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鲁迅为什么不信任西医?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鲁迅的父亲年轻时即得了重病,少年鲁迅得以和西医结缘,也因而结了怨。这次和西医周旋长达四年的不愉快经历,使得鲁迅终生不信任西医,他生前曾多 次表达过对西医的鄙夷之情。

在《朝花夕拾·父亲的病》中,鲁迅用漫画的笔法描写绍兴城的所谓名医:“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两个富态臃肿而又蠢笨无能的医生有个共同点就是“阔得这样不耐烦”。

他们的出诊费也高得离谱:每次诊金一元四角,特拔大洋十元,出城又加倍,偶尔出急诊,便非一百元不去。要晓得鲁迅十八岁离开家乡去南京求学时,怀里总共只揣着母亲多方筹措的十八块大洋。

他们开的药方又是多么的荒诞不经,最稀奇的是“蟋蟀一对,要原配”,鲁迅讽刺道:“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历也丧失了。”但是不管“药引”多么难得,“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暗讽医生和药商勾结敛财:“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

在这篇文章里,所谓西医,等同于巫术。

如果说《父亲的病》里鲁迅还是用文学的笔法来表达对西医的看法的话,那么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就直抒胸臆了:“西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

在《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中又有论断:“西医,虽然有人说是玄妙无穷,内科尤为独步,我可总是不相信。”

1925年孙中山患肝癌晚期,协和医院宣告束手无策时,他仍然不愿服中药。鲁迅对此十分感动,写道:“那时旧事上有一条琐载,不下于他一生革命事业地感动过我,听说当西医已经束手的时候,有人主张服中国药了;但中山先生不赞成,以为中国的药品固然也有无效的,诊断的知识却缺如。不能诊断,如何用药?毋须服。人当濒危之际,大抵是什么也肯尝试的,而他对于自已的生命,也仍有这样分明的理智和坚定的意志。”(《集外集拾遗·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

当然鲁迅本人也是个非常理智的人,当初他东渡日本,学的就是西医。鲁迅也有坚定的意志,为了贯彻对西医的不信任,他毕生没有看过西医、吃过中药。

父亲的病使得周家人财两空,也让少年鲁迅在心中埋下了对西医仇恨的种子。

那么鲁迅父亲究竟得的什么病呢?

鲁迅的父亲叫周伯宜,因涉嫌科场贿赂案,被拘捕审查,革去秀才,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其后常常借酒消愁,以致郁结成疾。

现在大家都晓得,酒精对肝脏的危害随着量的添加和饮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鲁迅的父亲因抑郁而长期饮酒,因而出现了腹胀、腹水甚至呕血等症状,他的病西医称为“臌胀”。

膨胀的医治,索来棘手,有谚云“神仙难医膨胀病”就是这个意思。这种病相当于现代西医所讲的“肝硬化腹水”、“肝癌”一类的疾病。即便西医发展到今天,对肝硬化腹水、肝癌依然没有无效医治方法。即便是通过“放疗”、“化疗”等手段,病人的结局也大多是人财两空。

如果因为西医治不好这种病,就成为受攻击的话柄,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周伯宜

当初给鲁迅父亲看病的医生何许人也?

是绍兴颇负盛名的西医何廉臣。因为对他的反感,鲁迅在《父亲的病》中故意用谐音将他的姓名颠倒写了,成了“陈莲河”。

何廉臣是清末民初一代名医,学识渊博。在西医刚刚传入中国的时代,他倡导整理医籍以保存国粹,主张通过整理文献来保存祖国医学精华,在承继的基础上发扬西医

通过对中西两种医学的比较,他认为西医学未必全可取,而西医学依然可以发挥作用。他治学严谨,对《内经》、《伤寒》以及明清各家学说均有较深的研究。

何氏一生著作甚多,先后编辑出版《医药丛书》、《国医百家》等书刊弘扬西医学术。此外,还校订刊刻古医书110种,题名为《绍兴医药丛书》。著有《重订广温热论》、《感症宝筏》等。

何廉臣一生为复兴西医、捍卫西医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其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仍然值得我们现在学习和自创

何廉臣

遗憾的是一代国医高手何廉臣并没有能够治好鲁迅父亲的病,以至于鲁迅对此耿耿于怀,成为反对西医的理由。

可是我们晓得即便现在的顶级医学会的专家院士,也不可能包治百病,如果什么病都能治好,地球上岂不人满为患了?

鲁迅少年时代,由于祖父贿考败露、父亲沉疴多年,万贯家财被耗尽,“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窘迫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家庭变故使得少年鲁迅倍感世态炎凉,从情感上我们可以理解鲁迅憎恶西医的缘由。

但随着现代西医学的发达,我们理智地评判一下鲁迅和西医的结怨,多少会觉得:一代伟人鲁迅先生也是有一点偏激的吧!

来自莫邪青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