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背哭一代人的《琵琶行》被改编成歌曲了,竟然好听到炸裂!
请点击标题下方的“光明微教育”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动态~
白居易《琵琶行》,大家都背过的吧?
做得出下面这个送分题吗 ▼
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大珠小珠落玉盘。
____________, 此时无声胜有声。
怎样样?
有没有想起被高考古诗填空支配的恐惧?
白居易这600多字的长诗
背哭几代人啊!!
不过,最近小编发现了一个神器
竟然有人把《琵琶行》写成流行歌曲了!▼
水墨风格的绘图
配上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
5分半钟塞进了600多字
两头还有戏曲唱腔!
这首歌5月4日在网易云上线
马上就有999+评论 ▼
B站上弹幕炸裂 ▼
有高中生跪求《离骚》▼
看到主创卡斯字幕上
作词:白居易
网友这样评价▼
哈哈哈,王菲表示不服 ▼
作词的确很大牌
那么,制造这首歌的团队到底是谁呢? ▼
钱报记者联系上这个“平行世界工作室”
发现这个团队全是名校毕业的90后学霸
古诗词变身为流行歌曲,不只是简单加上一个曲子,更表现了谱曲者对于诗词本身的解释力。于听者而言,演唱者的表现,加上诗词与曲调的搭配,让人对古诗词有了更丰富的体验与理解维度。
这种“二次创作”的好处颇多,令更多人加深记忆更容易背诵倒还是其次,从谱曲到听或是唱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们对诗词背后的传统文化的吸纳与利用的过程,是另一种“学以致用”。相较于全文背诵,这显然是一个更高阶的能力,也是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传承。
创造性传承,其实也赋予了传统诗词新的生命力。创作者并未完全拘泥于原作的情感局限,而是“试图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这篇名作。”这种创作思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不乏启示。
在对传统诗词的解读上,我们的教科书总是习惯以标准答案的思维去灌输孩子,弱化了他们对于诗词的自我理解和发散能力,不只不利于激发孩子对于传统文化的兴味,反而添加了隔阂,这其实也压缩了诗词本身的内涵。
传统文化作品,不是不可以有权威解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时代的人对于传统文化作品难免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让他们知晓创作者的原意当然重要,但引导他们挖掘本身对传统文化作品的看法,并借此创造新的承继方式,于文化传承的角度显然更为重要。
因为归根结底,传统诗词并不是拿来背诵的,其内嵌的传统文化意蕴被接续才是关键。
传承传统文化,看似是个宏大的系统,但落脚点并不高深,次要还是要看其在现代人的生活介入上,能够发挥怎样无形或无形的影响。我们往往忽视的一点是,不少传统文化,比如古诗词,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民间文化,比如《诗经》中的“风”,就是民间歌谣,是对民间文化的“采风”。只不过在传播的过程中,它不盲目地被逐渐精英化,加之时代阻隔,与大众产生了距离。
所以,不应该将传统文化推向一个封闭的神坛。只需把握好创作边界,就应该鼓励像《琵琶行》被改编为流行歌曲这样的创造性传承。
在此需要剔除的两点认知误区是:
一,传统文化作品并没那么脆弱,合理的改编、演绎,并不会形成对文化的亵渎,相反会使其内涵变得更丰厚,并易于被接受;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充分发挥和吸纳民间的创造热情,走出封闭、单一的传承路径,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对传统文化作品的阐释和表现中来,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而不是止于背诵。
光明教育工作室出品
| | | | | | | | | |
内容:光明日报,钱江晚报
图片:网络
统筹:陈鹏
制造:邢妍妍
你还会喜欢:
光明学人:
光明学人 中国学术
光明特色人文表达
光明讲坛:
“不求标新立异,但寻实事求是。
祈愿思想灿烂,又望文才熠熠”前往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