求,既不因本人是女人而妄自菲薄,也不因才华而目空一切。
势比人强时,她懂得放低姿势、顺势而为、借势而兴,最大程度地掌控了本人的生活。
这不只是一个女性,也是每一个有追求的人,该有的活法。
作者 | 许清欢,用文字记录成长,分享感悟、留住时光。
栏目主理人 | 澄子
排版 | 郑向北
图片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书目 | 《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美]艾朗诺
《披荆斩棘的李清照》樊登读书APP专栏节目
上一篇:幼学琼林 卷二 妇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