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每一个玩笑举动里其实都包含着真心,你能否有想过这样的问题?
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行为现象,就像是人虽然可能作出许多夸张而戏剧性的行为,类似于恶作剧,类似于表演。但从心理学上来说,人的一切行为背后都有真实心地的参与,也就是说你以为的假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有与此行为相应的真心与真性。
就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个人可能以玩笑的方式来向本人喜欢的人表白,也有可能以夸张的生气方式来表达本人的不满,然后解释说这是一种并非真实的表演型行为。但一个人最好能够避免这样的表演,因为它可能会逐步取代你的真诚,让你成为一个浮夸而让人难以信任的人。
早在宋朝初期,就有这么一位理学大儒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把它写成一篇小短文贴在牖窗上,叫作《砭愚》,和另一篇《订顽》一起,成为了流传千年的名篇。这位大儒就是北宋五子中的张载。后来程颐将之改名为《东铭》和《西铭》。
这一篇《东铭》就着重讨论了这个心理现象,并对此作出了批判。我们来一起看看他是怎样说的吧。
“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发乎声,见乎四支,谓非己心,不明也。欲人无己疑,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失于声,缪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欲他人己从,诬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长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 ” ——张载《东铭》
首先他就直接指出这个现象,说戏谑的言论和行为其实都有背后的思维在起作用,即表演之中都包含有部分真实的心意。发于声音言语,表现于四肢,而说这不是我本人的真心所作,这是不明事理的说辞。而本人是这样的言行举止,想要人不怀疑本人的心地和行为动机,怎样能够呢?
过分夸张的言语与真心是有差别的,过分的行为也远离于诚实,这既然已经从声音里和身体上表现出过失,而声称自我本来就是如此,这其实是自欺,还想要他人认同本人这样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欺人。所以一个人的言行表现如果远过于真实的心理形态,那么这就是掩耳盗铃。
要么把出于本人真心的言行归咎于戏谑,要么把缺乏思维的失当言行诬枉为真诚,而不晓得对自我的言行加以警惕,使之归于真诚不造作,反而归咎于并非出于自心的戏谑之上。长此以往,这个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傲慢,而言行皆远离于真诚,变得荒诞不已,还有什么比这更蹩脚的吗!
这样一篇短短的文字,可谓字字玑珠,每一句都指到了痛处,把人心远离于真诚的现象说得十分的透彻。如果用这样的一种理论去调查现代人,是不是很容易就理解了呢。
因为现在的人已经越来越朝着他所批判的那个方向走去了,行为越来越趋于滑稽,心理越来越近于虚伪,所有的言语和行为都表现出一种戏剧化的样子来。而这是十分危险的事。
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地得体地表达本人的性格,那就必然向着虚伪走去。而虚伪的危险不只仅是戏谑的态度,而是无法掌控自我,容易走向极端,既有可能因而伤害到他人,也因而必然地伤害到本人。一个不能保有诚实的人,其人格与精神必然走向卑微和软弱,乃至走向邪恶与狠毒。这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千年前张载的这篇《东铭》,其现实意义到了今天来看,是越来越重要了。而当初贴着这篇文字的那扇窗户已经不知腐朽于哪里了,或者已经化为尘土了罢。好在文字还在,只需文字还在,我们就无机会从中重新获得思想,无机会去思考什么是利己利人的,什么是损己损人的,以此来修正人生,走上那更广阔的道路。
本文作者:鱼生
参考文献:张载《东铭》。
感激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