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你的童真,这也是我对你们的希望,亲爱的读者们,无论你是女的,还是男的,是兔子还是蝾螈。
这是《童年》这本书腰封上的文字,引自书籍最初部分的作者自我引见,这也是全书唯逐个处出现了作者思想的文字。
《童年》封面
《童年》是2018年在法国出版的一本新书,由法国儿童文学巨匠玛丽·德布莱辛和克劳德·旁帝夫妇强强联手合著而成。书的封面是一个小孩的背影,他站在一条小路两头,路的延伸构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这本书拿在手上很有分量,随手一翻,每一页都会看到风趣的插图,这极大的引发了我的阅读兴味。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从内容上来讲,它算不上人物传记,因为篇幅太少,所以它顶多算是人物简介,但它又不同于普通的人物简介,它把更多的笔墨用在了描写人物小时候的事件上。我想这就是本书的独特之处,把这些人的童年真实的拉到读者面前。
全书共收集了56个人物,其中包括曼德拉这样的伟人,也包括孔子这样的智者,还包括卓别林这样的艺术家,同时也有一些从未被世人记住的普通人。但在作者眼里,这些人是排名不分先后的,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一个人物的故事刚好占据了对着的两页,左侧是文字引见,右侧是插图。每个人物都有一个关键词,然后是出生年份,这不但加深了读者的第一印象,还让人直接感遭到时代和人物命运之间的某种关联。从这些人物身上,读者也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缩影。
《童年》内页
这是一本给谁看的书呢?
我认为这是一本给青少年到成年人看的书,它的真实,不太适合年纪幼小的孩子。当然书中收录了一些神话故事,但我说的真实,并不是对应虚构的真实。
这个真实,是将过去时代的凄惨直接展示在读者面前,你会看到小儿麻痹,看到孤儿,看到种族隔离,看到无家可归,看到纳粹,看到死亡。这些人的童年环境,并不如今天的孩子,书中人物的时代满目疮痍,今天那些年纪幼小的孩子,不会理解那个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世界。
如果太早让孩子看这样的书,更可能会破坏孩子对世界天然的热爱,破坏孩子对成年人的信任,甚至破坏他们的安全感。他们会生出一大堆问题,会不断的缠着父母问“为什么”,与其这样,不如给孩子看一些更适合他们的读物。所以我说,这本书只适合至多10岁以上的人阅读。
等到孩子开始对历史感兴味,对更多本人未知的世界感兴味的时候,再去打开这样的书,会更有意义。
《童年》内页
“活着为了讲述”——那些值得被铭记的故事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文豪马尔克斯的独一自传《活着为了讲述》,毫无掩盖的向世界展现了他的童年。本书的两位作者也有着这种“毫无掩盖”的特征,他们用旁观者的角度,平铺直叙的将过去的故事娓娓道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我想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尊重历史,同时也留给读者更多空间去展开联想。虽然这本书用两个小时就能看完,但是每当我读完一个人物故事的时候,我总是要沉浸一会,让思绪继续发酵。我想这就是作者不添加任何个人情感叙述的魅力所在,以无声胜有声,以无字胜有字。
56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就像一幅串联起来的人文历史剪影,这种久远却真实的呈现,就像读者亲身拿着锤子和毛刷,敲开了历史的瓦砾,挖掘出尘封已久的故事。无论那个故事长成什么样,它都是鲜活和独一无二的,而与它亲密接触的读者,都是激动不已的。
都说有一万个读者就会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有的人会从这本书中读出时代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有的人会读出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有的人会读出教育孩子的方法;有的人会读出生命的意义。
就像封面展现的一样,时代是人生之树的土壤,而童年是人生之树的根脉。没有人能不被时代影响,也没有人能不被童年影响。在大的时代土壤之下,童年的经历,决定了生命之树的样貌。
活着为了讲述,而讲述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活着。《童年》这本书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思考空间,我想这就是它最大的价值。
《童年》封底
作者简介:Mitchell,热爱瑜伽和心理学的全职妈妈,一边带娃一边享受个人成长,分享育儿育己的实用文章。
上一篇:少儿读物中的人物插图,美轮美奂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