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与订阅有关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手机报在每年的12月份可热闹了,今天是某市召开党报征订会议,部署明年党报发行工作,明天是某市今年订阅党报8000份,后天是某市订阅党报超额完成任务,这都算作本地旧事诲人不倦,频频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我呢,也凑个热闹,积极自动参加订阅,谁让我打小就有这嗜好呢?

还是小学生时,班里凑班费订阅《少年文艺》,这可以在学校和同学共同阅读,不能私自拿回家去独享,这是80年代初期,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每个知识分子,每年有若干书报费可供使用,家里订阅的期刊杂志立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书架上总是挤得满满当当的,《大众电影》、《大众电视》,这能提供文娱信息的期刊,很大众化,算是图文并茂,受众覆盖率最高。家里还根据家庭成员年龄段的不同,订阅了《连环画报》、《中学生数理化》,当然还有《儿童文学》。

说到文学,家里订阅的最多的恰恰是文学类的期刊,那是文学期刊的黄金期,家里的书架成了这些文学期刊的栖息地,《当代》、《十月》、《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这类期刊,连续订阅了近10年,还有一本《山西文学》也是每年都不会忘记的,这样的本土的期刊大约寄存着父辈的思乡情,我想在新疆订阅此类期刊的人家,全年绝对不会超过10家人家。等我在小学低段把汉字基本认全了,书架上所有有关文字类的图书都是我的袭击目标。

其实,订阅了期刊,它每期的到来是有基本上固定的时间的,总是在它即将要来的时候,逮住收发员总会多问几句的,深怕单位的收发员缺少工作的积极自动性,当然也有弥补断档期的方法,邻居、同学兼好友,老家是四川的,我们达成了互换阅读协议,所以《四川文学》这样的期刊,从小便培养了另一个新疆小读者了。

随着时代演变,90年代起,订阅报刊的家庭在严重萎缩,等我们高中毕业,外出求学,家里订阅期刊的数量锐减,但90年代中期,我却有过一次订阅,它基本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

《兵团史志》是一本内部刊物,就是给团场编纂新志书的人们指点迷津的专业期刊,它的上面除了大块文章,也刊登一些订阅信息,其中,《中国地方志》是它力推的广告对象,这是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对于一个非科班人员来说,如此具有指点意义的期刊,拥有它有着特别严重的现实意义,反正,我在《兵团史志》上发表的若干豆腐块,杂志社是领取了酬金的,相对来说,用稿费订阅期刊才是最合理的去处,说干就干,立刻根据订阅信息汇出钱去,到出刊期后的十来天,它会准时来到我的案头。

期刊是具有信息传播功能的,它就像一场接力赛,先是《兵团史志》的订阅信息,促使我订阅了《中国地方志》,《中国地方志》呢,又刊登了招生信息,于是我果断抛开一个临时机构的临时人员这样的角色,再一次下江南,在苏州大学学习史志写作。这一次的订阅,好厉害,全年杂志我还没有全部收到,我就把本人放到它上面信息所指引的地方去了,而且一去多年,这却是始料不及的。

现如今当吃上别的行当的饭了,你说,我能不为所外行当订阅吗?那就订吧,虽然发行到阅率极低,如果孩子要勤工俭学,拿不出5公斤废纸,那就太说不过去了。作者:王云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