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凡
图片:网络
有时候,死亡的来临,就在一瞬之间。
在令人震惊和难过的无锡高架桥坍塌事故后,一条热搜霎时刷屏:
根据官方通报,无锡高架桥事故致3死2伤。其中一名遇难者王某是位单亲父亲,他是四川人,来无锡多年,有一个16岁在读初三的女儿。
当天女儿放学回家,一个人在家等不到父亲回来,打电话也打不通,问门卫也说没看见。
到了晚上,当邻居们把她父亲遇难的事告诉她时,看到视频中事故现场父亲的车牌,女孩当时站都站不住了,哭得稀里哗啦。
民警们都在安慰她,但是孩子饭也不肯吃,陷了入巨大的悲痛之中,邻居们看着可怜又心酸,就骗她说,你赶快吃点饭吧,你爸爸在医院里可能是轻伤,你还要去陪护他
在一个单亲家庭,一个未成年的女孩,得到了独一的亲人,那种心痛,我们能够理解和同情。
但是女孩痛不欲生的样子,又让大家都心痛不已。面对死亡,所有的安慰,都显得那么惨白无力。
大家鼓励孩子要坚强,可是面对亲的死亡,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死亡,我们成年人尚且不知如何接受,何况她还是个孩子呢?
多少人在得到亲人后很长时间,都无法从悲伤中抽离,甚至有的人还出现了心理问题。
曾有调查显示,丧亲人士中有超过七成面临失眠、健康变差等问题,有82%的人在亲人去世后经常感到孤单寂寞,三分之一的人曾透露有过他杀的念头。
著名央视掌管人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几乎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中国机长》中,机长刘长健有句震耳发聩的话:“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
其中“敬畏生命”就是要英勇地面对死亡,“敬畏生命”也是死亡教育的重要目标。
死亡是人类永久的话题,没人能绕得过去。死亡教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课,老师和家长一定要讲给孩子听!
01.什么是“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和“死亡教育”三个部分。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次要是让孩子认识并珍爱本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珍惜其他动植物的生命,与大自然、地球乃至整个宇宙和谐相处。
生命教育不只仅是与孩子谈死亡,而是让孩子明白,生命存在的意义。而这正是现行教育下孩子们最缺失的一部分。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是通过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让孩子了解、认识并接纳死亡,明白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感,进而珍惜本人的人生,珍惜世界上的各种生命。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不惧怕死亡,而是为了要好好活。生命只要一次,必须要敬畏生命。
那么,家长要如何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认识生命的珍贵,感悟生命的美好呢?
1.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随时随地借助一些小事,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孩子认识生命成长的过程,学会英勇面对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慢慢理解波折是人生的必然。
2. 要让孩子懂得“死而复生”是个美丽的谎言。给孩子讲解四季的交替,昼夜的循环,树木的荣枯,以及花开花谢等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让孩子慢慢明白死亡和逝去只是生命的另外一种方式。
3. 协助孩子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的心理,让孩子懂得生命的珍贵。与孩子一起探讨对死亡认识和看法,加强孩子不能随意践踏生命的意识,懂得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不仅仅是尊重人类的生命,还包括对所有生命的珍惜,哪怕是一只小猫小狗。
4. 帮孩子摆脱焦虑情绪,用乐观心态去面对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身体的逐步成熟和学习上的压力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叛逆,这时候家长要避免粗暴的批评、责备和打骂。
要让孩子明白,本人所遇到的事情是所有人成长中都必须要经历的,我们要享受生命,珍惜生命,而不是让大好的青春浪费在与亲人之间的较劲上。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
我们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认识到生命是珍贵的,美好的,让孩子学会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感悟生命的美好。
02.孩子为什么需要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呢?
学习过“死亡教育”的孩子,不会欺凌弱小,因为他们懂得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值得尊重的。
豆瓣评分9.1分的电影《寻梦周游记》,通过墨西哥男孩子米格在亡灵世界遇到了死去亲人的亡灵,晓得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往事,最初幡然领悟了“生”“死”的意义,这是给了孩子们最温暖的死亡教育!
米歇潘说: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要英勇的人才能通过。
近年来,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都开设了死亡教育的相关课程。
那么,孩子们为什么需要死亡教育呢?
1. 在我国,不断忌讳谈论“死亡”话题,使孩子从小得到了解死亡的机会。《西藏生死书》里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预备的民族。”
我们小时候,如果问父母关于“死亡”的问题,父母通常会板着脸说“不吉利”,或用些神话传说糊弄过去,问多了还会挨骂。
我们从小没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所以在面对本人孩子提出类似问题时,常常会不知所措。
现在的孩子接触的死亡教育多来自电视剧,很多电视剧里配角要不“死了会重生”,要不因为有配角光环死不了,孩子会信以为真,所以动不动拿死来要挟。
家长不让玩手机就跳楼,家长多怒斥两句就他杀......孩子把死亡当作了逃避和要挟游戏,他们对死亡的理解,也许还停留在像童话里美化的那样“睡着了”。
但是,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死亡的残酷真相!只要懂得,才会敬畏。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北大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尊重死亡,尊重生命,该话题曾引起网友广泛关注。
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九成的受访网友表示能接受死亡教育。
正如网友在《寻梦周游记》下评论的:除了性教育,我们还缺死亡教育。所以应该让孩子从正确的途径方式去学习死亡教育,越是回避,愈容易出问题。
2. 缺乏“死亡教育”,当孩子面临亲人的死亡时,会变得胆怯,恐惧,和悲伤。《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有一期,诺一曾说,害怕爸爸会死掉。可见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对死亡有一种恐惧感。
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律,人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独立存在的。
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孩子可能会因为对死亡过度恐惧而变得胆怯,或者因为对死亡过于不以为然而伤害到本人。
当我们谈到死的时候像讨论吃饭、睡觉、玩耍一样,自然而普通,就不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悲伤的种子。
3. 只要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才能够让孩子明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善待其他的生命。根据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统计,他杀已成为中国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缘由,且低龄化日趋严重。
一个敬畏死亡的人,才会愈加珍惜生命,否则,他就会缺乏向上的力量和动力。
近年来,媒体上报道了很多这样的旧事:
8岁孩子因被老师叱骂锁门他杀;
因父亲不让玩“王者荣耀”,15岁男孩扬言要跳楼;
六年级男生因座位摆放和同学发生争论,从4楼教室跳下。
缺失死亡教育的孩子,一旦遇到波折,就会想到自残、甚至是他杀。
这些花季的孩子在他杀的时候,很多人根本不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更不了解“生命”的重要,他们缺乏对生命最最少的敬畏。
哲学家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4. 只要从小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才能让孩子英勇面对失亲的痛楚。开展死亡教育,会让那些突然面临得到亲人的孩子,不至沉陷其中,不能自拔,能够安然接受,尽快走出悲伤。
无锡高架桥得到父亲的女孩,如果从小接受过死亡教育,也就不会在听到父亲死亡时悲痛欲绝,不能自已。
得到亲人,从孩子的视角看,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他们得到了能给本人带来安全感的亲人。
正如厄尔·格罗尔曼( Earl Grollman)描述的那样:“这个世界与从前不同了,再也不安全了。熟悉的家庭生活完全破坏了。”
但学会面对死亡,才能正确地对待生命,才可以让生活继续。
正如英国的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所说,“我们可以悲伤,但是要面对现实,因为生活还要继续,我们不能整日沉浸在悲伤之中。”
03.那么我们对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死亡教育比较适合呢?
匈牙利的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研究了378名3岁到12岁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后发现,不同年龄段,孩子对死亡的认知也不一样。
(一)0岁到3岁:孩子对死亡没有概念,无法区分分离和死亡,这个时期家长不需要自动跟孩子谈死亡。
(二)3岁到5岁:对死亡孩子已有朦胧的概念,由于看绘本童话等缘由,会认为死亡是暂时离开,也就是死后可能复活。
(三)5岁到9岁:孩子已经开始接受死亡概念,孩子出于猎奇,会经常问到与死亡相关问题,建议家长不要避讳和躲闪,想办法为孩子解惑,否则会让孩子产生疑惑和恐惧。
(四)9岁到18岁:这个年龄,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发展很快,已经对死亡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渐渐明白了死亡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的。
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对死亡的话题就开始感兴味,此时面对宠物死亡、亲人去世、以及动画和旧事中出现的有关死亡的信息,总是喜欢诘问。
当孩子开始对死亡的话题感兴味的时候,就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最好时机。
那么用什么方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
1. 要器具体抽象的方式去解释什么是死亡。首先客观地解释,死亡就是身体功能的停止,如心跳、呼吸、思考的停止。其次要抽象地结合生活实例解释。
在网上看到一位特别智慧的妈妈,她是把人生比作了滑滑梯:
“你不是爱玩滑滑梯吗?玩滑梯是要排队的。人呢,就像坐滑梯一样,会慢慢往下降,慢慢地变老,等到落地后,就会起身走开,不然,就会挡住后面的小朋友。那么外公去哪儿了呢?其实外公变成小朋友重新排队去了。”
这个方法比较适合给3岁到5岁左右的孩子讲解死亡。
另外,还可以从动植物具体的生命循环讲到人的生命死亡过程。
比如,你可以对孩子说:
“你看那棵小草,它从发芽、生长到枯萎,有个过程,人也是这样,奶奶从前也是个婴儿,然后慢慢长大,成为妈妈这样的大人,之后就慢慢变老,最初就像小草一样枯萎,死去后和泥土融为了一体。”
2.用愈加具体的方式去描述死亡的形态。对于5岁到9岁的孩子,我们可以带他扫墓时,告诉他:
“死人是没有知觉的,不能再吃饭,睡觉和呼吸,就好像小鱼翻白、小狗死亡一样。爷爷死了,我们也很难过,哭是对爷爷的思念,但是,我们还要愈加努力地生活。”
让孩子体验分离和死亡的悲伤,慢慢就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3.善于借助绘本与孩子谈论死亡。现在有很多优秀的绘本,都用丰富的想象和温暖的笔触诠释着死亡的故事。我们可以借用绘本,与孩子谈论死亡。
比如《祝你生日快乐》,通过一个得癌症的女孩的离去,提示了生命脆弱的主题;
《爷爷变成了幽灵》说明了人死亡后会到哪里去;
《爸爸的围巾》讲到人终有一天会离开,但总会留下温暖的想念等等。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一课,我们正视死亡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对生命有所敬畏,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让孩子愈加珍惜生命。
接受死亡教育的孩子,更能了解、认识和接纳死亡,明白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感,进而珍惜本人的人生,并让自己的人生不断地走向更高峰!
乔布斯17岁时,接受了死亡教育,他认为“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
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我在每天晚上都会对着镜子问本人: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初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他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把每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初一天去生活,去奋斗,才有了享誉世界的声望。
《寻梦周游记》中有一句台词“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让孩子懂得,对亲人的思念是人之常情,生命的尽头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面对亲人的离去,我们能做的是让亲人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本人继续努力向上!
要让孩子记住,死亡并不代表毁灭,而是另一种方式的重生;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能给别人带去快乐!
正视死亡,理解生命,可以随时直面死亡。也可以随时出发,无悔地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这就是我们教育中最重要的一课:死亡教育。
关注@一凡亲子教育 ,为您分享更多亲子育儿、亲子教育知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
上一篇:父亲的生死,他让网友投票决定?这是国人最欠缺的教育之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