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课本有这样一首备受争议的古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中那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引发了很多网友的争论。
有网友表示,本人很清楚地记得,上学的时候学习的是“斯人”,但是也有网友表示,从来就没有什么“斯人”,记得斯人的都是遭到了电视剧的影响,因为在已经爆火的电视剧“甄嬛传”中,就已经说过“斯人”。
随后人教社编辑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出来回应,称其查找了已经三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从来都是“是人”,根本就没有“斯人”的版本。
此回应一出引发一片哗然,让部分深信本人已经学习的是“斯人”的网友,开始怀疑是不是记忆出现了偏差。当然也有部分网友表示,本人肯定不能记错,因为当初老师还特意解释了这个“斯”字。
而记忆中不断是“是人”的网友,开始纷纷表示“看到了吧,本来就没有什么斯人”。
于丹回应“斯人”引热议,其实三本教材中都曾有过“斯人”
因为网络上的对“斯人”和“是人”的争论很大,一时间也不晓得是教材改版了,还是大家的集体记错。于是有人专门采访了于丹老师。
相信已经看过百家讲坛的学生,对于丹老师并不陌生。作为北师大的教授,于丹老师本人的看法。她认为,现在考据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的意义并不大,这个争论应该交给学术界的人去研究,我们普通学生就晓得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
不得不说,于丹老师的回复十分有技巧,毕竟在这个问题上,不管是支持“是人”还是“斯人”,都会引发争论。
不过对于部分网友来说,已经学习过且本人印象很深刻的文章,现在收到了人们的质疑,自然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很多网友还是想要探寻真相,难道教材中就没有过“斯人”的版本,真的是大家“集体失忆”了吗?
还真不是,有来自北京的一位网友,晒出了19版的语文教材,上面确实是“斯人”。随后还有网友晒出了其他两版教材,都是使用的“斯人”。也还坚持是“斯人”的网友们一个真相和洁白了。
曼德拉效应屡次出现,是记忆出错吗?
其实不只仅是《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这一首古诗,现在学生们学习的书本中,有很多古诗的读音还有个别字,都和之前学生们学习的有一定的偏差。
就比如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有一首古诗,叫做《山行》。在以前很多学生的记忆里面,第一句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当年读作xia,但是现在的学生们学习的已经是xie了。
还有《过华清宫》中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当初是读的是ji,现在读qi。但是你说是以前的学生记错了吗?那肯定不是。
有一位家长发现本人上学的时候学习的是古诗《锄禾》,现在却变成了《悯农》。难道又是曼德拉效应。其实并不是,也是因为教材出现了改动,所以出现了这样的差别。
据此,教材出版方也做出回复,是因为要更尊重“原文”。尊重字本来的读音和意思,所以现在很多古诗都出现了细小的差别。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的进步,教材出现了改版也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是不能因为改版,就否定了过去的读音,这相当于抹掉了以前学生们的记忆,自然会让人心里不舒服。
语文古诗的比重越来越高,学生们要多注重
相信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发现了,随着教材的不断改版,古诗在整本教材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而且还添加了很多需要学生们背诵的文章和古诗词。
古诗词和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最好证明。学生们不要抱怨语文课本中需要背诵的古诗词太多,多试着去理解,了解当初的故事背景,也能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协助,毕竟在学习阶段,得语文者得天下。
写在最初:
语文看似是所有学科里面最容易学习的学科,但是想要得高分的难度还是很大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还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等到学生们打好基础后,再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提高成绩也不在话下了。
今日话题:你记忆中学习的是“锄禾”还是“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