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如半夏泻心汤医治“痰气痞”,大黄黄连泻心汤医治“火热痞”,附子泻心汤医治“寒热痞”,生姜泻心汤医治“饮气痞”,甘草泻心汤医治“客气上逆痞”。我们从《伤寒论》看,这五个泻心汤并不排在一起,而是参差于结胸、悬饮、水气等证之间,以资对比鉴别,宾主假借,从而加强了辨证论治的效果。
“心下痞”可见于伤寒,又可见于杂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的成因,可来自于伤寒的误下,又可发生于饮食不节和脾胃不和,故它应属于脾胃病的范畴之内。但是,“心下痞”的病位却赋予了一定的辨证意义。因为“心下”处于胸之下,腹之上的夹隙,而为阴阳之交,所以脾气之升,胃气之降无不以“心下”的交界为必由之路。因而,“心下痞”的出现,多反映人的阴阳上下不和,升降不利,以及脾胃失调的问题。
“心下痞”和“胁下痞”,在病机上有些类似,都属于阴阳各半的病位,只不过一在身侧,一在身中罢了。痞者塞也。“心下痞”指的心下(相当于胃之上脘)发生痞塞,这是气机不利的病变,并无实邪凝结,故有“但气痞耳”之说。所以,用手按之濡软无物而为辨。也有个别患者,亦可见到心下突起一包,形如鸡卵大小,用手按之则消,抬手则随之而起。这种病情也同属于“气痞”的范围,而不必为之惊慌。另外,《伤寒论》记载的“心下痞”是没有疼痛的,但临床观察,不痛与痛两种情况皆有,为此不要一刀切,庶免于片面。
我体会:泻心汤的五个“心下痞”应分为两类: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属于脾胃不和,升降失调的一类;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属于火上水下、阴阳不交的一类。两类心下痞,病变却有脾胃、心肾之分,但都以上下、升降的阴阳失调为成因,故可以综合在一起讨论。现将两类心下痞证候分析如下:
一、脾肾不和痞类
(1)痰气痞
症状:心下痞塞不适,呕吐,恶心,大便作泻,每日两三行,不成形,脉来弦滑,按之无力,舌苔白腻。
治法:和胃涤痰,调中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大枣。
方义与分析:
半夏泻心汤,属于“八法”中的和法。它的煎法同小柴胡汤,也要“去滓重煎”,而且两方也只是一药之差(小柴胡汤多一味柴胡,半夏泻心汤无柴胡而多一味黄连)。所以,一和少阳之气,一和脾胃之气,为后世医家开辟了和解法的治病途径。
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早已被人所公认,按照注家的意见,此方是治“痰气痞”的,余对此说昔常疑之。后在临床治某司机的心下痞,而兼有呕吐之证,遂按“痰气痞”治,仅服一剂,大便泻白色痰涎甚多,病竟从此痊愈,方知古人之言,信不我欺。
(2)饮气痞
症状:心下痞鞭,时时嗳气,带有“食臭”味,而大便作泻(比半夏泻心证下利更重),腹中不时发出肠鸣音。并且还可兼见胁下疼痛,或者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证,脉沉弦无力,舌苔多呈水滑。
治法:补脾和胃,温散水饮
方药:生姜泻心汤:生姜、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
方义与分析: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添加了一味生姜。此因痞挟饮气,非生姜之辛则不能健胃散饮而消水气。清人吴谦则主张本方应加茯苓以利水饮,验之临床,其说可信。
余曾治男性患者丁某,年47岁,主诉,胃脘痞满,时而隆起一包如鸡卵大小,按之即没,手抬又起,并不疼痛,且频频嗳气,带有食臭味,腹中作响,胁下疼痛,面目虚浮,小便少,脉沉,舌苔水滑。余辨为“饮气痞”,用生姜泻心汤加茯苓,服两剂而心下之包消,痞满觉舒,又服数剂,而病痊愈。
(3)客气上逆痞
症状:心下痞鞭,胀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腹泻日数十行,腹中肠鸣,水谷不化。脉来濡缓无力,舌质淡,苔薄白。
治法:温中补虚,平抑客气
方药:甘草泻心汤:甘草(炙)、大枣、干姜、半夏、黄连、黄芩。
方义与分析:
本方没有人参,根据半夏、生姜两泻心汤皆有人参的推断,以及《金匮要略方论》记载有人参,本方应加人参,是乃零落之误。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的药味相仿,所不同的是本方以甘草为君,故其剂量又大于它药,至于重用甘草之义,取其补中益气,以缓客气之逆,寓有强主弱客的辨证思想。
二、心肾水火不交痞类
(1)火热痞
症状:心下痞,按之濡软不鞭,心烦,尿黄,或兼鼻衄,脉关上浮,或见数滑,舌质红绛,苔薄黄。
治法:清热消痞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
方义与分析:
“火热痞”为心火不下交于肾,反气痞于心下,乃是火上水下,水火不交的一种病变。《伤寒论》对此证的描述比较简单,只提了一脉和一证。
一脉,就是“关上浮”,关脉是候中焦病的,“浮”在此泛指阳脉而论。关上见阳脉,反映了中州有火热之邪的问题。
一证,指“心下痞,按之濡”。濡通软,即心下虽然痞塞,而按之却又柔软不硬。说明此证并非实邪结聚。如果把一证一脉联系起来分析,就不难看出这种心下痞属于火热之痞而非其它气痞。
余于1967年,参加赴甘肃医疗队,治一吕姓农民,牙痛腮肿,心下痞满而烦,其脉滑数,舌苔薄黄。辨为心火痞塞而不下交于肾。乃用大黄10克、黄连10克,用滚开白水浸渍代茶,约服一碗,其病遂愈。
(2)寒热痞
症状:心下热痞,兼见恶寒汗出,脉寸关浮而尺反沉。
治法:温寒固本,清热治本,标本兼顾
方药:附子泻心汤:附子、黄连、黄芩、大黄。
方义与分析:
本方的药物有寒有热,医治应分标分本,使各司其职,煎法要求用滚开水以渍三黄,取其气寒以清泄心下之热痞,又专煎附子,取其味厚力雄,而温补肾阳之虚,然后兑在一起服之,则温阳固本,清热消痞并行不悖。
三、总结
约而言之,这两类不同的“心下痞”有清浊之分与寒热之别,然其病位必始于心下者,以心下为阴阳之夹界,气之上下必经之路故也。在五个泻心汤中,又可归纳为二,即以半夏泻心汤为首的脾胃升降不利痞,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首的水火不交痞。至于在两方基础上的加减变化,则因人、因证而异,应明乎心,应乎手,触类而通之。如斯,则又非五个泻心汤所能尽之矣。
四、个人观点:
以上是刘渡舟教授观点,笔者结合本人所学所验认为《伤寒论》131条明确提出“痞”的成因:“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这条比较“结胸”与“痞”的成因,前者是发于阳而误下,后者是发于阴而误下。笔者在认为“发于阳”即病起于“中风”,“发于阴”即病起于“伤寒”,因而本条“痞”的成因,是指先是太阳伤寒,即外感寒邪在表的前提下,若经过误下则邪气入里,是成痞证的成因。“误下”是痞证的基本条件,在多条痞证条文中均有强调,如《伤寒论》156条说“本以下之,故心下痞”,244条说“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金匮要略》二十二篇7条又说“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均是强调了误下在痞证生成的重要因素。
除了误下以外,“伤寒”的前提亦是另一重要条件。如在《伤寒论》149条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本条先是“伤寒”的基础而见柴胡证,因而选用小柴胡汤,但紧接在误下以后,假若仍见柴胡证,则可继续选用小柴胡汤,假若不见柴胡证而见“但满而不痛者”,此即属痞证,可知“伤寒”而“误下”是痞证生成的重点缘由。“伤寒”而误下是一般心下痞发生的成因,但并非所有心下痞必须要误下。《伤寒论》131条的目的只在强调“结胸”与“痞”两者均可误下而来,是从其病证转归而判断误下前的邪气性质前提,131条目的并非说“痞”与“结胸”必须是有误下的基础,
现代解释“痞证”的时候,多理解为“中焦”的寒热错杂,而忽略了寒邪在下焦的病位特点。在《伤寒论》151条说“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本条一开首说的“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的典型脉象,如大青龙汤证见脉浮紧,可是被误下以后,这里说“紧反入里”,紧脉是“伤寒”的典型脉象,如在《伤寒论》第3条说“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可证,本句重点是对“里”一字的解释,张仲景的“里”是专指“下焦”,因而这里说“紧反入里”,是强调寒邪因误下以后入内到下焦,是痞证的次要病位。这方面例证仍有不少,如《伤寒论》152条十枣汤证同样见“心下痞硬满”,其缘由是“表解里未和也”;又如153条说:“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太阳病经过发汗与误下后出现心下痞,这里解释为“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表虚”是指太阳病因发汗太过后继而出现恶寒,这是阳气受伤的反映,但及后又再经过误下,使里气受伤,因而表里阴阳俱虚。
在《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中说:“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脉濡而紧,濡则胃(赵本、医统本并作‘卫’)气微,紧则营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营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为(赵本作‘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本条一开始亦指出心下痞是因误下引起,后段更指出了,因为胃气虚或卫气虚(两者基本同义,胃气虚可导致卫气虚),且营气受寒所伤,故文后说:“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值得留意文中说的“紧则营中寒”,由于心下痞是因寒邪在下焦,而下焦是藏营血之所,因而营气受寒邪所伤后则营气不通,如在《金匮要略》五篇9条说“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由于营气不通,导致卫气亦不能行,故此三焦的营卫不能宣散,是导致心下痞的缘由。“寒伤营”与“卫中风”的理论,是导致误下后“痞”与“结胸”不同的次要缘由。在《辨脉法》中说“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由于寒邪伤营,故“病发于阴”而误下之后,邪气入里在下焦,假若是“病发于阳”即发于中风,而风邪伤卫,卫气出于上焦,因而误下后其病位在上焦而成结胸。
痞原意是“堵塞”的感觉而不包括“满”,从其病机特点来说,痞、满、硬可理解为不同程度的逐渐加重。心下痞的特点是“按之自濡”,“濡”即强调并非到了“满”的程度,是一种按下柔软的空虚感,同时有上下不通之堵塞感觉。“心下痞”出现的缘由,是由于下焦营血受寒邪所伤,因而营卫不通,而由于“心下”是上焦下部及膈上的特殊部位,一方面“膈”阻隔了中上焦之气,另一方面上焦心肺能够宣散营卫之气出表,假若营卫不通则最先出现病在“心下”。“心下痞”、“心下满”以及“心下硬”该当理解为三种逐渐加重的程度,例如“胸满”一证是由于上焦营气不通所引起的,由此理解“心下满”当是一种营气不通之象,相比“胸满”较轻,而比“心下痞”较重;至于“心下硬”在《伤寒论》中多称为“心下痞硬”,反映其满更甚,在《伤寒论》158条张仲景自注说:“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硬是客气上逆所引起的证候,反映本身营卫不通,再加上客气上逆较重,使营卫不通加重,故此成硬。单纯“痞”出现在心下,反映本身营气偏虚相对较轻,而无其他邪气在上焦阻滞。从上一段的讨论进一步问,假若因营卫不通而出现痞,为何并非出现在上焦的其他部位如“胸中”、“心中”?其实亦可出现在此等部位,例如在《伤寒论》166条说“胸中痞硬……此为胸有寒也”,又如《金匮要略》九篇5条说“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但此两证中并非因营气不足而引起,而是由于上焦有邪气或气滞不通所致,故此若单纯见“心下痞”,反映本无邪气在上焦阻滞,而只是由于营卫不通所致。
少阳病的病机特点是“胃虚而虚热上炎,热在上焦”,而泻心汤证当属于少阳病的概念范围。另从五首泻心汤中皆用“黄连”,可知其证有“胃热”,但是此处“胃热”并非“实热”,而是如上述引文158条说的“客气”,张仲景强调这一种热并非“邪热”,不是邪气与邪气相结而成之热,笔者在《伤寒六经原意·客气》一文中指出,“客气”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由于胃虚而虚阳上逆所生的阳热之邪,按现代的认识可理解为“内生之邪”。痞证的“客气”上逆,是由于误下后使胃气受伤,因而胃虚而内生虚热上炎。至于在158条所描述的是强调客气上逆可出现“硬”,而在其他心下痞的证情中并不一定见“硬”,反映其客气上逆较轻,只是一般的虚热上炎、热在上焦。
因而在痞证与表证同时出现时,医治当“先表后痞”,这一治则亦同时反映了痞证的邪气偏虚较小柴胡汤证为轻。在《伤寒论》164条中说“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本条指出在误汗与下之后,出现痞证与表证同时兼在,需要“先表后痞”,解表可以使用桂枝汤。除此之外,例如在《金匮要略》二十二篇7条中说“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本条虽然并非表证,而“吐涎沫”当属于“上焦寒水”之证,如《金匮要略》七篇5条说“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十二篇4条说“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十四篇2条更说“上焦有寒,其口多涎”,假若在上焦有寒水而同时兼有痞证,由于痞证同时兼有虚热上炎、客热在上焦的病机,假如先治痞则使上焦寒水加重,故此亦先治上焦之寒水,以小青龙汤治之。纵观上述两条先后治则的例证,均是用上桂枝汤与小青龙汤以治表与上焦,但是假若在小柴胡汤证中,由于“血弱气尽”而邪气在里的缘故,即便有表仍不可用一般解表之方,需要使用小柴胡汤“表里同治”,由此反映痞证的下焦营血偏虚较轻,即便寒邪在下焦,但是由于邪气仍能抗邪,假若表邪仍在可先使用发汗治之,没有小柴胡汤证不可发汗的禁忌。
总之“心下痞”的病机,是由于太阳伤寒而误下,寒邪伤下焦营气,导致营卫不通;又因误下使胃气受伤,使胃虚而出现虚热上炎、热在上焦。在营卫不通而加上虚热在上焦的病机特点,使营卫气机不通特别出现在“心下”此一特殊部位。由于在邪气偏虚、营卫不通及虚热上炎,因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痞证及其兼证,故此需要以不同的“泻心汤”治之。
下一篇:返回列表