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是谁将时光对折?
一半是秋色一半是月色。
人生忽如寄,
剪一段秋光作伴吧,
可是,今夜长安城落雨了,
不见一缕月光,
于是我把思念藏在心间:
一半给家,一半给远方。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在造物赐予人类的财富中,月亮不断是人类诗词中的永久意象。宋人葛立方有言:“月轮当空,天下之所共视,故谢庄有‘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句,盖言人虽异处,而月则同瞻也”。(《韵语阳秋》)在清净的夜色中,人们望月、赏月、玩月,也外行旅中对月怀远、思念故人。
月的亘古长存,最容易唤起人们的诘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但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最终只好难过地发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类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水光月色消融于无际,让人深味着人生短暂的寂寞,从而愈加呼唤生命间的温情;回忆起今夜的扁舟子与相思明月楼,当然也为摇情的落月披上了多情的面纱。
在月夜之下,人们最能享受闲适与清欢,抛却尘嚣与世俗的烦恼,暂时沉浸在自然之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王维,因仕伪朝而留下污点。他逃避着现实,与孤单为伴,追随着竹林幽静处的寂寞。而彼处明净的月光,留给他一份难得的宁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静谧的孤单伴随着自然的灵动,或许也是治愈王维的一剂良方。
玩月总是雅士不可或缺的风流,而雅士自有特殊的玩法。若是“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或者“亦楼亦船,名娃闺秀,邪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这便俗了。真正为雅士所欣赏的,永远是清净之月,必须“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方是“看月而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张岱《西湖七月半》)。月不只是欢聚的由头,也不是赏玩的对象,而是心灵的知己。
古代诗人中最引月为知己的,可能就是李白了,月夜之下,孤单的他却潇洒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与李白共享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寂寞,成为他倾诉的对象,而在“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的光影旋舞之间,月、影早已与李白融为一体,化为一个孤单而又高洁的生命个体。
我们总喜欢《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最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为这里寄托着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当我们咏唱它时,也寄托着我们对亲友的思念。月亮总是那轮月亮,而身处四方的人们共同欣赏着这轮明月,也就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共情感。而作为团圆的节日,诗人们甚至相信“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栖白《八月十五夜玩月》)如此,竟是月亮多情,还是诗人多情呢?
、
风趣的是,明月虽然意味团圆,但古人对月中世界的想象,却充满了清冷与孤寂。月宫被称为“广寒”,相传为嫦娥所居,而传说中的嫦娥因为盗取后羿的不死药,而独自升入广寒宫,所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对月宫孤单的想象,就连苏轼都会觉得“高处不胜寒”,与其在此“起舞弄清影”,还不如重返人间。于是,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中,苏轼笔下的月夜变得缠绵,也带来一份人生的安慰。
明月让我们感遭到孤单与静谧,它模糊了时间与生命的界限,也唤起了我们的思念之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转眼又是中秋将至,走入这样一个良夜,望月的你又会想起了谁呢?
建国以来中秋节历史变迁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幸福过中秋
1949年的中秋节是10月6日,也就是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之后。开国大典时的场景都牢牢地留在了亲历者的记忆深处,直到今天,那种激动仍然无法放心。
礼者仍寥寥无几。节后,各式月饼堆积如山。
1951年
“抗美援朝”月饼模受欢迎
抗美援朝和平打响后,那年的市场上出现了“抗美援朝”月饼模。整个模子是用一块褐色方形硬杂木手工雕刻制造而成,凹槽直径在12厘米左右,比现在市面上的月饼要大。深度在2厘米左右,凹槽中手工雕刻的花纹线条流畅,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最具吸引力之处就是月饼模两头宋体雕刻的“抗美援朝”字样和一颗大大的五星。
1954年
中秋节食品比以往丰富了
在1954年发黄的《人民日报》上,有这样一则通知:中国食品公司北京市公司和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已经为首都人民预备好大批中秋节食品。在八月初,中国食品公司北京市公司的采购员就出发到西北区的甘肃和内蒙古草原采购牛羊。现在东北的苹果、广东的香蕉等已经源源运来北京。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已经采购和组织加工了一批肉、鱼、水果、月饼等食品;有些商品的数量,比去年添加一倍左右。为了便利市民购买节日食品,城区消费合作社将设立一部分临时水果摊和肉摊。
1959—1965年
食物凭证供应少得可怜
1959年,粮油副食和日用工业品已经按户口凭证限量供应了,过节的月饼生果等也不例外。
自1959年下半年开始用粮票了,到1960年,拿着粮票也不容易买到月饼了。中秋凭证供应少得可怜的食物。月饼供应同上年看齐,价钱都贵了。中糖公司门市部的月饼卖10元一个。一个青年工人月工资可能才20元,那一个月饼相当于半个月工资,按现在的收入计,相当于1000元一个月饼。
1978年—21世纪初
中秋节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自1978年以来,中秋节的风俗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每年中秋节,地方电视台均举办专题晚会,共庆中华民族大团结。
曾中缀16年的上海冠生园在1979年重重生产自制中秋月饼,恢复供应。与此同时,为减轻中秋时集中购买的压力,月饼预定券也开始出现,而且供不应求。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这首深情婉转的《十五的月亮》在1984年的中秋晚会唱响,从此风靡全中国,成为那个年代的人心中永远难忘的记忆。
但愿人长久
天涯共明月
雨落长安,只需心中有月,不怕昼短夜长。
秋虫呢喃,雨打芭蕉。
年年岁岁月类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谁与你平分这场秋色?
文字 | 任婧&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 | 任 婧
上一篇:「会员风采」伍斌 || 诗词一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