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骨龙
本文约3500字,估计7分钟的时间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在出版工作中,具有编发双注重角的人并不多,编发之间的矛盾随着市场恶化开始越来越凸显。很多矛盾源于编发这两个工种本身就存在极大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本人的职业生涯经历过几次转变。在最后做期刊编辑时,时不时会想发行是不是傻子,我们费尽心思做的东西为什么就这点销量,直到亲身去跑零售时,才发现客户的需求、读者的需求和编辑的策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就没啥关系,市场这东西确实存在,但往往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闭门造车是不行的,需要更多的实践。
第一次做期刊运营时,作为一个公司里新设的岗位,编辑、发行、老板乃至我本人都很困惑,到底这是干啥的。直到本人一次次通过跑、谈、试,才捋明白确实编发之外还有一个难以界定但确实有用的岗。
到了图书出版这个领域,其实同样的问题又发生了一遍。图书又有一点比期刊更麻烦,期刊提供的是一种阅读选择与习惯,围绕期刊做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为同一个品牌做积累。图书不是这样,每本书往往都是一个完整的主题或故事,做图书经常性是从一个战场转到另一个战场,除非系列同主题书陆续出版,不然很难有积累效果。每个图书品类所对接的作者、渠道、读者往往都会有差别。
在和Q老师及《出版商务周报》记者老师的沟通中,得知具有编发双注重角的人并不多,编发之间的矛盾随着市场恶化也开始越来越凸显,有必要捋一捋,在此仅凭着从业以来的经验说一说我个人的思考。
本文第一只是围绕所谓的大众图书市场(其实作为一个大部分产品以能否能再版为最大成就的行业,大众图书往往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幻觉),教材教辅和合作出版两个领域能否有编发矛盾这种东西我不太确定;第二,鉴于各出版单位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此尽量只强调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点,很多矛盾源于编发这两个工种本身就存在极大差异,这些差异确实会催发矛盾。
人根本就不同
我们对发行的招聘与录用标准中,“懂书”“爱书”和特定专业并不是必需项。沟通能力强、机灵、勤奋,甚至“社交牛逼症”是发行人员的默认属性。发行就算有对书的鉴别与审美能力,就算本身也是个喜欢看书的人,但具体到每本书中,往往能说的并不多。
我们对编辑的招聘与录用标准中,学历、专业、文字能力、设计能力基本是必需项,加班能力是隐藏项,“社交恐惧症”往往是编辑的隐藏属性。编辑对图书或专业存在着执念,多少都存在“为爱发电”的属性,往往会在本人喜欢的事物上,有着很单纯的坚持、执拗,甚至傲慢。
工作内容不同
发行是以完成回款任务为中心出发,日常工作次要是客户服务、发货要款、折扣政策、账期控制,及每年循环往复的各种固定销售契机与销售活动。发行并不会无视新书,发行对新书更看重的是本年度的新书品种数、造货码洋数和新书出版时间。
传统发行一手是书目,一手是渠道客户,关注的是在途款如何更新滚动。与客户谈的往往是社里哪个板块、哪品种型、哪个系列的图书,以及个别拳头品种。发行对图书的评价源于市场渠道的反馈,而并不是读者的反馈。发行日常工作中对图书信息的掌握集中于类别、定价、开本、作者、精装平装等外在属性。
编辑是以完成造货码洋或利润指标为中心出发,日常工作次要是挖掘选题,寻求作者、译者,设计封面与版式,一遍遍审读修改稿件,直至图书下厂印刷。编辑并不会无视市场,编辑更看重的是本人付出大量心血的结晶会不会被轻视甚至无视,会不会停在库里出不去。
编辑工作侧重的是某些出版方向的挖掘、规划与重组,是专业角度的深耕。编辑作为书稿的首批读者,心中自有一个读者人群定位,但这个读者抽象是模糊的,并且会存在误判、漏判。编辑对图书的评价次要来自于同类书历史战绩和本人的专业触觉。对于选题的肯定存在个人客观性、前瞻性,创新的同时总是带着风险。
起源与进化路径不同
发行首先是销售,销售的核心理念并不复杂:控制数量以维持价格,让更多的人有利可图。发行的进化路径是培养人脉,建立情报网,提升对客户与产品的把控能力。如果进化为管理层,则需要的是建构销售系统的能力和对大项目的把控能力。如果进化到开始策划做书,则往往是针对有固定需求的大市场,选题方向一般趋于大众化、定制化,容易陷于同类恶性竞争,初期质量控制不好说,但自我更新修正能力强,市场反应敏锐。
编辑首先是文化人,甚至部分编辑也是作者。编辑进化路径中最重要的是修炼内功——提升个人审美、档次、战绩、口碑。如果进化到管理层,则需要的是对出版进度的把控能力、内部协调能力与作者资源。如果进化到自产自销,则往往针对的是精准定位人群,专注于打造优秀作品,在高质量良好口碑的基础上,逐渐站稳脚跟,开辟市场。缺点是对质量的追求容易导致生产周期与生产成本失控。
编发矛盾的产生还在于市场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发行往往受外界影响较大,受手头书目制约较大,在目前销售通路、销售手段变化日趋激烈的市场中,需要自我调整的地方很多,容易陷入老的市场经验用不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
而编辑却恰恰相反,所谓“大众图书”领域固然受市场影响很大,但在一般任其自生自灭的“小而专”领域,“限量工艺品”领域却恰恰适合编辑开始发力,这也是众筹为何越来越为出版社所青睐的缘由。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市场巨变,正是近年来各种矛盾激化的根本。在此我们来还原对比一下购书场景的变化,以便更好理解市场现状。
当你走进一个实体店,任何一个展现架(不论是书架还是桌子)都能让你一打眼就看到少则二三十种,多则六七十种,甚至上百种图书。如果你对哪本书感兴味,只需要抽出一本翻翻。装帧、尺寸、手感、印刷、纸张一霎时尽在掌握。如果需要进一步资讯,附近的导购员或老板都能向你提供专业信息。当你习惯于逛书店时,你可以很快地掌握一家店的摆放结构,从而去探寻你感兴味的部分。当你常去某些书店时,店员或老板一般都能根据你的阅读习惯,向你提供最新的图书信息。明明没想买书,逛了圈书店买了一袋子书;只想买某本书,结果离开时抱走一堆书,还预定种草了一些书,这都是逛书店时很常见的情景。实体店的美中不足,就是当你想找某本特定的书时,往往很容易碰壁,这点确实不如线上购书便捷。
当你开始线上购书,不难发现,一个屏幕能显示的图书品种数是无限的,你的耐心和留意力是无限的,手指滑动和点击的次数是无限的。总有新的信息弹出,总有比图书更精彩的事涌进眼球。详情页做得再详细,那种实体店的“瞬间尽在掌握”是做不到的。当你想征询某些信息时,你会发现客服越来越难分辨是人类还是机器人,提供不了什么有用的信息,甚至僵化到让人恼火。你还会有固定去逛的几家书店,但一般就是看看有啥新书,而书店又往往会用旧书重新上架或新旧书打包上架的手段抢占新书位置,增大获取信息的难度。综合性大卖场的上新方式更是让人望而却步,冲动购物变得越来越难。
购物方式上的变化,改变了书店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这家网店和那家网店对读者而言没有太大区别,衡量比较的条件只剩价格和赠品。书店与读者间的交流变少了,了解变少了。每家网店都希望本人能独占某个品种,以区别于其他店家。这种情况下,发行所能收到的市场反馈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呢?
购物方式上的变化,对于我们做书的人而言,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品种能被人看到。实体店的高效展现、优质体验、导购服务、冲动消费,这些功能在线上销售中要通过详情页、视频推广、广告、网红带货、直播卖货等手段来实现,靠人力或财力来铺陈。这也许能在部分图书上产生效果,但全体上并不能提高什么效率,毕竟人类的身体硬件还没无数字化,人类的各种感官还是在线下更为高效。这进一步推动了图书销售的两极分化,大部分书读者看不见,自然也就卖不动,眼球抢夺战愈演愈烈。
更根本性的改变在于,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获取资讯和知识的手段,当我们对电影电视剧都越来越满足于几分钟短视频引见和双倍速观看,我们对书的期待还剩下什么?编发矛盾并不是问题的核心,而只是这个“手机废人”时代的一小部分。在当前的环境下,发行已经逐步成为废人,编辑也可能沦为废人。
新发明总是让老东西起了深刻的变化。这个时代对我们所有人提出了新的挑战,旧有的做书经验、市场经验可能都越来越不适用,我们需要重新面对书的本质,重新界定行业标准,这不止是编发的问题,更是出版运营者必须直面的问题。接下来,我会尝试围绕编发矛盾迸发的具体场景,脱离编发那么一点点,谈一谈出版这个活儿还能怎样干……
商务君最新上线“出版私房课·视频课””从0到200万,抖音实战策略全公开!“欢迎订阅!上一篇:个人出书:出版和发行的区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