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抱歉,在此我并不想推荐名字,而是想说说我的心里话,可能要扫兴了。
我对诗经、楚辞起名的态度向来谨慎。个人认为其中一些名字作为表字、斋号、昵称、网名皆无可厚非。但若作为本名登记在册,伴随孩子一生,这样并不妥当。
平时有很多家长向我征询,其中一些家长很有默契,一同问我“起名某维桢、某嘉卉、某炜桐、某蓁蓁好不好?”每次在公众号消息里看到这些名字,我都要默念一首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和家长们详细聊过之后,我也略知了彼方的心理。
其实很多拿诗经楚辞名字来征询的家长并不通晓上古汉语,甚至也不是真心喜欢诗经和楚辞。恕我婉言,多数家长是在跟风;还有一部分是偷懒,想在网上找现成的名字(恰好网上诗经楚辞起名的帖子最火);也有一部分家长是想满足虚荣心,希望对孩子的名字有的引见。
上面这些话说的比较直,但都是实情。
接下来我再分析一下为什么那些名字不适合给孩子起。
涉及现代汉语中的生僻字,辨识度差,在现代语境中显得不自然:
典型例子:蓁蓁、清漪、珵美、琇莹、雱霏、芃芃。
不可否认,诗经里的一些名字寓意很好,然而其美感只限于上古汉语的语境中,若脱离其语境,用于现代,一旦涉及生僻字,则会令人难以捉摸,既会给人以矫揉造作、不自然的观感,也会直接形成被误读、误写、误会的困扰。
典故缺乏历史传承,含义在现代难被品读,达不到预期表现效果:
典型例子:燕绥、缉熙、渥丹、雅南、骏惠。
相比前者而言,这类名字的副作用没那么严重,部分名字可以做到自然得体,但要展示风采就很牵强了。一些名字的典故、寓意的确不错,但非常可惜,这些典故没能得到后人的无效传承,未能流芳百世。如今再用这类名字,会有一种“回光返照”的感觉,其中含义并不容易被品读出来,显然达不到理想中的表现效果。
说白了,那些在写作文时都觉着别扭,怕表达不到位的典故,用于起名当然也不合适。名字内涵不能指望引见来彰显,“不言而喻”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在姓名发展史中时代感过强,呈现明显的流行或保守风格,不够脱俗,难以彰显气质:
典型例子:静姝、嘉卉、秉文、馨宁、哲成、炜彤、琼华、思齐、弘毅、鹏飞。
这类名字大家应该深有体会,名字都有典故,含义也都很美好,但用的人一多,就会显得很没气质。
时代特征对姓名的辨识度、格调和观感影响都很大,过于流行的名字显然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寓意多么深刻,表现力都会相当平淡。
格调轻浅,不够得体:
典型例子:芃芃、陶陶、彬彬、金玉、伐柯。
依然是名字的观感问题,很多时候,名字给人的直观感受和真实内涵不是一回事。例如陶陶这个名字,大多人看到这个名字并不会联想到“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的典故,只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个印象可能是一个愉快活泼的孩子。这样的名字作为小名不错,但若作为成年人的本名,显然会引起争议,不利于彰显气质。
当然,诗经、楚辞也不是完全不适合取名,其中也有发挥空间,但以上四个问题覆盖面实在太广,多数家长都低估了从中起名的难度。
最初,还是要谈一谈我的经验。
首先,名字不是非得引典故不可,这个不必跟风,没有典故的名字依然可以风采照人,“女诗经男楚辞”只是一家之言,不必奉为圭臬。
其次,上古汉语与现代差距太大,与诗经相比,唐宋诗文更容易被品读,传承性也更好,显然是效率更高的选择。
再者,我们晓得很多民国时期的名人名字里有典故,但实际上,这些名字多不是本名,有的只是字号,有的是后改的雅名、笔名,这些与本名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最初,还是建议家长们目光全面、长远,在考虑含义的同时,把名字的表面功夫也做好,避免对寓意过于执着,剑走偏锋、顾此失彼。最好能够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孩子未能独立思考时先起一个清新脱俗、自然得体的名字,不要给孩子添麻烦,待其成年后,再尊重其本人的选择,从名或行字均可。
当然了,我所说的也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希望能有更多家长对姓名有更全面的认识,采用合理的起名方式,为孩子馈赠一个受益终生的礼物~
上一篇:古诗词取名女孩:古诗中寓意好、富有文化底蕴的女孩名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